首頁 短篇

從中醫(yī)到佛

第三十九 神

從中醫(yī)到佛 剛果大爺 2960 2021-04-12 14:54:38

  自從二零一九年春節(jié)大年三十摔一跤緩愈以來,在這一年多時間里,我太太的狀態(tài)一直保持得比較好,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而且可以處理日常工作,但體力、精力還是比不上正常人。

  我一直在思考這是為什么。我也常常安慰她說,重癥肌無力是個慢性病,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抽絲自然很慢,不能著急。

  我們要做的就是調(diào)整好心態(tài),合理安排工作與生活,特別重視睡眠、飲食、鍛煉等康復(fù)項目的安排。

  我除了繼續(xù)反復(fù)學(xué)習(xí)倪師的課程及廣泛涉獵一些有興趣的中醫(yī)書籍之外,總是在思考她曾經(jīng)問過我的問題:“為什么我會得這個???”,為什么有的人折騰了一輩子身體也沒大問題,而有的才兩三歲的孩子也有得這個病?

  不單是重癥肌無力,這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癥、絕癥,它們的發(fā)生是偶然的運(yùn)氣不好還是有什么必然性?

  醫(yī)學(xué)能治療一些身體的疾病,而對于精神方面的疾病卻束手無策甚至無能為力。

  精神是什么?是魂魄?是靈魂?是心神?帶著這些問題,我到處尋求答案。

  《易?系辭上》云:“陰陽不測謂之神?!毙鞛{:“天地生萬物,物有主之謂之神?!?p>  《黃帝內(nèi)經(jīng)》講:“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這里的神明是指什么?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天年第五十四》中,黃帝曾問于岐伯曰:“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p>  黃帝又問:“何者為神?”岐伯曰:“血?dú)庖押?,營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這段話里岐伯詳細(xì)講解了人之本始,人本父精母血沖和而成形,但必須得神而生,神在哪里?神以心為舍,有了神才有了魂魄,才成為人。

  可是問題還在哪里:“神是什么?”,人的神和天上的神有什么區(qū)別?

  這些問題在近代的中醫(yī)書籍里面越來越少的談到,甚至根本不提,似乎故意在回避,好像這些東西是糟粕、是迷信、是偽科學(xué)。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神,有沒有魂魄,有沒有靈魂,這些問題太大,現(xiàn)代科學(xué)也沒有辦法證明??墒?,不能證明的東西就不存在嗎?

  如果不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中醫(yī)也就失去了真正的靈魂。

  人沒有了神,問題更嚴(yán)重,因為“失神者死”,人也不能成其為人了。

  正如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潘毅教授在《尋找中醫(yī)失落的元神》一書的書名一樣,他用了“元神”一詞,而不用“靈魂”或者“神靈”或者直接用“神”這個詞,是否也在刻意回避呢。

  《淮南鴻裂》曰:“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可見,神是生命的主宰。

  道家認(rèn)為,神分天神和人神,這二者相應(yīng)、相感,故二而一,故稱天人合一。

  《說文解字》:“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注意,這里用的是“引出萬物”而不是“創(chuàng)造萬物”,如果用“造物主”來代表“神”顯然不合適。

  中國人還是喜歡用“道”、“混沌”或者“太極”這類的詞來代表萬物之始。

  徐文兵老師在他的《字里藏醫(yī)-魂魄》里面說:“神,其實就是造物主,翻譯成英文就是GOD”。

  如果是這樣的解釋那中國人都應(yīng)該去信上帝了。反而中國人大多數(shù)都是無神論者,那些信仰有唯一造物主的宗教在中華文化圈里傳播很困難,為什么?

  《莊子-齊物論》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應(yīng)該是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境界。

  《易經(jīng)-系辭下傳》:“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字經(jīng)》也說:“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可見,中國人并不是把“天神”當(dāng)成“上帝”去膜拜,而是把“天、地、人”三才平等的對待,這里的“三才”當(dāng)是“天神”、“人神”、“地神”,所謂的“天人合一”,應(yīng)該是“天地人合一”的省略。

  老子《道德經(jīng)》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地”合一的概念是否可以這樣解釋:人用自己的“人神”去感應(yīng)效法天地之道(至誠感通),亦即自然之道,與之融為一體。

  也即是說人神與地神、天神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能合二為一或者合三為一,那你就是地神、天神。

  如果做不到,還是一分為二或者一分為三,那你還是人,不是神。

  所以,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都是人,不是神,因為能做到“天人合一”的沒有幾個。

  假如您做到了,那您已經(jīng)可以自由地游行于天地之間,與天地融為一體,與天地同壽,不再是凡夫俗子一枚了。

  故《道德經(jīng)》總結(jié)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p>  人與道、天、地同大,天人本合一。雖然很難,但能做到天人合一者,古來有之。

  《黃帝內(nèi)經(jīng)-上古天真論》就詳細(xì)介紹了道家四種修煉有成的人,因修行的程度不同分為真人、至人、圣人、賢人。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dú)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這是真人的境界,可以做到與天地同壽、無有終時。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diào)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dá)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qiáng)者也,亦歸於真人。

  可見至人雖然與天地合一的程度差一點(diǎn),但也能夠游行于天地之間(類似于佛家的神足通),視聽于八達(dá)之外(天眼通、天耳通),也是有大神通的人,壽命類似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fēng)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wù),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shù)。

  這是圣人的境界,世間可見的圣人亦不多,儒家的孔圣人,道家的老子莊子等都應(yīng)該都在圣人之列吧。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即使是修行的最低層次的賢人也是現(xiàn)代人望塵莫及的。

  可見道家修行有成之人在上古和中古之前應(yīng)該并不少見,應(yīng)該也就是兩三千年前的事。

  通過道家的修行功法,從打坐內(nèi)觀開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練神返虛,達(dá)到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教的“物我兩忘”,禪宗的“明心見性”,或者儒家的“明明德”,應(yīng)該都是達(dá)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可惜現(xiàn)今世上很難見到有如此修為德行的人了。為什么?

  也許是科技的發(fā)展,人類過多的依賴所謂的科技帶來的便捷,忽略了人的本神,忘了自己還有“人神”,可以通過自我修行超脫出天地之間。

  人的欲望導(dǎo)致修行潛能不斷地退化,修行的基礎(chǔ)也就沒有了。

  傳承也快斷了,而且現(xiàn)代沒幾個人修,估計也很難修成了。

  我們的祖先,這些古之大德“真至圣賢”們,一定在某個空間看著我們,看著這個世界的變化,看著子孫后代的退化而扼腕嘆息吧。

  我堅定地相信:人一定有神,有神身體才有主宰,有神才有魂魄,才有靈魂,才有思想。這正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

  有靈魂的人才堪稱萬物之靈,否則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故葛洪在《抱樸子內(nèi)篇》說:“有生最靈,莫過乎人”;

  “夫陶冶造化,莫靈于人”。

  儒家經(jīng)典《禮記集解》又說:“夫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

  所以,人稟天地之德而生,陰陽合和、神魂共存,得五行之靈氣最全,猶如天地之心。

  所以,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怎么可能沒有神魂呢?

  中醫(yī)如果不敢承認(rèn)人有神或者靈魂,這樣的中醫(yī)也不是真正的中醫(yī),用倪師的話說:“只見其形,不見其神”。

  雖然我找到了自己的“神”,但還是沒能回答為什么每個“神”或者“靈魂”都不一樣,人生的命運(yùn)也不一樣。

  人神或者魂魄會隨著肉體消失嗎?

  命運(yùn)是什么?

  它和每個人的“神”或者“靈魂”有什么關(guān)系?

  是什么在主宰命運(yùn)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將進(jìn)一步求索。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