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評書先生賈蓉
不想講完了白蛇傳,姊妹倆都聽得很是入迷,覃雅便對覃伊說了一番話,大概意思就是:這個人很會講故事,不如把他留下罷,看他也不像是官軍派來的細(xì)作。
賈蓉心里不禁豎起了大拇指,妹子,你真是神助攻啊,幫助我擺脫嫌疑了啊。
由此,短短幾日之內(nèi),賈蓉的“名氣”開始在宣恩城里傳唱,男女老少都愛聽他講故事,沒多久,很多人就開始管他叫“小先生”了。
果然,評書是任何時代都不過時的敘述方式。
當(dāng)然,它現(xiàn)在不叫評書,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口頭講說表演藝術(shù)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
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
事實上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最初都是說話的話本。
《三國演義》話本為《全相平話三國志》;《水滸傳》則為《醉翁談錄》。
晚唐詩人李商隱有《驕兒》一詩寫到:“或謔張飛胡,或笑鄧吃?!闭f明當(dāng)時喜歡說話這門曲藝的百姓是非常多的。說書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為了搏君一笑,最喜歡講述古代故事,百說不厭。
實際評書的創(chuàng)始人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說唱藝術(shù)的一部分,稱為“弦子書”,他的老師莫后光提到說話理論是:“夫演義雖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萬類,不與儒者異道。
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繹之欲其安,進(jìn)而止之欲其留,整而歸之欲其潔。非天下之精者,其孰與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說三分”著名,“不以風(fēng)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說三分即講三國故事。晚清光緒年間,評書傳入皇宮中,因皇宮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說唱為“評說”,于是評書的藝術(shù)形式便固定下來。
民國是評書中興的時期,據(jù)記載:當(dāng)時“撂地”說書人說《三國》,便萬人空巷,把街道圍得滿滿的。
另外,評書與相聲也有很大的淵源。尤其是單口相聲和評書的“片子活”技巧幾乎相同。有些相聲的“段子”也來源于評書章節(jié)。
短短一個星期,講完了《白蛇傳》,大家還想聽其他的話本故事,于是賈蓉就開準(zhǔn)備《東漢演義》的文稿評書材料。
《東漢演義》是關(guān)于東漢光武劉秀滅莽興漢的傳統(tǒng)戲曲和說書作品,劇目曲目書目頗為豐富。在民俗傳奇以及筆記等,本來就有不少綠林赤眉銅馬起義、光武帝及其將領(lǐng)的故事。
而且還有不少典故,比如糟糠之妻、昆陽大戰(zhàn)、綠林好漢、推心置腹、投筆從戎、老當(dāng)益壯、禁錮善類、飛揚(yáng)跋扈、強(qiáng)項令、銅馬帝、得隴望蜀、“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xì)⑽摇薄⒃婆_二十八宿等(不,舊時代產(chǎn)生的“吳漢殺妻”故事,宣揚(yáng)了封建思想和殘忍行為,很不可取,不在這里列舉的范圍內(nèi))。
主要講述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后,漢世祖劉秀率領(lǐng)二十八員云臺大將興兵討莽,攻關(guān)斬將,恢復(fù)漢室天下;后來更始皇帝即位,奸臣暗害劉秀,光武帝二次中興漢室的故事。
從王莽篡位起,至信都關(guān)太后封臣結(jié)束,主要書目包括劉秀趕考、岑彭馬武奪狀元、大鬧武科場、菩提崗雙救駕、三請姚期、對花刀、岑彭歸漢、單鞭詐穎陽、二十八宿鬧昆陽、室軍山雙俠出世、郭家莊招親、一杵定三江、拖腸大戰(zhàn)、五行昆陽山設(shè)擺群星列宿陣、三度巨無霸、馬援拜帥、八大錘鬧潼關(guān)、真假岑彭連環(huán)計、剮莽誅蘇、潼關(guān)散將、三皇觀行刺、單鞭掃臺、力舉千斤閘、鐵霸王出生、炮打臺城、姚期得寶槍、插槍鎮(zhèn)草橋、獻(xiàn)長安、大戰(zhàn)蒲城、耿耳出世、更始帝命喪黃河、八黨奸臣伏法等。
其實還有個《東漢演義》,就是清代的清遠(yuǎn)道人的《東漢演義》。
此版本的《東漢演義》主要依據(jù)是史書記載,所以這部歷史演義比較符合史實(馮夢龍《新列國志》,即《東周列國志》也是具備這樣特徵),而故事情節(jié)肯定有沒有謝詔的《東漢演義傳》版本的瑰麗想像色彩,但故事比較全面,記敘完整。這里的“姚期”也按照史書記載改成了“銚期”。
馮夢龍根據(jù)熊鍾谷(熊大木)的《全漢志傳》校訂編纂的《東西漢演義》,是比較通俗的講述東漢西漢歷史故事的文學(xué)作品。
順便說一下:蔡東藩《后漢演義》(蔡東藩“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系列,含《前漢演義》、《后漢演義》、《兩晉演義》、《南北史演義》、《唐史演義》、《宋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清史演義》、《民國演義》等)都屬于歷史讀物,這也就意味著他們都有可以改為評書的可能。
有關(guān)東漢故事的評書很精彩,還出現(xiàn)了講東漢的名家。
其實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說東漢劉秀的曲藝書部,應(yīng)該說主要來源于明代謝詔的講史小說《東漢演義》(東漢十二帝演義),故事情節(jié)很熱鬧,不拘泥于《后漢書》、《續(xù)漢書》等史籍所載,語言通俗淺顯、引人入勝。
武科場奪魁、神牛突圍、岑彭歸漢等具有濃厚的傳奇神奇色彩的故事都在此書中出現(xiàn)了。
姚期、鄧禹、吳漢、馬武等人物形象給人印象頗深。
戲曲對一些具體的故事段子更有發(fā)展,比如有名的《草橋關(guān)》、《取洛陽》、《打金磚》。
《上天臺》的劉秀因為忠奸不分被馬武等冤魂驚死,這樣的突破封建倫理思想的劇目的確在舊時代很少見。
戲曲《糟糠情》(譬如:絲弦劇)主要表現(xiàn)宋弘不忘患難之妻,后來得到劉秀和湖陽公主的認(rèn)可等等……
由此,成功地與施南土司的男女老少們打成了一片,賈蓉得到了對方的信任和接納,獲得了很多禮品甚至住宅,有那年輕姑娘偷偷塞給賈蓉繡花鞋墊(這是土家妹子表示自己心意的一種方式),賈蓉可不敢隨便接,只是客氣地推辭了一番,然后接著講故事。
他講故事有三個特點:必須聽眾足夠、必須有人奉茶、必須有人叫好。
由此,他算是正式在這里扎下了屬于自己的耳目,初步獲取了宣恩城土家男女們的信任,邁柱那邊卻傳來消息,讓他加快進(jìn)度。
嘖,再怎么急也得等自己穩(wěn)了再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