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襄陽書局門前異常熱鬧,都在排著隊,聊著天等待著書籍,書籍是有統(tǒng)一定價,并不會因為最初提供的量少而定價高昂。
昨日蔡家那是從別人手中加價購買,自然是昂貴的,官府定價自然不會這么隨意,首先是掛出了木牌,一共是《論語》十套,《道德經(jīng)》十套,《公羊傳》十套。
“來了,來了!”
“每戶限購一套!請排隊入內(nèi)!”
不少家族看到限購有些傻眼了,不過很快就有人找出了其中漏洞,每戶限購一套,每個家族的可是有不少戶,這個限購對他們來說還是很好辦的。
這種限購是會有漏洞的,但是只能是相對的限制一下,這些都在劉琮的意料之內(nèi),早期的窮苦人家,寒門都是買不起書籍的。
“父親,看來今日是買不到了,人太多了!”
李撰昨日就看了價格,他們能買的起一套,就是接下來一段日子要苦一點,不過沒什么,書比什么都重要。
“回去吧,明日再來,順便去買幾個饅頭,今日就吃饅頭了!省著點!”
李仁看了看,世家這么多,每日就這么點,搶購的人太多了,還是先回書院吧。李仁剛回書院就發(fā)現(xiàn)書院非常熱鬧。
“對,對,放這里!小心點,別毛手毛腳!”
一群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小心翼翼的搬著書籍,李仁一看,這不是書局賣的書籍嘛,難道是夫子買到了?
“潘濬,這些書籍是哪里來的?”
“李兄,這些是二公子捐贈的,之前不是修建了一個圖書館,之前的書籍并不多,每次大家去閱讀都不夠,二公子這次捐贈了百余套!
《道德經(jīng)》二十套,《論語》二十套,《大學》二十套,《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十套,《公羊傳》十套,《呂氏春秋》十套!”
潘濬興奮的說道,學院的書籍是不能外借的,不過可以當天借,當天還,可在書院內(nèi)閱讀,不能帶出去。這么多書籍的到來,對他們是好事!
“真的?二公子正是宅心仁厚!”
在書院讀書的許多都是家境一般的,談不上好,但是也不差,如果要買書就很難,咬咬牙能買一套,但是日子就很艱苦。
紙張都這么貴了,書籍能便宜嘛?不少書生經(jīng)常去砍竹子自己制作竹簡,實在是買不起紙張抄書。
“潘濬,什么時候能借書?”
“等一等,等做好了標記就可以了,不過最好還是在閱讀時閱覽便好,聽說這次是二公子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大家不要浪費了二公子的一片好心!”
一盒一盒的書籍,潘濬帶著人驗收,打開,檢查!圖書的保存非常麻煩,都是要鏤空的木盒儲存好,放到想對應(yīng)的位置,在這個位置會標記好是什么書籍。
竹簡則是用絲帛包裹好,不過竹簡是不是要拿出去曬一曬,保持書籍是非常麻煩且繁雜的事情。
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文化,接觸到書籍,接觸到更多的書籍,這是劉琮目前做的,書籍的挑選也非常有講究。
主要以儒家為主,儒家勢大,但是摻雜著劉琮的一些私心,《呂氏春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都是劉琮的私心。
張機,華佗編撰的《本草綱目》尚未完成,目前僅僅成書兩冊,十分之一都還未完成,因此尚未進行雕刻。
目前在制作《墨子》的雕版,劉琮希望是百家爭鳴,思想上有更多的碰撞,目前是最好的時機和機會。雕版印刷術(shù)是古代應(yīng)用最為廣泛的印刷術(shù),雖然宋朝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shù)!但是雕版依然是主流。
活字印刷術(shù)需要更高的技術(shù),宋朝發(fā)明以后,隨著宋朝的覆滅,科技開始倒退,并沒有大規(guī)模使用活字印刷術(shù)。
揚州。
劉琮在烏程縣看著造紙坊的建立,師傅們開始揮舞著汗水制造著紙張,劉琮突然想到如果能用機器來替代生產(chǎn)就好了。
如今是推廣機器最好的時代,因為人口的大幅服衰減使得勞動力嚴重不足,如果有機器能替代勞動力必然是很受歡迎。
造紙廠這類必然還是需要動力,需要動力蒸汽機就是繞不開的發(fā)明,劉琮發(fā)呆了很久,一直在思慮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蒸汽機是如何出現(xiàn)。
煤,煤氣燈,煤井,對了,就是煤井!這兩年大興開礦,但是一直有一個問題,那便是礦井井水,最早的蒸汽機便是解決了礦井進水的問題的。
“礦工的朋友”,這是英國礦井工程師發(fā)明,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不是發(fā)動機,它是一臺蒸汽水提機,劉琮一會又搖了搖頭,必須要發(fā)明進階版本才行,也就是紐科門發(fā)動機。
這邊的人才不夠,如果要研究還是得返回襄陽才行,劉琮只能先組織人手打造相對應(yīng)的器皿進行實驗。
襄陽有大量的人才,如李仁父子都擅長奇門技巧,他們這類人才并不是很適合經(jīng)學,更時候發(fā)展科學。
“劉威,你去一趟襄陽,這是我的信件送給劉老,請他出面,看李仁是否原意來揚州!”
李仁在學院學習,他年齡大,并未拜師,其子李撰拜入了宋忠門下,李撰目前還很年輕,需要在襄陽學習,但是李仁繼續(xù)待在襄陽還不如來揚州。
其次是鹽,劉琮到了吳郡才發(fā)現(xiàn),沿海的產(chǎn)鹽區(qū)用的是煎煮法,劉琮這才想起古代就這么干的,直到明后期完善了宋朝的曬鹽法這才在各大產(chǎn)鹽區(qū)推廣曬鹽之法。
“主公,顧太守,盛太守等人來了!”
“快請!”
思慮被打斷,不過正好要找他們,沒想到他們居然一起來了。
“二公子,聽說襄陽開始售賣一整套的書籍?而且是大量售賣?”
盛憲最著急,急匆匆的問道。
“嗯,確實是如此,書局由父親設(shè)立,每月都會售賣千套書籍,目前只在襄陽開設(shè),不過諸位不用擔心,琮會推動盡快在揚州設(shè)立書局!”
“二公子,能否提前在吳縣開設(shè),吳郡士子也希望有購買書籍的渠道,還請二公子幫忙!”
盛憲說道,劉琮在思慮,按照目前的產(chǎn)量是每日五十套,而且年內(nèi)是很難提高生產(chǎn)效率了,需要等到工人的技術(shù)更加熟練才可能提升。
“我盡量,但是書籍供應(yīng)不多,主要供應(yīng)包含了各家各派,我盡量安排,你們來的正好,我有一個想法需要你們?nèi)ピ囼灒?p> 目前主要煉鹽之法是煎熬法,我想到另外一個方法,能大大的節(jié)省人力,物力,可以先試試,我稱之位曬鹽法,主要是……”
劉琮一一講解了曬鹽之法的過程,并且準備派人協(xié)助記錄,劉琮的預(yù)想是現(xiàn)在吳郡,會稽都開一兩個試驗地,先試試曬鹽之法。
如果曬鹽之法可行再大力推廣曬鹽之法,此前劉琮將粗鹽能更好的提煉成精鹽,曬鹽則是提高鹽的產(chǎn)量和粗鹽的質(zhì)量。
“雍以為可行,二公子可派人記錄,若是真能實現(xiàn),這可是利國利民的大功勞!”
顧雍聽了劉琮詳細的描述了曬鹽之法,雖然有諸多困難,如果能解決了,那鹽的產(chǎn)量,質(zhì)量都會大幅上升!能極大的提高百姓的生活!
曬鹽一般要經(jīng)過建灘、整灘、納潮、制鹵、測鹵、結(jié)晶和撈鹽歸坨七套工序,工序雖然復(fù)雜,但是比煎煮之法要省時省力。
煎煮之法,在海邊搭建大鍋,煮海為鹽,消耗也大,需要的人力也多,質(zhì)量還差,顧雍等人立馬去實行了。盛憲則留下來了,他似乎還有其他想說的。
“二公子,老夫有幾句話想和公子聊一聊!”
“盛老請說!”
“二公子入?yún)强?,會稽,本來一直想與二公子暢聊一番,一直沒找到合適時間,憲聞二公子似乎不待見儒家學說?”
盛憲也是儒家大儒,自然重視學說。
“沒有不待見,只是認為儒家應(yīng)當與時俱進,不應(yīng)該固步自封!儒家,法家,道家,墨家,農(nóng)家,陰陽縱橫,史家琮都沒有偏見!”
“哦,二公子為老夫解惑,自孝武皇帝,我大漢尊儒!光武皇帝更是重用儒家,才有了大漢中興!如今二公子是想百家爭鳴?”
“盛老錯矣,我大漢一直都是尊儒尚法,或者說內(nèi)法外儒,如孝宣皇帝言,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用之!
這便是與時俱進,周朝已經(jīng)過去數(shù)百年了,為何還要抱著千百年前的規(guī)矩?漢朝的儒家和周朝的儒家也是大不相同!
漢朝儒家之所以能成為最主要的學派便是因為與時俱進,漢朝儒家如今有不少問題,例如陰陽五行,何公也曾大力批判此道,昔日王司徒也是如此!
盛老是儒家大儒,公羊三世說比小子更清楚,如今階級固化,不少儒家世家也致力于階級固化,如此下去,大漢將走向滅亡,是滅亡還是改革?還請盛老教我!”
劉琮說完,盛憲也在思慮,董仲舒的陰陽五行這套一直有人批評,西漢的揚雄,東漢的何休,王允等都極力反對這套神學經(jīng)學!
盛憲聽了之后也是在沉思,他在思慮是否正確,其實自漢武帝就反對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君權(quán)神授那套。
漢武帝那么聰明的人,當然清楚這套理論就是為了限制君權(quán)的,為此漢武帝一度想殺了董仲舒,漢武帝喜歡的是儒家那一套大一統(tǒng)理論。
但是隨著董仲舒的揚名,特別是其弟子紛紛在朝廷擔任要員使得這套神學經(jīng)學發(fā)展起來了,到了東漢對此有強烈的討論,直到漢末對此都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