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楔子
幾年前的一個秋天,給家里打電話,閑聊中父親提起老屋,說幾場秋雨泡塌了老屋的一角,山墻隨時有可能垮掉,和大伯二伯商量后決定整屋拆除,如果沒什么事十一假期回來再看一眼,老屋一拆老宅就整個荒廢了。
老屋從父親往上生活過六代人,見證了家族在小鎮(zhèn)從立足到發(fā)展壯大的全過程。分家后爺爺還一直生活在老屋,雖覺得它蒼老,但還能撐幾十年。沒想到才閑置數年,老屋的最后一絲精氣神就隨去世的爺爺一同離開,對塵世已毫無眷戀。
也許,老屋就是太老了,只想離開而已。
十一回小鎮(zhèn)才發(fā)現在外工作生活的家人幾乎都回來了,父親四兄弟,我們輩的八九個兒子。爺爺去世后全家就沒有再聚全過,似乎老屋都成了大家心頭難以割舍的一點情愫,要親眼見證它的離開才肯平復心情的波瀾。
土木結構的房子拆起來容易,揭掉瓦片,幾鋤頭刨掉頂板,光溜溜的椽子就像肋骨一樣整齊的露出來。拆梁柱時令全家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粗壯的橫梁背后發(fā)現了一個布滿塵土的禮帽盒,里面有幾十份房契、地契、稅票、借據等文書,塵封半個世紀的家族歷史就這樣重新現身。
老屋最初不是先輩建造,而是直接從外人手里買入。不光老屋,家族在小鎮(zhèn)的許多產業(yè)都是直接買入,因為先祖是外鄉(xiāng)人,清中葉遷徙到小鎮(zhèn)落腳,按照當時的習俗,外鄉(xiāng)人不會被給予分土地的資格?,F在好像也如此。
由于前后院是一間間先后買入,老宅的布局在小鎮(zhèn)就算異類。
小鎮(zhèn)地處大山山腳,方位屬西,當地人習慣正廳坐西朝東,南北廂房,依山而居會在潛意識覺得踏實。靠山靠山一定要靠著山嘛,這樣才有底氣。老宅作為正廳的主屋是坐南朝北的一座五間大小的廂房,此后又陸續(xù)買入東邊的廂房,北邊的樓房,圍起來湊成了一座四合院。
各塊產業(yè)買入的賣出人、買入人、買入時間、買入費用都不明確,只有家族內口頭相傳的一點模糊歷史,并無詳實證據。這讓一直做史學研究,并著手重修家譜的堂兄困惑不已,沒有文字佐證一度讓這項工作停滯。
發(fā)黃的文書經過小心翼翼的整理,先輩模糊的面容就清晰的呈現在了我們眼前。文書記載從乾隆后期到新中國人民公社時期,前后歷經兩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