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逃兵(4)
事還得從1938年1月25日說起,就是韓大帥在武昌被槍殺后的第二天。
狗兒記得是黃昏,他們侍衛(wèi)四人飯都沒吃就被拉上了卡車,車開往郊外。在路上看押他們的軍官盯著他看了好久,可能軍官看出他是個團(tuán)長,而軍官自己還只是個排長。軍官就說他們的韓大帥幾天前就被逮捕問罪,昨天已經(jīng)在武昌被斃了,他們也是奉命送兄弟幾個上路,都是當(dāng)兵吃飯的,希望兄弟幾個不要對他們有怨言,一會兒一定把活做利落,不讓兄弟幾個受罪。
停車后,狗兒四人被拉下卡車按在樹下,行刑隊從身背后對準(zhǔn)胸口開槍。聽到這里我曾脫口而出“為什么不打頭?”,豆子爺爺轉(zhuǎn)過皺巴巴的臉看了看我冷冷的說:“離太近,打頭會把血噴到開槍的人身上。”
狗兒醒過來是在半夜,天下著小雨。他發(fā)覺自己沒死,經(jīng)驗告訴他子彈打偏了一點,而且穿透了沒有留在體內(nèi),不然他早死了。旁邊趴著他三個弟兄的尸首,身后埋他們的坑已經(jīng)挖了一半,如果天不下雨可能早就被埋了。
狗兒在樹上摩開了反綁的雙手,辨識了下方位開始西逃。西邊還沒有日軍,部隊少被抓住的概率也就低。中途他用手表、皮帶、皮靴換了止血藥和老百姓的衣服,討飯過了西安,到秦嶺后一直逆渭河西上,吃野果子喝河水,總之就是往西北逃。
許多天后的一個黑夜,狗兒沿渭河支流進(jìn)入了大山里的小鎮(zhèn),他已經(jīng)不知道這是什么地界。饑餓、疲勞、傷口發(fā)炎導(dǎo)致的高燒讓他暈倒在了一戶人家的門前,因為黑夜中只有這家人亮著燈。
點亮燈的是豆子太奶奶,豆子太爺是個土郎中,去山里給人看病剛回家,正在歸置順路采的藥材。
兩個月后狗兒傷口痊愈,身體也養(yǎng)結(jié)實了,養(yǎng)傷的時候他就想好了出身:逃難的壯丁,家里人都死光了。郎中只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jīng)出嫁,小女兒待嫁,狗兒就成了招贅女婿,而且重新起了名,連姓都換成了郎中家的。
他把自己完全當(dāng)個小鎮(zhèn)人生活,種地、采藥、生娃,然后有了豆子的爸爸,后來成了豆子的爺爺。
我小時候特別愛去豆子家玩,尤其雨雪天啥都干不了,哪兒都去不成的時候。
豆子奶奶是三寸金蓮的小腳,老了后幾乎不出院子,雨雪天除了上廁所連火炕都不下。每天睡起來后鋪蓋一卷,銅火盆就搬上炕席,和豆子爺爺燒水、烤火、喝茶、抽煙。我和豆子就跪在火盆邊吹火,火心上的三腳架有水壺,有時上面放點紅薯、土豆、饅頭什么的烤著吃。
只要一直有茶喝,豆子爺爺奶奶就能打開話匣,說個沒完沒了。大人往往嫌老人嘮叨的太多不愛聽,何況都是舊社會的老故事,所以老人就特別喜歡對我們娃娃講。當(dāng)時吸引我的故事倒是其次,主要是蹭點糖茶喝,然后就是看豆子奶奶的小腳。
我不是個變態(tài),只是好奇,真的好奇。不過脫光套鞋后的小腳真的看起來很丑,這話也不是說穿上套鞋就漂亮,總之我不是變態(tài)。
豆子的媽媽和我大爺三兒子的媳婦是堂姐妹,這層關(guān)系我上大學(xué)后才完全搞清,小時候只知道兩家都說是親戚,但弄不懂是什么親戚。
豆子家的院子是老宅,比我家的大一倍不止,有一個很大的菜園。豆子媽媽摘了豆角、茄子、辣椒等蔬菜雙手捧著一捧就進(jìn)來了。園子里養(yǎng)了好些雞,生蛋的高峰期隔三差五捏著幾個蛋就來串門。面條撈到碗里了才發(fā)現(xiàn)醋吃完了,端個空碗來我家倒半碗醋再回去,面條都不會坨。不管誰家殺豬宰雞做了葷菜,都給對方端一點。有時豆子家或者我家就一兩個人吃飯,索性就不開火了,到對方家去報個飯。兩家每晚看電視都是大人一家,小孩一家,各看各的。
我剛考上大學(xué),豆子家卻擺了一桌慶祝,比我家還高興。臨上學(xué)塞個大紅包,悄悄告訴我去學(xué)校了隨便吃隨便花,沒錢了他們給。有年寒假我剛回家,第二天天都沒亮豆子爸爸就來砸我的門,讓我去給他下電視劇,他是市里公務(wù)部門的司機(jī),癡迷各種反腐劇。
后來父母經(jīng)常和我們在城里住,母親和豆子媽媽幾乎每天都要視頻。吃的什么飯,天氣怎么樣,發(fā)生了什么……事無巨細(xì)。雖然家里長時間沒人,但院子里的花一顆都沒死,鑰匙就在豆子家,豆子媽媽每天都要去我家看看,是否門窗緊鎖,還在我家門口種了兩株葡萄樹,如今葡萄藤已經(jīng)爬到了廂房頂,前年在小鎮(zhèn)過暑假,葡萄多到吃不完。
就是這樣,豆子家和我家的關(guān)系是在日常細(xì)碎的頻繁互動中展開的,無論你家處于什么狀態(tài),都會有這樣熱心的鄰居始終站在你的身邊,讓你覺得“遠(yuǎn)親不如近鄰”,這話一點都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