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重蹈覆轍,沈錢讓老族長定下了這樣一個規(guī)矩,族內(nèi)所有成年男性除非必要,不得頂泥罐行走。
當(dāng)然,這是暫時的,等運輸工具做出來,其他人也不必頂著罐子走路。
只不過在這之前,他平均幾十分鐘才做出一個的泥罐子,這些人是別想碰了。
將所有泥罐放在火堆旁邊哄干后,沈錢又將其置于火堆里面炙烤,這樣做出來的罐子,比風(fēng)干的泥罐更結(jié)實不說,再接觸水也不會泥化。
因為火烤的過程,改變了泥土的化學(xué)性質(zhì),原本看上去像紅土的泥土,烤出來竟然都有些泛紫色,說明這里面估計有陶土的成分在,這令沈錢十分驚喜。
說明只要去除里面的鐵元素,就可以直接做吃飯用的碗或者喝水用的杯。
這樣想著,沈錢突然腦海中閃過一句話,不知道誰和他說過,燒陶起碼在窯里燒制好幾個小時以上才出爐。
要是他記憶沒錯亂,那豈不是他也得燒這么久?
想到之前燒制出來的泥罐子,只有表面一層敲打起來有微微金屬聲,落到地上卻很容易碎不說,他還發(fā)現(xiàn)碎片夾層里都是實土,放到水里還可以輕松染色變成泥,否則他也不會那么簡單就把碎片研磨添加到新泥罐子里。
這么看來,難道都是因為他燒的時間不達(dá)標(biāo),所以泥罐子異常脆弱一摔就碎嗎?
可他也沒窯,難不成要在火旁邊添四個小時的柴火嗎?
要不,直接做個燒磚用的窯吧?
這個念頭一經(jīng)過沈錢的腦海,他瞬間覺得自己飄了。
看來是這段時間太順風(fēng)順?biāo)?,?dǎo)致他膨脹了啊……
正當(dāng)沈錢心中鄙夷自己的迷之自信時,腦子卻和打通樂任督二脈一樣,不受控制的思考起了制窯的原理。
窯,顧名思義,是個上面一個穴字頭,下面一個缶,缶的意思就是瓦器,所以這個字是個象形文字,意思是瓦器在封閉的穴里面燃燒。
而他即使化學(xué)沒學(xué)過制窯,但卻可以推測出,為什么瓦器要在封閉的穴里面燃燒,才能叫窯。
因為這可以保證持續(xù)高溫,而開放式的火堆,受限于地理環(huán)境以及天氣因素,火的溫度和方向都不可控,所以無法達(dá)到持續(xù)高溫煅燒。
那么現(xiàn)在就很清楚,窯是個什么東西了。
他只要弄出一個密閉,且火的方向穩(wěn)定的一個洞穴,或者制造出一個密閉的煅燒空間,只留下方源源不斷供給火源的火口,而火口下方,就是和灶膛一樣的添柴結(jié)構(gòu)。
再說添柴的灶膛,一般的灶膛上面是放鍋的,對溫度和火向的要求沒有那么高,所以只需要預(yù)留一個洞放鍋就好。
可窯是用來烤土制品的,對火的溫度和方向都有要求,持續(xù)燃燒下,可達(dá)上千度。
所以窯的“灶膛”上就不能直接留個大洞,再往上面密閉的洞里面放泥罐。
一來,泥罐的體積不等,可能會順著大洞掉下去或者烤著烤著傾斜卡在大洞里,二來洞孔太大會有從灶膛往上灌風(fēng)的可能,如此一來便直接降低了效率。
所以窯的“灶膛”之上,一定得是難以灌風(fēng)且能穩(wěn)定出火口的小洞底板。
推測到這里,沈錢又瞬間想到了一個農(nóng)村十分常見的東西,那就是蜂窩煤。
蜂窩煤的孔洞是為了更好地受熱燃燒,而在這里,沈錢卻覺得類似蜂窩煤的小洞排列方式,能充當(dāng)窯內(nèi)放置燒制品的底板。
這樣,底部的火,能穩(wěn)定地通過孔洞底板往上集中燒制,又因為洞小且多,風(fēng)無法形成勢能往窯內(nèi)鉆,再找一個背風(fēng)的地方,溫度的控制只會更加優(yōu)秀。
此刻俾格部落的族人,就見“神使”坐在火堆旁,一手曲肘托腮,一手伸直撐腿,看著火堆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沈錢不知道,他頭腦風(fēng)暴時,在其他人眼中,儼然成為了類似于地球那個有名的思考者雕像。
當(dāng)然,如果他知道,這動作估計會更加做作些也不一定。
過了許久之后,沈錢終于噼里啪啦伸了個腰,隨后站起了身。
說出來,他自己也不信,本來他覺得自己迷之自信來著,但現(xiàn)在他卻自信地很有底氣。
或許這就是思考的魅力吧!沈錢騷氣十足的甩了甩好幾天沒洗的雞窩頭。
搞清楚了原理后的沈錢,當(dāng)下就實踐起來。
窯的添柴口和密閉空間好辦,只要在地上壘個缺口圓墻,缺口的地方就是添柴口。
密閉空間也好辦,只要在出火口上,再壘一個不缺口的圓墻,上面不用封口,否則他東西怎么放進(jìn)去?至于密閉這個要求,可以在進(jìn)行燒制時,上面堆上嚴(yán)絲合縫的磚頭。
磚頭也好燒制,有了陶土和火,還有什么不能燒的?
以上無論缺口還是不缺口的圓墻,都可以仿照泥罐的制作方法,把和好的泥土搓成條,盤成一圈一圈往上堆疊捏合燒制。
磚頭技術(shù)含量就更低,將一根粗細(xì)均勻的樹枝折成長短相等的四段圍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圓形也不是不可以…
當(dāng)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樹枝要粗細(xì)均勻,圍起來之后將泥土填充在圍起來的樹枝之間,盡量靠肉眼將里面的泥土填的平整光滑。
等曬干之后,再將里面的干土塊扣出來,磚頭一般不考慮耐用度,所以直接放火堆燒制就可以了。
除開以上幾個簡單的技術(shù)部分,還有一個比較有技術(shù)含量也比較耗時的的,那就是窯底部的出火口。
這出火口的孔洞,以及底板的厚度,他得花些時間才能找到最佳方案。
底板孔肯定不會太大,約摸食指粗細(xì)。難點在厚度,太厚后期容易被土渣堵住清理不下去,搞不好因為清理出火口底板給弄碎了,到時候又得重做一個。
但太薄也肯定不好,雖然清理起來容易,可越薄越不耐用承重也差。
看來只能先燒幾個出來,對比一下了。
于是接下來的沈錢,又投入了和泥的事業(yè),而他的精神也感染著部落每一位見證者,老族長甚至感性到望天抹眼淚。
不過這些人不知道的是,沈錢本人卻沒感到累,反而還覺得異常充實,滿滿的成就感,比他大學(xué)整天待在宿舍捧著泡面外賣看番劇充實多了。
就一勺
感謝書友20200218125254987的推薦票。另外不知道那位仁兄投了十張月票,雖然作家后臺躺尸沒顯示,但作者依舊十分開心,未來十天會爆更答謝,每天7k+。最后再次感謝支持本書的書友們^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