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走在這條人生路上的隨筆

166章 弩(一)

走在這條人生路上的隨筆 夢的預言家 12537 2020-12-25 11:53:41

  弩是一種戰(zhàn)爭兵器

  弩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古代兵車戰(zhàn)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騎兵的一種武器。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是古代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強弩的射程可達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達千米。按張弦的方法不同,可分為臂張弩、踏張弩和腰張弩等,還有能數(shù)箭齊射或連射的連弩和裝有數(shù)把弩弓的床弩。

  弩是一種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殺死一個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接受戰(zhàn)斗訓練的裝甲騎士。某些時候(尤其是以騎士為對象),弩弓被認為是一種不正當?shù)奈淦鳎驗樗恍枰苌俚募记杉纯刹僮?。英國的理查一?獅心王理查)就曾經(jīng)兩次被弩箭射中,并在第二次傷重不治。如此一個偉大人物竟然死在一個普通或低等的士兵之手,對于貴族來說簡直駭人,為此,在十二世紀時,教皇就曾嘗試以殘忍為理由禁止弩的使用。

  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zhí)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guī)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jié)也。」

  兵器結構

  弩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臂、弓、機?!氨邸币话銥槟局疲弧肮睓M于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后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為銅制,裝在弩“郭”(匣狀)內(nèi),前方是用于掛弦的“牙”(掛鉤),“牙”后連有“望山”(用于瞄準的準星);西漢開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當于現(xiàn)代槍械上的表尺,便于按目標距離調(diào)整弩發(fā)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懸刀“(即扳機),用于發(fā)射箭矢。當弩發(fā)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持于弩機的“牙“上,將箭矢裝于“臂“上的箭槽內(nèi),通過“望山“進行瞄準后,扳動“懸刀“使“牙“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復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fā)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后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nèi)前面有掛弦的鉤,鉤的后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匣的下面裝有“懸刀”(扳機)。發(fā)射時,先將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后拉,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后,一扣扳機,就將箭射出。

  在弩上的弓是橫置的,藉由扣動板機將繃緊的弓弦放開來射出弩箭。重新拉緊弓弦時,須將弩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腳踩住,然后用雙手或藉曲柄的輔助把弓弦往后拉緊。由弩所發(fā)射出的方鏃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來得短。方鏃箭可以在飛行時保持平穩(wěn),并且?guī)в幸粋€尖銳的金屬箭頭。

  歐洲的筋角復合弩

  歐洲的筋角復合弩

  西方弩兵通常會攜帶一塊大盾牌上戰(zhàn)場,好在拉弩弓時有所防護,這種盾牌十分高大,并附有木制的支撐物。一隊弩兵可以用盾牌設立出一道盾墻,讓他們可以俯身在盾牌后面拉緊弩弓弦,在射擊時,便只有弩和頭盔會露出盾墻。由于西方的弩機結構相比中國的效用差,弩的射程近,上弦時間長,威力甚至不及弓箭。如果他們在開放的地區(qū)遇上比較具威力的長弓兵,通常會被迫撤退。

  中國古代裝有張弦機構(弩臂和弩機),可以延時發(fā)射的弓。射手使用時,將張弦裝箭和縱弦發(fā)射分解為兩個單獨動作,無須在用力張弦的同時瞄準,比弓的命中率顯著提高;還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如足踏)張弦,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圖1戰(zhàn)國弩復原示意圖)。

  弩的關鍵部件是弩機,從為數(shù)眾多的出土銅制弩機可以看出其結構:弩機銅郭內(nèi)的機件有望山(瞄準器)、懸刀(扳機)、鉤心和兩個將各部件組合成為整體的鍵。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其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內(nèi),使箭栝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后扳動懸刀,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

  制弩工序在明《武備志》中有詳細的記載:“弩身用棗木紅赤者為上,棠梨木紅赤者次之....弩身長一尺六寸三分”“弩弦用皮膠者一遇雨露則膠溶皮軟.....小棕索不怕雨鼠且耐久”

  制作材料

  根據(jù)它的弦/弓比,就可以斷定它是復合材料制成的。單體木弩的弓的形狀類似一段圓弧,弦/弓比大于0.9,而神臂弓的弦/弓比小于0.8,如果是單體木弩,只有在快拉滿的時候,才能達到這樣的弦/弓比。神父卡茨提到過這一點,但是,他先假定神臂弓是木弩,因此判斷弓長的記錄有誤,這是不正確的。

  另一方面,神臂弓的弓長100cm,單體木弩在尺寸如此小巧的前提下,不可能這般強勁。因為單位質(zhì)量山桑木的儲能,不過復合材料的三分之一。神臂弓這樣輕巧,又如此強勁,弩弓材料一定非同一般,而在中國,復合弓、弩的制作從商晚期代就開始了,在中國古代一直大行其道,用在神臂弓上是很正常的事情。

  兵器特點

  一是射程遠?!板蟆睆堥_弦時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遠。

  二是可以瞄準目標,命中率高?!板蟆逼鋵嵕褪菑娀墓?,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fā)射,有利于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可以同時發(fā)射幾枝甚至幾十支箭,戰(zhàn)斗威力強。所以,弩比弓更實用。

  “弩”的缺點是弩機很笨重,所以適合由步兵攜帶或制成弩車。

  古代的車兵都裝備有“弓”和“弩”,是步兵主力,有利于攻堅、設伏、厄守、突圍、相持等戰(zhàn)法。

  歷史發(fā)展編輯

  戰(zhàn)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fā)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fā)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zhàn)和野戰(zhàn)。

  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

  《戰(zhàn)國策·韓策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乖S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蠻夷柘弩,皆善材。韓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時力,作之得時,力倍於常,故名時力。距來,當為「距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p>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的「蹶張弩」兩種。

  諸葛亮在蜀時,曾制造一種連弩,稱為元戎,弩箭用鐵制,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里,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xù)射出。(武術論集P164)

  晉代的弩較漢代大,有「萬鈞神弩」之號。如晉安帝義熙六年十二月(公元410)劉裕用萬鈞神弩,連破盧循。

  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一0六八),李宏發(fā)明踏張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說:「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shù)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遠,重量輕的優(yōu)點,所以一直流傳到明代。

  北宋時,床弩盛行,《武經(jīng)典要》載有雙弓的雙弓床弩、大合蟬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漸衰落,清朝軍隊已經(jīng)不用為戰(zhàn)斗武器了。

  幾種著名的弩:

  一、漢代的大黃弩,漢代的弩強度按石來計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約引滿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強又被稱為黃肩弩,大黃力弩。只有十分強壯的人才能使用,史記中“李廣列傳”中就有李廣持大黃弩射敵將的記載。據(jù)后世的考證估算,它的射程能達到四百米左右。

  二、諸葛連弩:三國時諸葛亮制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fā)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并且與當時的強弩相比這種連弩射程較短,殺傷力較低作戰(zhàn)時一般與蹶張弩配合使用。后來大發(fā)明家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一種五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一種單兵武器,但是因為生產(chǎn)很復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制,所以沒大量生產(chǎn),后失傳。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時發(fā)明,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強大,矢可入榆木半桿。號稱威力強于漢代大黃,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豆+寸子弩,這是一種強力的連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種。一次可以發(fā)射十余支箭(古代火箭炮?)射到千步遠。(射程最大的冷兵器)張開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余人用繩索絞動借用機械的力量,是一種威力極大的武器。

  五、連弩車,戰(zhàn)國時就有連弩車,該弩屬于弩炮的一種,置于車上,可進可退。車上駕十二石大弩,每弩一發(fā)七矢,中矢為主矢略大,兩邊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處墻倒城摧,勢不可擋。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六、最大的弩-秦弩,秦代弩的種類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秦俑坑發(fā)現(xiàn)的弩弓遺跡多達數(shù)百處。從完整的弩弓遺跡判斷至少應有三種不同形制的弩,弩弓為木質(zhì)均已腐朽,朽木殘長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銅弩機,弩機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這是秦俑坑發(fā)現(xiàn)數(shù)量較多的一種弩。同時在一號俑坑還發(fā)現(xiàn)一種形制特殊的弩,它是在殘長64厘米的弩臂上重疊了一根木條,在弩臂上還夾有銅飾件。顯然這些裝置都是為了增強弩臂的承受強度,說明它是一種張力更強,射程更遠的禁弩。在二號俑坑還發(fā)現(xiàn)一處特大型號的銅鏃,每支重量達100克。較其它銅鏃一倍。這不僅是秦俑坑也是兵器史上發(fā)現(xiàn)型號最大的銅鏃。使用這種銅鏃的必然是一種張力更大,殺傷力更強的弩。弩出土時裝在用麻布制作的弩衣內(nèi),木質(zhì)部分雖已腐朽,但青銅弩機出土后仍然活動自如,表明秦代弩機的制作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兵器歷史

  青銅弩

  青銅弩(3張)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fā)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恒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于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fā)矢之機,即置于是,發(fā)時先架弦于機,此處名弩牙,然后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于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并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wèi)。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于戰(zhàn)爭,而山陜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wèi)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弩的出現(xiàn)應不晚于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秾O子兵法.作戰(zhàn)》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zhàn)物資。到戰(zhàn)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于軍事之中也從戰(zhàn)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fā)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晚期出現(xiàn)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zhàn)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HEN省LY市中州路出土的戰(zhàn)國中期的弩。這件弩制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zhì),木質(zhì)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出土的以骨、蚌制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zhì)樸,所以在戰(zhàn)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fā)展過程。這在古文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厥度則釋?!薄俄n非子·說林篇》說:“羿執(zhí)鞅持桿,操弓關機?!眱商幩岬降摹皺C”,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fā)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于商周時期。

  春秋晚期,實戰(zhàn)中開始重視用弩,《孫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戰(zhàn)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fā)”,說明弩在實戰(zhàn)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zhàn)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fā)”的突擊攻勢,戰(zhàn)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秾O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fā)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并不很遠。至戰(zhàn)國晚期,出現(xiàn)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如《戰(zhàn)國策·韓策》稱韓國的武卒就是“披堅甲,□勁弩”。此類勁弩裝有粗壯的弓,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才能張開弦,因而要求弩機更加堅固。戰(zhàn)國中期的弩機,雖然懸刀、鉤、牙等已用銅制,但無銅郭,弩機直接裝在木質(zhì)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張力。戰(zhàn)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戰(zhàn)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xiàn)了帶刻度的望山(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shù)陌l(fā)射角,以便準確地命中目標。

  春秋后期,在我國南方出了一個擅長用弩的大師陳音,他曾向越王勾踐講述了一個關于弩產(chǎn)生的美妙傳說。他說:“弩是由弓產(chǎn)生的,弓是由彈弓產(chǎn)生的。而彈弓是遠古的一個孝子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時人們的生活很簡樸,餓了就獵食鳥獸,渴了就飲霧露泉水,人死之后,用白茅草纏裹,拋在荒野之外了事。有一個孝子,不忍心看到死去的父母的遺體被鳥獸殘食,就做了一把彈弓,守護著父母的遺體,杜絕了鳥獸的侵害。后來有人把這件事編成歌唱道:“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害?!币院笊褶r(nóng)黃帝把木棍彎曲制成弓,把樹枝削尖作成箭。憑弓矢之利,以威天下。繼黃帝之后,楚國有個孤兒弧父,年幼無依,用弓箭狩獵糊口,慢慢練成了百發(fā)百中的神技?;「赴焉渌噦鹘o了羿,羿又傳藝給逢蒙,逢蒙傳給了楚國琴氏。琴氏改進了弓,在弓干上加木臂,設機樞,制成威力更大的遠射武器——弩。

  弩和弓相比,有哪些優(yōu)越性呢?第一是加大了張力。弓必須用雙臂拉張,射手一手控弓,一手拉弦,這樣它的張力不可能超過人的臂力。而弩則不同,不但可以雙臂拉,還可以腳蹬弓背,用腰乃至全身的力量拉張,當時稱這種拉弩弓的辦法為“蹶張”。到后來,甚至出現(xiàn)了把幾張強弩裝在床架上,用幾個人,十幾個人同時拉弦的車張弩,可以想見,這樣的弩,不論射程,還是殺傷力,都比弓強了許多。第二,用弓射箭時,弓箭手雙手拉弓,眼睛必須同時瞄準。但雙手拉弓不可能持久,眼睛瞄準也就倉促。用弩時,則可事先把弩弓拉開,敷上箭,什么時候?qū)柿四繕耍裁磿r候扳機發(fā)射,加上弩機上設有專門的瞄準器——望山,可以射得更準。第三,利用集中作戰(zhàn),先把弩張好,選擇有利時機,一聲令下,全體弩手同時發(fā)射,使敵人猝不及防。這種戰(zhàn)法,是駟馬戰(zhàn)車的克星。

  弩具有這許多優(yōu)越性,就在于在弓上裝了一個木臂,木臂上裝置了機括。通過機括控制弓弦發(fā)射。我國最早的弩,大概在原始社會晚期就產(chǎn)生了。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常常出土一種六厘米長短的條形骨、角、蚌片,幾乎相同的是在其一端都開一個或兩個小圓孔,有人認為這就是最原始的弩的機括扳片。

  到了春秋時期,已出現(xiàn)了裝有青銅機括的弩了。弩機包括懸刀、牙、牛等構件,比原始社會的骨、角扳片復雜多了。

  保存較好的一件弩,是湖南長沙掃把塘一三八號戰(zhàn)國楚墓中出土的,特別是弩臂等木質(zhì)構件保存至今十分難得,這件弩全長約五十二厘米。弩臂是用兩段硬木接拼成的,前面承弓處內(nèi)凹,下端向上伸出,剛好含托著弩弓。弩臂前部稍寬,兩側還加襯了薄木片。距側板后側二厘米處兩側各有一個小耳,通過承弓處和小耳,可以把弩弓牢固地捆縛在弩臂上。弩臂的上平面刻矢槽。弩臂中段兩側有供手握的凹窩。弩機槽開在弩臂的后段,內(nèi)裝青銅弩機,弩機的牙、牛懸刀等構件,由樞裝牢。機槽下還設一個半環(huán)護板,與后尾的小木柱相連,它的作用有點近似現(xiàn)代步槍扳機的護環(huán),便于手扣扳機,又可在張弩后保護懸刀不被碰觸。弩臂通體刷褐漆。弩弓出土時已斷成幾截,是用竹材制作的,中部由兩層復合,用綢絹、絲繩層層包纏,再髹黑漆,全長約一百三十厘米。與這件弩一起還出土了一束竹桿弩箭,箭長六十三厘米。

  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車廂前闌左側的那具銅弩和整輛銅車馬一樣,雖是給秦始皇陪葬的模型明器,但制作精巧,完全仿照當時的實用弩。這具弩的弩臂像腰身修長的瑞獸,前端是獸頭,張口銜住弩弓的弓弣,上面平滑,鑄出矢糟,弩臂后部設機槽,內(nèi)裝弩機,下面保護懸刀的護板像瑞獸盤回的短尾。弩臂通體彩繪卷云紋,通長三十九點二厘米,弩弓也全是銅制的。弣部又寬又粗,淵簫部分漸細,長七十點二厘米。弓弦是由多股銅絲絞成的,兩端盤成環(huán)扣,套在兩端簫上。另有一條較細的銅繩穿過弩臂,拴系在弩弓弓淵與簫的相接處。經(jīng)測算,銅車馬是按一比二的比例制作的,若將銅弩復原成實用弩,弩臂長七十八點四厘米,弩弓長一百四十點四厘米。

  銅弩斜置在車廂前闌左側,弩弓向下,弓弣部由兩件焊死在車廂上的銀質(zhì)“承弓器”緊緊卡住。這樣,站在車廂左側的射手,只要俯下身,就可以握住弓弦,盡全身之力張弩了。同出的六十六支弩箭,絕大部分的箭鏃呈三棱錐形,只有四支箭鏃呈前粗后細的圓柱形。這些箭總長三十五點二至三十五點四厘米,復原后長七十厘米左右。從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上的銅弩,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弩在戰(zhàn)車上的裝配情況。特別是那兩件“承弓器”,是戰(zhàn)車上裝配遠射武器弩的關鍵。據(jù)文獻記載,戰(zhàn)國末年,就產(chǎn)生蹶張強弩了。韓國的溪子、少庥時力、距來三種強弩,射程達六百步,洞腑穿心,可惜沒有見到實物出土。

  在先秦,還有一種連發(fā)弩,一九八六年湖北江陵秦家咀四十七號戰(zhàn)國楚墓出土了一件,長僅二十七點八厘米,但結構復雜,性能也比普通弩優(yōu)越許多,這種弩一次可裝二十支箭,連續(xù)發(fā)射十次,每次射出兩支箭,射程達二十至二十五米,我們不妨稱它作雙矢并射連發(fā)弩。這件雙矢并射連發(fā)弩包括弩臂、活動木臂、儲矢匣、弩弓四大部分。

  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zhàn),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得到了發(fā)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xiàn)用于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并且開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fā)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武備志》)并且在三國時期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fā)”(《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后來大發(fā)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腰引弩的圖形見于SD省濟寧武氏祠畫像石中。《晉書·馬隆傳》稱當時簡試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強度為三十六鈞(約合九石)。明朝的《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梢娝菃稳耸褂玫膹椛淞ψ畲蟮腻?。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于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fā)連弩射單于?!比龂鴷r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fā)”(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

  弩是一種冷兵器時代重要的遠程武器,它從弓發(fā)展而來,但比弓威力更強,射程更遠,在我國數(shù)千年的古代戰(zhàn)爭中被大量運用,直到火器的出現(xiàn)。漢朝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張弓引滿一石的弩相當提起一石(約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據(jù)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jīng)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發(fā)現(xiàn)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參據(jù)《夢溪筆談》所記的宋朝一種蹶張的“偏架弩”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漢朝名將李廣于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zhàn)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zhuǎn)戰(zhàn)局。漢朝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材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稱“強弩將軍”。

  由于弩的發(fā)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fā)弩”等組,輪番連續(xù)發(fā)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fā)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騎兵大規(guī)??v橫馳騁之時,由于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發(fā)展,弩不再受重視?!短旃ら_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zhàn)場上稱雄,弩不便于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fā)展。到宋朝時為了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zhàn),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弩,宋軍著重制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將以改良為諸葛弩,但實際上這種弩的射程極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實際用于戰(zhàn)場上。隨著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在中國到清朝年間,軍隊已經(jīng)不再使用弩作為戰(zhàn)斗武器了。

  雖然古代的中國人便已開始使用弩,不過公元900年的歐洲似乎是自行創(chuàng)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錯,威力則超過弓,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作射擊準備,平均每一個弩兵可以在一分鐘內(nèi)作出兩次射擊。

  傳統(tǒng)的武器裝備在現(xiàn)代反恐中也可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恐隊員手持強力弩弓已經(jīng)站在人體靶位的前方,一聲令下,將每個靶位上分別代表頭部和心臟的氣球立即擊碎。據(jù)了解,反恐突擊隊員使用的強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樹木,主要用于隱蔽突擊作戰(zhàn)、解救人質(zhì),是特戰(zhàn)隊員有效的攻擊性武器。

  弩的發(fā)展

  據(jù)考古驗證我國弩的出現(xiàn)應不晚于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即以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秾O子兵法》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zhàn)物資。(孫子兵法-作戰(zhàn))到戰(zhàn)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于軍事之中也從戰(zhàn)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fā)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晚期出現(xiàn)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zhàn)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zhàn),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得到了發(fā)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xiàn)用于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并且開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fā)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武備志》)并且在三國時期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fā)”(《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后來大發(fā)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zhàn)場上稱雄,弩不便于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fā)展。到宋朝時為了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zhàn),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弓(雖然叫弓但是是一種弩)宋軍著重制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至明以后由于火器的迅速發(fā)展,佛朗機,鳥銃、紅夷大炮等火器大量的裝備部隊,弩的作用進一步下降,不再受到重視,直至被淘汰。

  古代弩弓

  我國就發(fā)明了弓箭,這是機械方面最早的一項發(fā)明;說明人類開始使用復合工具,弓是利用人在拉弦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力量,以瞬間爆發(fā)的形式將箭彈射出去,這說明人類已經(jīng)具備了機械儲存力量的知識。正如恩格斯所說:“弓箭對于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器對于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惫图鞘褂脮r間最長的古老兵器,弓箭可以遠射,原始人有了弓箭,就比較容易獲得獵物,也可以制服那些兇猛的野獸了。后來,部落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弓箭就成了重要的兵器。最早的弓是用單片的木頭或者竹子做的弓背,用動物的筋制成弓弦;箭是一頭削尖了的木棍或竹竿。

  春秋時期出現(xiàn)弩,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弩弓的發(fā)射原理是相同的,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并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得弱點。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漢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種規(guī)格,這些規(guī)格的形成表明機械制造標準在漢代已初步確立。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的名字。宋應星(1587~1644(?))的《天工開物》在卷十五《佳兵篇》中記述了測試弓弦彈力大小的方法:“凡試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鉤搭掛弓腰,弦滿之時,推移秤錘所壓,則知多少”,方法十分巧妙。該書在我國失傳300年,于1926年才由日本找回翻印本。

  商代的銅箭頭已頗陰毒,凸脊、叁角形扁翼,當箭頭刺入身體后,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血槽就像吸血蝠般抽出敵人的血液。時至戰(zhàn)國,新興的叁棱翼樣式更使箭即便拔出傷口也更難愈合,并且相應的血槽增至六個。

  秦代箭頭則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鉛含量,同時與某些秦劍一樣,飛越時代的表面氧化鉻技術也使某些箭頭歷久常鋒。但銅材較難得,秦代已經(jīng)嘗試用鐵制作箭頭鋌部,而隨著西漢煉鋼業(yè)的發(fā)達,全鐵制的箭頭也問世了。早期鐵箭頭采用鑄造,顯然是舍不得銅箭頭樣式的慘毒,不過隨即就發(fā)覺其鋒利尚不及后者,于是只得改用鍛制。鍛制的缺點是澆鑄而成的復雜造型必須舍棄,改為如鐵劍的四棱劍身那般易于打造,但優(yōu)點更為顯著,鍛制將使其比前輩堅韌得多。銅箭退出舞臺,其開始與結束都在東漢。第一種鍛制鐵箭樹立了宋代以前鐵箭的基本特征—扁平四棱形,這是利于鍛制的樣式。從魏晉到隋唐,鐵箭的分類很簡單,發(fā)展路線也就是使箭頭更硬更長,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鐵甲,撕裂敵人的肌肉和骨骼。

  對鐵箭種類的細化又是始于宋代,這真是個頗有意思的時代,軍政軟弱的同時,軍事技術卻在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宋代有值得欽佩的耐性對每種武器精雕細琢,而箭的樣式也因之精細化,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脫離扁平四棱形的單調(diào),變得更為專業(yè)。南宋拉開了火器時代的帷幕,對金、元的連綿戰(zhàn)爭迅速使火器走向成熟,成為主宰戰(zhàn)場命運的力量。不過在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還只適合火力覆蓋的情況下,箭之序列的壯大會持續(xù)到明代,并繼續(xù)創(chuàng)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種類和造型。

  射是周代時的‘六藝’之一,也是古代最強大的攻擊手段之一。早時的貴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東周時期復合技術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儲存的勢能,使人在生理結構容許的拉程內(nèi),能將更多力量轉(zhuǎn)化給弓身,射出更快更遠之箭。

  古人超常的膂力令人驚詫,精銳射手竟能拉開70公斤的強弓,估計有效射程應在50-70米之間,最遠射程更是數(shù)倍之多。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始于商代的扳指的功勞。扳指這項不起眼的發(fā)明,卻令拉動強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傷手指。扳指對射手的意義如此重大,以至騎射起家的清朝王公貴族們,竟最終使其異化成為一種首飾。弓是以輕便、快速為特點的,這令其在清中期前始終占據(jù)著騎兵遠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當火器的發(fā)展淘汰了強弩時,弓也仍能揚己所長與火器平分秋色了400年。

  弩在軍事領域的發(fā)展得益于復合弓和銅弩機的發(fā)明,否則憑其較短的拉程,是無法與弓的殺傷力較長短的。強弩的特點是又遠又準,有時間從容瞄準,但上弦比較費力耗時。根據(jù)這些特點,強弩通常被用于防御和伏擊,射擊的連續(xù)性則依*幾組射手的輪番。不過也有特例,比如唐代騎兵的車輪討敵戰(zhàn)術。戰(zhàn)國時強弩成了戰(zhàn)車的心腹大患,遠程打擊的強大殺傷力令戰(zhàn)車堅固的盾甲也黯然失色。但強并不是當時弩的唯一發(fā)展方向,足夠輕巧的弩在簡化射擊步驟以提高射速方面另有優(yōu)勢,于是出現(xiàn)了帶有箭匣和活動臂的迷你連弩,這可視為諸葛弩的前身。

  西漢對強弩的發(fā)展影響深遠。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礎上,又添刻度,使弩擁有了穩(wěn)定的彈道參照,且隨著銅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對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強了。劃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達 370公斤,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有效射程超過 500米,可惜由于實用性不如臂張和踏張,漢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到了叁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對抗魏國的強大騎兵,便制成了俗稱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時一種主將戰(zhàn)車,后代指將軍之意。元戎最誘人之處在于機巧而非實用,雖曇花一現(xiàn),但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的巧妙設計,卻成了被當代人津津樂道的古代傳奇。

  剽悍的草原之風,終于為南北朝召喚出巨大的強弩之王—床弩。這種弩戰(zhàn)國亦出現(xiàn)過,當時稱為‘連弩’,應是取多張弩聯(lián)合一體之意,可惜后代一度失傳。此時的床弩用多頭牛力絞軸上弦,威力已大大強于戰(zhàn)國人力絞軸的連弩,發(fā)射以皮或鐵葉為羽的巨大標槍,主要用于攻守城時撞毀樓臺、攻城器、城墻等,其宋代極者的最遠射程超過 1.5公里,是古代世界射程最遠的冷兵器。

  賦予床弩以機動性的是唐代,用牛牽拉的車弩不但大大提高了部署靈活性和生存機會,更錦上添花的將絞繩與車軸鉤連,行進就可上弦,大為提高了效率。車弩裝置 1張拉力 860公斤的巨弩,有 7個發(fā)射槽,最遠射程超過1公里,中間槽所用的箭有1米多長。

  弩在宋代得到大發(fā)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將其視作對抗北方騎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張弩,采用叁組輪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發(fā)明,使宋軍的有效射程可至 370米。床弩則從兩弩至四弩,從小型至巨型,種類繁多,兩床和叁床弓還能在弦上綁一個裝有數(shù)十支普通箭的鐵兜子,使床弩擁有了殺傷人馬的功能。許是善于騎射的元朝過于武斷,竟干凈利落的手起刀落,將弩留在了前朝,于是弩從宋代的極盛一跌而至元代的極衰,隨著火器的繼續(xù)發(fā)展,也就再沒機會翻身了。

  弩箭部隊

  三國的弩箭部隊

  先登死士

  “紹令麹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shù)萬結陣於后。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苯鐦蛑畱?zhàn),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麹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xiàn)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后來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余”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shù)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雷發(fā),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斗”,也就是熟悉“騎斗”,在公孫瓚騎兵沖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shù)十步”時一起沖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于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zhuǎn)戰(zhàn)千里,殺敵數(shù)萬!但最后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只箭也沒有了!據(jù)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附帶說一下曾經(jīng)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張郃“大戟士”面對被麹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后還是麹義來救了袁紹。麹義先登——輕騎兵的克星。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