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家》·楚頃襄王·情比紙薄
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zhì)於秦而請救。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斗,楚太子殺之而亡歸。
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zhì)於齊以求平。
楚頃襄王做太子做的并不如意,兩次做人質(zhì),一次在秦,一次在齊。楚與齊斷交,齊韓魏伐楚,楚不能勝,令太子往秦為質(zhì),換的秦援助。后太子在秦與大夫爭斗,逃回國,秦楚關(guān)系破裂。秦伐楚,楚不能抵,求救于齊,太子往齊為質(zhì)。無論楚頃襄王如何的不情愿,作為太子身份,也只有他才能作為最高最值得信賴的籌碼換來他國的支援。楚頃襄王可謂最狼狽最難堪的一位太子了。
楚懷王見秦王書,患之。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發(fā)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諸侯之心?!睉淹踝幼犹m勸王行,曰:“柰何絕秦之驩心!
秦王見楚齊合縱,不爽,于是致信楚懷王,意思是當初秦楚歡合,太子在秦,孰料私斗太子亡歸,秦這邊很生氣,現(xiàn)在楚秦絕交,與齊結(jié)盟,你看我們兩個國家毗鄰為伴,如果我們合作天下無敵,現(xiàn)在讓諸侯看笑話,我實在過意不去,現(xiàn)在很誠懇的邀請您來武關(guān)會晤云云。
秦王的信讓楚懷王左右為難,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大臣中兩派意見,昭睢主張防秦狼子野心,不可信不可往;子蘭主張應(yīng)該去,不去會觸怒秦國。
楚王至,則閉武關(guān),遂與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蕃臣,不與亢禮。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彊要我以地!”
懷王如約,卻中了秦國的計策,像對待臣子一樣對待楚王,不與亢禮,根本沒有拿楚王平等相待。楚懷王后悔不聽昭睢的話,自然心里埋怨子蘭。秦國借此扣押楚懷王,從此懷王就沒再返回楚國,最終客死在秦,尸首還鄉(xiāng)。
國君被拘押,楚國受到要挾,怎么辦?國內(nèi)認為趕緊立新君,立誰?太子在齊國做人質(zhì),萬一齊國知道內(nèi)情拿太子效仿秦國怎么辦?有人建議另立太子,昭睢站出來反對,認為這樣做恐怕會引起政治動蕩,反對另立太子。齊國這邊確實有想趁火打劫的意思,最終還是聽從了國相“為此不義”的建議,放太子回國。
也有另一種版本說楚頃襄王在齊假意答應(yīng)割讓土地換取回國,歸國后一面安排人去齊交割,一面派兵駐守邊境,一面去秦求援,結(jié)果秦國派兵干涉,逼迫齊國放棄接收楚國土地。太史公采取第一種情況。
那么楚頃襄王對他的老子拘押在秦持什么態(tài)度呢,是積極設(shè)法營救還是置之不理呢?答案應(yīng)該是后者。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楚頃襄王即位后任用的國相是誰呢,是子蘭而非昭睢,這下比較明確了。子蘭恰恰是主張懷王去秦會晤的,昭睢是反對懷王去秦的,楚頃襄王得以返國也正是昭睢的大力支持積極營救,襄王即位沒有用昭睢,反而用子蘭,目的不言而喻,根本沒有打算營救楚懷王。也就是說,楚國這邊要的不是活懷王,要的是死懷王,這就注定了楚懷王必死在秦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