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家》·楚靈十二年·申地會盟(下)
靈王三年六月,楚使使告晉,欲會諸侯。諸侯皆會楚于申。伍舉曰:“昔夏啟有鈞臺之饗,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王有盟津之誓,成王有岐陽之蒐,康王有豐宮之朝,穆王有涂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靈王曰:“用桓公。”時鄭子產(chǎn)在焉。於是晉、宋、魯、衛(wèi)不往。靈王已盟,有驕色。伍舉曰:“桀為有仍之會,有緡叛之。紂為黎山之會,東夷叛之。幽王為太室之盟,戎、翟叛之。君其慎終!”
重臣伍舉跟楚靈交流,古今會盟種種,您有什么考慮?楚靈的回答是“用桓公”。為什么楚靈選擇了桓公而不是晉文,其中一個原因想來晉國這么多年來與楚為敵,是楚國北向最大的阻礙,甚至在晉國面前勝少敗多,自然楚靈心底對晉國有抵觸,但是不論桓公還是晉文,當(dāng)年能稱霸天下,中原各國甘愿俯首,很重要的一點,都標(biāo)榜“尊王”,這是貫穿春秋時期霸業(yè)很重要的一點?!白鹜酢北硎驹敢庾駨闹艹Y制,盡管周王室沒落,但是各諸侯國仍然是姬姓一脈,不管各國內(nèi)部怎么亂,也不管周王威嚴如何不堪,但到了關(guān)鍵的事上,表面的功夫還要做,這便是“尊王”,也就是儒家堅持的“禮”。
這個“禮”,內(nèi)涵太多,上到天下國家制度法律,下到平民百姓生活倫理,日常規(guī)范,無所不包,簡單說“禮”就是當(dāng)時天下的規(guī)矩,它的本質(zhì)核心是“仁”,反對暴力,反對戰(zhàn)爭,崇尚和平。到了春秋中后期,禮崩樂壞,周室不能控制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于是開始有了霸主來代替周王室行使保護的權(quán)力,抵御外族侵略,匡正內(nèi)亂,存亡繼絕,這都是霸主要做的事。要為天下霸主,首先國力要強盛,而且要遵從“禮”,讓諸侯國甘愿俯首。
楚靈表示“用桓公”,也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可以遵從中原“禮”制,只要楚國獨霸天下,都可以。以伍舉對楚靈的了解,恐怕“用桓公”只是楚靈的口頭話,他未必做的來,所有伍舉又再三提醒楚靈“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至少伍舉希望楚靈在此次盟會上能對與會的諸侯國表示一份尊重,哪怕做做樣子,其實這些諸侯國也不指望你對他多好,就要面子上的好看,因為明知道國力不如楚,如果楚顯示出一份誠意,相信各諸侯國一定景從。何況現(xiàn)在晉國困于內(nèi)政已不能與楚爭,大家都清楚,這霸主還是楚國來做。
事實是楚靈依仗楚國強大,眼看晉國軟弱不能與楚相敵,在盟會上有驕色,什么意思呢?太史公簡單的三個字寫出楚靈對與會諸侯的不屑,一是對宋國太子的輕視,沒有依照國際外交秩序予以接待,反而不理不睬,一是對徐國國君實行拘禁,因為徐國交通吳國??梢哉f這次盟會各諸侯被迫參加,又感受到楚靈的不敬,實在難說心甘情愿,但沒辦法,又懼怕楚國強盛不得已委曲求全。
伍舉曰:“桀為有仍之會,有緡叛之。紂為黎山之會,東夷叛之。幽王為太室之盟,戎、翟叛之。君其慎終!”伍舉看到楚靈過于驕縱,甚至撂下狠話勸告,連桀紂的話都說出來,警示楚靈一定要慎重,君其慎終!
盡管楚靈并沒有顯示出“禮”的規(guī)矩,但是強大的國力面前,各諸侯國不得不低頭,何以見得?太史公說“楚以諸候兵伐吳”,楚靈指揮各國軍隊伐吳,這氣勢連楚莊王都做不到,可見楚國此時對中原諸侯的威懾相當(dāng)大,甚至可以說以這種形式認可了楚靈天下霸主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