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紀(jì)》之周文王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一禮記
一、三代之英
周文王,姬昌,周朝的奠基人。
孔子做夢都希望能達(dá)到文王的境界,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1、謚號
中國古代的國君死后都要經(jīng)歷一次考核。知識分子們會根據(jù)國君生前的事跡與德行給一個評定,稱為謚號。這是比較嚴(yán)肅,甚至比較嚴(yán)重的一個問題。所謂生前身后名。
周文王,文即謚號,經(jīng)天緯地曰文,開辟建設(shè)了一個時代,有著不可泯滅且永載不朽的勛業(yè),不是隨隨便便就可稱為“文“的,一個極其隆重的褒揚。歷史上看,凡稱為文的差不多都在當(dāng)時有著顯明突出的成就。這是好的一面。批判嚴(yán)重的也不得了,一個字罵的很厲害,永遠(yuǎn)難以翻身,任你生前多雄霸,多殘暴,死后定一個謚號給你,你也無可奈何,比如紂,損善毀義曰紂,一個字一生就是這樣。
因此,謚號在一定程度上讓國君存著一份敬畏,來約束自身。那么,這樣果真就萬事大吉了嗎,一個謚號就造就一代明君了嗎,看上去并非如此,更多的是評判前人警醒后來者罷了,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樣有效。雖然,這是我們過去的歷史文化,一定要給你個批評,謚號就是這樣極簡的表達(dá)了后人對你這個老板的看法。
有些帝王國君的謚號真是蠻好玩的,東周末代周“赧“王,“赧“,不好意思,我把周的江山弄丟了,沒臉見人。漢“獻(xiàn)“帝,一個獻(xiàn)字把帝位老老實實奉獻(xiàn)出去。至于漢“哀“帝,當(dāng)然嗚呼哀哉了。也算是有趣的蓋棺定論吧。
2、司馬遷的冷淡
儒家道統(tǒng)一向標(biāo)榜堯舜文武,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典型,是成功的樣本。
不管是孔子還是其后的孟子,都不厭其煩的感嘆周文王的美德美業(yè),時時嘆惋之,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凡例必舉,文王就是儒家一個完整美好的榜樣。
但是我只感覺到司馬遷的冷淡。史記中對文王的記述平實簡略,沒有各樣傳說的熱鬧,也沒有文王哪一句精彩撼動人心的話,幾小段文字,然后“明年崩,太子發(fā)立,是為武王“。更沒有“太史公曰“那種言淺旨遠(yuǎn)的意味,或者激揚嘆惋,或者鼓舞尊崇,個性的表述幾乎沒有,導(dǎo)致這樣一個光輝的人物不是那么鮮活生動。為什么呢?
我們來看一下史記中司馬遷對于周文王的直接記述部分。
生昌,有圣瑞。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
西伯獻(xiàn)洛西之地,請去炮烙之刑。
西伯陰行善。
明年伐…,明年伐…,明年伐…
明年伐…,明年伐…,徙都豐
明年,西伯崩。
即位五十年。囚羑里,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再來看一下史記中記載的有關(guān)文王的事。
1、伯夷叔齊聞西伯善養(yǎng)老,往歸之。
2、崇侯虎譖西伯。紂囚西伯羑里,西伯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閎夭之徒獻(xiàn)美女奇物給紂。赦西伯,使征伐。
3、決虞苪之訟。受命為王。
4、伐諸國。
參考齊太公世家。
西伯出獵,卜之。遇太公渭陽,與語大悅,自吾先君太公曰`當(dāng)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西伯昌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quán)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
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居多。
從這些記載看,我自己覺得對文王的記述稍顯簡略,因為關(guān)于文王的史料非常多,左傳,尚書,詩經(jīng)乃至各種史記,后世的議論比如孔子、孟子、荀子都有詳細(xì)關(guān)于文王功績的表述。為什么司馬遷沒有從中借鑒來讓周文王的形象更加豐滿一些呢?
二、史記中的周文王
1、從小有圣瑞。(不詳)
2、興農(nóng)業(yè),善養(yǎng)老。
3、納賢,日不暇食。
(伯夷叔齊,呂尚一批謀士)
4、陰行善。陰謀修德以傾商政。
5、斷虞芮之訟。
6、征伐擴張。
7、囚羑里演易。
總之,史記中的周文王形象是模糊的,如果沒有其它史料的閱讀,加之后世儒家對文王的尊崇,僅從周本紀(jì)來了解文王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嗎?
三、曹操想做周文王
《三國志》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公的話想來大家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