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家》·沙丘亂(2)·情長
趙襄子以后,趙國歷任接班人都會遇到政治上的動蕩,論者以為肇其始者就是趙襄,“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傳位與伯魯子代成君”,趙襄的出發(fā)點是沒有問題,但也很難說沒有邀取虛名的存在,畢竟趙襄死后,他將位子傳給伯魯一脈,而趙襄的后代對此不滿,開始了政治斗爭,盡管失敗,給后世趙國開了一個不好的頭。直到趙武靈王即位,卻是異乎尋常的平靜,年僅十四歲的趙武靈順利登上了趙國的國君位子,沒有任何波瀾。
但是他自己卻挖了一個大坑自己跳進去。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於東宮,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王廟見禮畢,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并傅王。是為惠文王。惠文王,惠后吳娃子也。武靈王自號為主父。
王子何是孟姚的兒子,趙武靈偏愛孟姚,廢掉韓女生的趙章,立趙何為王子,并且將國家重臣肥義安排到趙何身邊,這樣的人事安排不用說,趙何在趙武靈心目中的位置非常重要,趙何就是趙惠文王,接過國君位子的時候不過十一二歲。相國是肥義,這可是輔佐趙武靈胡服騎射的股肱之臣,三朝元老,權傾朝野。這向天下傳遞了一個信號,趙何雖然非長子,但他就是名正言順的趙國君主。從這里看,趙武靈退居“主父”,對趙何寄予了厚望,非常果斷非常徹底!你肥義就好好的輔佐新君就好了,老子要出去打江山!
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還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禮相章也。
惠文王三年,趙武靈有一個新的舉動,封長子趙章為安陽君。太史公沒有交待原因,但是在后面的記述中有提及。趙武靈的這個舉動對趙何具有潛在的威脅,畢竟有封地,幾乎是獨立的存在,等于為趙何設置了一個競爭對手,或者說一定程度上鼓舞了趙章的野心,畢竟他才是正宗的合法繼承者,而趙何因其母孟姚受寵,以幼子的身份奪走了趙章的王位。不知道趙武靈究竟什么打算。
四年,朝群臣,安陽君亦來朝。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群臣宗室之禮。見其長子章劚然也,反北面為臣,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章於代,計未決而輟。
第二年趙武靈又想將趙國一分為二,原因是他看到趙章氣宇軒昂頗類自己,反而北面向未成人的趙何稱臣,“心憐之”,設想將代地封趙章,為代地王。但是這個想法沒有實施。問題是趙武靈為什么要有這種想法?按太史公的記載大概是“兒女情長”,對自己廢長立幼有后悔之心,希望做一個補償。也有的觀點認為,趙武靈讓位以后不甘心了,想拉攏趙章重新奪權,才有了沙丘之亂。
扶持趙章也許有制衡趙何的潛在想法,但這太不符合趙武靈的風格,當初重臣肥義安排輔佐趙何,可以說趙國勢力最大的政治力量都團聚在新君趙何身邊,新君確立,全國的政治氣象肯定會發(fā)生變動,這個時候趙武靈突然扶持趙章,給了一個非常惡劣的政治信號。至少他的這次“兒女情長”刺激了趙章的政治野心。這個角度說趙武靈算得上一個有魄力的改革家、軍事家,但并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