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魏惠王·風云五十年(8)
魏國有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先驅,留給魏惠王一個如日中天的強大魏國,東征西討無不克勝。魏惠王清楚拉攏韓趙兩個小弟才是維持霸業(yè)的根本。但是趙國卻不算是一個乖巧的小弟,始終不愿意做魏國的打手,眼見魏國吃肉自己喝湯,出力也不少,趙魏內訌。三晉不合天下樂見,覬覦中原的除了魏國還有那個趁勢崛起的秦國,另一個就是擁有霸主光環(huán)的老牌大國,齊國。
魏惠王稱霸中原最大的障礙不是秦不是楚,而是齊國。魏惠王只有肅清東方勢力才能掉頭向西,徹底征服秦國。齊國無疑是魏國稱霸最強有力的對手。齊國擁有孫臏田忌,魏國其時也并不弱,龐涓坐鎮(zhèn),威震天下,伐趙取HD。關于孫臏與龐涓自然另有一段恩怨,話說孫臏也是從魏惠王手底下溜走的奇才。商鞅、孫臏、張儀都出走魏,如彼曠世奇才能不被魏惠王注意且重用,魏惠王這幾十年的確令人嘆息。
十八年,拔HD。趙請救于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面對魏國大哥的步步緊逼,趙國HD幾欲失守,不得已求援齊國。齊國自然歡喜,三晉內斗有了齊國西出的機會。于是齊國大舉出兵,楚國也遙相呼應,在魏國邊境陳兵掣肘。齊國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奔襲魏國。
HD失守,田忌要北上救援,孫臏不同意,建議舍棄HD奔襲魏國國都大梁,所謂的“圍魏救趙”,避開與魏國的正面沖突,本為救趙而來無須正面硬扛。齊軍突襲大梁,龐涓無奈倉皇撤軍。哪知孫臏攻大梁是假,早已準備半途攔截龐涓,于是桂陵以逸待勞,最終大敗魏軍,此即是“桂陵之戰(zhàn)”。
桂陵之妙在于二,一是放棄HD求援,直奔對方防守虛弱的大梁,迫使魏軍回救。二是攻大梁為虛,引龐涓撤兵解HD之圍為真,而設伏兵掩殺龐俊撤軍又為計中之計。那么龐涓是否確實看不破孫臏的計策呢,恐怕未必。但是他不敢冒險讓魏惠王在大梁獨抗齊軍,就算險勝,怕是在魏惠王那里失寵,權衡再三,只好撤軍援助大梁,給了孫臏一戰(zhàn)威名的機會。
龐涓要么繼續(xù)圍攻HD不退,拿下HD,給趙國巨大創(chuàng)擊,要么回兵解大梁之圍,他不可能不預判到半途會被齊軍攔擊,畢竟齊軍攻大梁也不是就輕易而舉的,但是龐涓沒有選擇,不能置魏惠王于險境之中。由此判斷龐涓與魏惠王之間并不是君臣深信的關系,聯(lián)想到孫臏出魏,商鞅出魏,張儀出魏,戰(zhàn)國時期那些赫赫有名的能人都曾在魏惠王手下待過,最終都離開了魏惠王。龐涓放棄HD回防大梁定有他的難言苦衷,這與魏惠王對他的信任并不堅定貌似有根本的關系。畢竟圍魏救趙這種策略依龐涓對孫臏的了解不難預判,至少一個兵家都會玩這一手,龐涓并不是死打硬沖的將士,他可是孫臏的同班同學,差不了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