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魏惠王·風云五十年(3)
現(xiàn)在來看,對于魏惠王遷都的問題大體上有了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那就是為惠王遷都發(fā)生在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以前,而魏國的衰落是從桂陵、馬陵之后逐漸開始的,被齊威王打得夠嗆。這就是說,魏國并不是因為懼怕秦國而被迫遷都,魏國遷都之前國力正處于鼎盛時期。
魏國遷都前,秦國內(nèi)部并沒有開始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商鞅是在魏惠王元年去的秦國,魏惠王六年或者九年遷都,完全不是因為秦國的壓迫,更不是因為韓趙的夾擊而遷都,魏惠王即位后盡管受到了韓趙兩方面的干涉,但是他仍然懂得維護三晉表面上的和氣是必須的,畢竟三國國土交叉縱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理分布制約著。魏惠王遷都前后與韓趙兩國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協(xié),并且互換土地,這樣促使本土比較統(tǒng)一,避免了支離破碎難以協(xié)調(diào)管轄的態(tài)勢。
魏國遷都大梁后,直面東方齊國。十五年,魯、衛(wèi)、宋、鄭君來朝。魏惠王遷都引發(fā)了中原國家的重新站隊,這惹火了趙國齊國,趙國不滿魏國的稱霸路線,開始挑釁,魏趙沖突,齊國更愿意這種結果,也參與進齊趙合盟。魏國的戰(zhàn)略是先降服趙國,繼而東進威懾齊國,周邊小國自然望風披靡,如此魏國就有希望作為中原的霸主,這是春秋時期各國玩的把戲。沒錯,魏惠王就是抱有這樣的情懷。
要知道,春秋時期的霸主幾乎都是一個虛名,勞民傷財,費力不討好的,旨在打服你,至于土地什么的都不要。沒有爭勝欲望的國家干脆直接歸服,又不傷身體,不就一個虛名嗎。進入戰(zhàn)國時期后,情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大家打的是兼并戰(zhàn),只有占有更多的土地才有資格爭奪天下,出力不討好的事只能自損國力。
魏惠王如愿以償了嗎?沒錯。魏國先是攻下了趙國HD,逼迫趙國簽訂盟約,然后糾合韓等國討伐齊國,迫使齊國不敢西望。東部平穩(wěn),魏惠王揮兵西進,去懲罰秦國,因為秦國在魏國忙于東邊戰(zhàn)事的時候,侵占了魏國西部領土,秦國孝公面對聲勢浩大的魏國不得已歸還侵占的全部土地,并與魏國停戰(zhàn)協(xié)定,二十一年,與秦會彤。
魏惠王東面制齊,北向服趙,西迫秦,一時風光,據(jù)竹書紀年所述,秦趙魯宋等國遣使來魏,尊魏為王,于是魏惠王以王自稱。這都是魏惠王遷都以后所達成的戰(zhàn)果。但是自此以后,魏國迅速滑落,成為四面攻擊的靶子。魏惠王貪圖霸主虛名,連年發(fā)動軍事戰(zhàn)爭,到頭來一無所獲,沒有拿到一塊土地,白白的虛耗國力,這樣看似乎魏惠王的確有一些天真,靠著文侯武侯建立的強大基礎,狠狠的揮霍了一把。不過,話說回來,魏惠王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處于四面包夾之下,顧此失彼,東進有西顧之憂,西進有東北之慮,控制三晉又不可得,你叫魏惠王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