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世家》—歷史經驗真有價值嗎?
一、太伯奔吳
太伯兄弟二人因為父親意欲傳首領的位子給孫子昌,昌即是后來的周文王。
從歷史的發(fā)展看,選擇昌是正確的,當然,我們不能說選擇太伯就會很糟糕,已經發(fā)生的歷史記載看,周文王的確沒有辜負他祖上的慧眼。
古代的繼承順序是父終子繼,古公選擇昌有沒有其他的原因考慮我們沒有確實的信息,據說周文王的母親一脈勢力可觀,正史上不確定。
太伯兄弟比較的有智慧,因為周文王的父親并非長子,繼承順序錯亂,往往會導致人事上的沖突,尤其一國之君,哪怕一個部落的領導,久而久之,會引發(fā)后世的爭斗。
因為意識到這些,太伯兄弟果斷遠奔偏僻的吳,“斷發(fā)紋身,示不可用”,就是說在文化上融入吳地,按照吳地的風俗來。
這兄弟也不簡單,很快在吳地得到推崇,做了首領。從這點上講,吳地雖然在當時被中原以蠻夷對待,但是在其根源是大周一脈的。
所以后來武王克殷,封泰伯后人為諸侯,一在虞,一在吳國。虞國后來被晉所滅,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假途滅虢故事。
吳國后來被越國勾踐所滅,成就了著名的臥薪嘗膽。
司馬遷世家第一即是太伯,固然有時序上的考慮,但聯(lián)想到本紀以及后來的列傳,首篇都傳達了司馬遷禮讓天下的政治哲學。
司馬遷是贊成儒家的這種政治觀念的,和平禪讓,非常道德,非常光輝的品質,反對暴力革命,這與孔子的政治思想是相通的。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判定司馬遷就是純粹的儒家人物,從后世人的議論看,司馬遷顯然并不是純粹的儒家思想,“是非頗謬于圣人”,就是對他的批評。
從政治上看,司馬遷尊崇儒家的政治理想,禪讓,仁道的精神,但是從很多歷史人物來看,司馬遷的思想是糅雜的,道家的成分非常多,甚至很多人認為司馬遷是一個徹底的道家人物。
其實,也沒必要那么清晰的去判定,中國文化中,往往都是儒道混雜的,一旦單一的尊崇哪一個學派都會出現(xiàn)社會問題,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治階段,所展現(xiàn)的社會形態(tài)往往不同。
西漢初,黃老大行其道,與民休息,崇尚無為,是他有特定的社會形勢,直到后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又是另一種狀況。
我們無意去評判誰是誰非,一切都是在變化之中,沒有什么觀念是持久不變得,有他特殊的起因。
二、季札讓國
吳太伯以后很多年,到了后世吳王壽夢這里,又戲劇性的有了乃祖之風。
吳王壽夢欣賞小兒子季札,特別希望季札來繼承王位。太伯的子孫也真是繼承了祖上的美德。
吳王壽夢的意思很明確,但是季札不同意,于是長子按順序繼承,長子叫諸樊,諸樊讓季札,季札堅決不同意。
季札說,你是老大,按照規(guī)矩就應該你繼承,并且舉了曹國一個例子,哪怕當時曹國的君主老百姓不太滿意,但畢竟規(guī)矩上沒問題,所以曹國的子臧跑掉了,該怎么著就怎么著,不能亂。
季札說,我也是這么想的,不要考慮我。不能壞了規(guī)矩。后來不得已,放棄榮華富貴跑去種地,表示自己的決心。
他堅持自己的人生觀,他說“有國,非吾節(jié)也”,做一個國軍不是我的人生目標,我沒有興趣,我喜歡無牽無掛的生活。請你們不要強迫我了。
雖然,他的幾個哥哥還是希望能夠實現(xiàn)父親的意愿,于是老大死了老二,老二死了老三,希望老四死了,最后到季札這里。
還真就是這樣做的,誰也沒有早早死掉,沒有拖拉著不死,總之就是老三死了,季札還好好的,這下可以輪到季札了。
曾經季札不愿意做,大概也許考慮到自己繼承有違禮制,不能因為父親的喜愛打破禮制,現(xiàn)在可以名正言順的繼承了吧。
但是季札又拒絕了。后來引發(fā)了歷史上專諸刺王僚的篡位故事。
后人批評季札,不顧國家利益,只想著過無憂無慮的瀟灑生活,導致了國家陷入動亂。
好像也有道理,既然季札你堅持你的政治態(tài)度,父死子繼的規(guī)矩,當初應該堅持反對老二即位,堅持老大的兒子繼承,這樣才合乎規(guī)矩吧。
季札一副我不愿意干,愛誰干誰干的樣子。
后來的公子光是諸樊老大的兒子,他認為如果季札繼承,他沒二話,現(xiàn)在繼承的是老三的兒子。
這樣就有想法了。三叔季札不愿意繼承,那就應該有長孫來繼承吧,怎么輪到別人呢。于是安排了一出專諸刺殺王撩的公案。
公子光有沒有道理呢?有。
由此看出,這個王位的繼承如果以感情上來選擇接班人,而不是依據固定的程序,出現(xiàn)亂子是早晚的事情。
歷史上的例子太多了,誰說歷史的經驗有作用呢?
真正是前車倒了千千萬,后車到了亦如然。
歷史的教訓就是,從來沒有人吸取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