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后張亦隆的抄家工作因為有了于碩和他帶來的15名蒙古親兵的幫助顯得略為輕松,閑暇下來的張亦隆開始在堆積如山的物品中挑挑撿撿。
對于大多數物品來說,張亦隆只能看出個大概價值,例如珍珠很值錢,但具體值多少錢,張亦隆就只能依賴魏槐這樣的書辦。
但如果只是想從這些物品中挑出一些自己心儀的物件,張亦隆還是有些把握的,畢竟自己用的話,不需要過度關注其經濟價值,只需要搞明白自己現在需要什么就是了。
現在自己最需要什么?自然首先是挑件合手的兵器了。
自從穿越以來,三人就一直苦于沒有合適的武器。達陽對此也無可奈何,他只是帶了二三百人出來談判,經歷了夜襲等一系列苦戰(zhàn)后,手下親兵的兵器損毀嚴重,就算是從襲擊者手中繳獲了一點,也只是杯水車薪。
達陽曾經坦言,當時他手下的親兵都不能保證每人都有一柄近戰(zhàn)武器,所以三位安答只能將就一下。
之前穿越三人組對此沒什么意見,想著等到了太平堡再說,畢竟那里是整個土默川和河套地區(qū)的手工業(yè)手中心,無論從現成的兵器中挑選還是打造訂制的兵器都不是難事。
但隨著三人開始練習各種技擊之術和騎射、騎槍術,這個問題就變得突出起來,于碩還好,借用一名親兵的圓頭戰(zhàn)錘,還能湊合。
張亦隆也從達陽那里借用到了一柄彎柄曲刃腰刀,雖然談不上合手,一樣湊合能用,而且前幾天從熊孩子哈納漢那里繳獲了一把手感極好的短劍,算是解決了一半問題。
真正麻煩的是胡新明,他想用的是一口長戰(zhàn)劍,但蒙古人更習慣使用略短但劍刃更寬闊的蒙古重劍,小胡看中的長戰(zhàn)劍更多的是由漢人在用。這兩種劍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具體使用方法上,蒙古重劍更注重劈斬,在使用上更類似雙刃刀,而漢式長戰(zhàn)劍則更注意刺擊,也更加靈活。胡新明認為自己臂力不強,漢式長戰(zhàn)劍更合用。
當然草原上也不是沒有漢式長戰(zhàn)劍,胡新明在一丈紅的隊伍中見到不只一口這種漢式長戰(zhàn)劍,并一眼就相中了。后來于碩還笑話他,好歹對方有兩名以上的美女,你小子居然只看中了長戰(zhàn)劍?
胡新明自然沒有理會這種在他看來沒有營養(yǎng)的調侃。
現在看著從胡守常家繳獲的近百口各式刀劍,張亦隆還真不相信自己從中就挑不出一口合適的腰刀。
至于說劍就讓小胡自己來挑吧。
但想要從這近百口刀劍中挑出一口適合自己的,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主要是張亦隆確實沒想到明代的腰刀種類如此之多,僅穿越以來,就見過環(huán)刀、雁翎刀、曲刃馬刀、環(huán)首大刀、雁翅腰刀等多種,加上自己從書上看到的倭式腰刀,到底哪種腰刀更適合自己,確實是個問題。
現在懸掛在腰間的腰刀實際上應該叫曲刃馬刀,是典型的蒙元式彎刀,刀身狹窄彎曲,刀柄傾斜弧度與刀身弧度相反,十字型護手是其最大的外部識別特征。張亦隆很滿意這刀的尺寸和重量,但演練多次后卻發(fā)現自己不太喜歡這種與刀身弧度相反的刀柄。
蹲在刀劍堆前的張亦隆確實感覺有些頭大,選擇困難癥大爆發(fā),不由得發(fā)出一聲長嘆。
正好董一振抱著一捆畫軸進來,聽到張亦隆嘆氣,放下畫軸,走了過來,“大人,您這是?”
“我打算挑口合適的腰刀,可這也太多了,不好挑啊。”張亦隆沒想著要瞞著董一振,穿越三人組天天在營地和行軍時練習騎射等各種技擊之術也沒想著要瞞著別人。
董一振看了眼張亦隆身側懸掛的腰刀,“張大人,您覺得這口腰刀如何?”
“這口?”張亦隆伸手拍了下腰側的腰刀,“尺寸和重量都挺好的,我就是不太喜歡刀柄的位置。”
“那就好辦了。”董一振叫一個侍立在旁的丫鬟搬二個胡床過來,這么蹲著確實不太舒服。
坐好后,董一振先把刀劍分開,既然張亦隆說的是腰刀,那這些劍就可以先放一邊了,接著他又挑出了砍刀和雁翅刀,“張大人,這種兩種刀的尺寸和重量都高于你現在這口雁翎刀,你應該不會喜歡?!?p> 張亦隆點頭表示同意,看來說到冷兵器格斗,還是明代的軍人更加專業(yè)。
專業(yè)人士出馬效率就是高,不一會兒,董一振就挑出了二口腰刀,擺在張亦隆面前,“張大人,您試試這兩口。”
張亦隆拿起其中一口連鞘腰刀,該刀通長近三尺,涂漆木質刀鞘,鑲有不知名的青色寶石,圓形鏤空鎏金刀鐔,刀柄同樣是木質,纏青絲,鐵質刀首亦鎏金,有種低調奢華之感。抽刀出鞘,刃長達到了二尺五六寸,闊約一寸二分左右,刀刃閃著耀眼的寒芒,。
“張大人,這刀是平造刀身,雁翎刀形,您看,”董一振指著刀尖處說道:“您看,這刀尖處有起脊反刃,夾鋼刀身,您再看看這鍛紋,多漂亮。這雙血槽,工整利落!能不能感受到一絲殺氣?”
張亦隆滿意的點著頭,口中連聲稱贊,“何止是一絲殺氣,簡直是殺氣騰騰,好刀,好刀?!?p> 董一振拿起另一口腰刀遞給張亦隆,“張大人,你看一下這口刀?!?p> 相比前一口腰刀,董一振現在遞過來的腰刀顯得要樸實的多,刀鞘為鐵質,外貼銅皮錯銀鎏金,刀柄和方形刀鐔同樣是鐵質錯銀,細看之下刀鐔背面竟然還有飾有龍紋。
抽刀在手,發(fā)現這口腰刀與前一口在外形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刀身更加彎曲,刀刃也更窄,刀尖更銳,整個刀身從根部向刀尖部逐漸收窄,刀身上也只有一道血槽,刀柄上曲,同樣是夾鋼打造,刀刃同樣是寒芒四射。
剛一入手覺得此刀比上一口要略沉一些,但揮舞了幾下后張亦隆卻發(fā)現用起來輕靈異常,相比上一口腰刀更適合單手使用。
董一振指了指張亦隆手中的腰刀,“這是戚少保很喜歡的腰刀,我們也叫柳葉刀,比上一口雁翎刀更適合單手使用?!?p> “哦,”張亦隆反復打量著手中的彎刃腰刀,“這就是戚少保在《車步騎營鎮(zhèn)解》中所說的腰刀啊,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戚少保編練的馬軍一營中就有官兵2998名,裝備了近一半數量的腰刀,好像是1152口。編練步軍一營,官兵2699名,裝備腰刀216口,看來戚少保也認為這腰刀更適合馬戰(zhàn)?”
董一振吃驚的看著這位張大人,沒想到他對于戚少保居然熟悉到這種程度,但這位張大人對于其他事情卻好像沒多少了解,真是讓人完全無法理解。想歸想,董一振還是回答了張亦隆的疑問,“在戚少??磥?,步戰(zhàn)還是要用雙手長刀和長槍,腰刀要么用馬戰(zhàn),要是用于步戰(zhàn)就得搭配藤牌?!?p> 張亦隆把腰刀還鞘,略一回憶,“沒錯,我記得步軍一營有長刀1080口,是那種雙手長刀嗎?”
“張大人,我對您越來越好奇了,”董一振不由自主的把心里話說了出來,“您對于戚少保居然如此了解?”
張亦隆一笑,沒法實話實說,只能說一句半真半假的話:“我們那里有戚少保的著作,據老人說是從朝鮮流傳過去的?!?p> “哦,這樣啊?!倍徽耠m然沒全信,但也實在不好再追問什么了。記得楊大人說過,這三位安答身上的秘密太多了,多到誰敢去探究就要有掉腦袋的心理準備,自己活得好好的,對掉腦袋沒一點興趣。
張亦隆指著兩口腰刀,“你覺得那口更好些?”
董一振差點控制不住笑出聲來,“張大人,這還挑什么?。慷诘抖細w您了,這口雁翎刀,刀裝漂亮,適合參加個酒宴什么的。那口腰刀更加樸實無華,平時您懸在腰間正合適。此外,我還再給你挑一到二口備用的?!?p> 張亦隆有些奇怪,“我一個人用得了三四口腰刀嗎?”
“哈哈,”這回董一振真的笑出聲來,“張大人,看來你們老家那邊確實更注重火器,刀戰(zhàn)很少,所以你可能不太清楚。以我的經驗來說,一場仗打下來,用壞一二口腰刀和玩一樣,聽楊大人說,三位大人以后要去太平堡,那刀戰(zhàn)更是少不了的。雖說一般的刀刃毀損都能由鐵匠修復,但事事怕萬一,多備幾口總是好的?!?p> 看著董一振認真的挑選著腰刀,張亦隆突然問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想要一支能在草原上擊敗蒙古騎兵的步卒,你有什么好的章程?”
“章程是有,”董一振一邊回答張亦隆的問題,一邊手上還在不停的挑選著腰刀,“如果時間和銀子足夠的話,按著戚少保的章程來就是了。不過,我估計沒那么多時間,也沒那么多銀子,對吧?”
“銀子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張亦隆指了指不遠處那一座小山似的財物堆,“以我和達陽兄弟的關系,我們起碼可以分到五成,起碼也能弄到手個一萬多兩銀子。但時間確實是個問題。
“所以我能想到的章程就只有一個,”董一振把在遠處侍立的丫鬟趕到右邊客廳,這才說道:“胡大人的槍術確實讓我等大開眼界,如果能訓練一支長槍軍,再加上長弓和一些火器,說不定是能頂住蒙古騎兵的騎射?!?p> 張亦隆點頭表示同意,這個答案不出意外,但張亦隆還是想聽到一個更有建設性的章程,“那你覺得什么樣的火器好一些?”
“鑄炮?!倍辉o出的答案確實出乎張亦隆的意料之外,張亦隆原本以為他要說的是三眼銃或是鳥銃。
“而且要鑄的不是那種大將軍炮或是佛郎機,應該鑄紅夷大炮,再配上大車,那樣就有很大的機會。”這一次董一振說的非??隙恕?p> 張亦隆再一次抽出錯銀龍紋柳葉刀,在手中輕輕揮舞著,隨著手腕的動作,房間內仿佛打了一道道電閃,“據我所知,一門合格的紅夷大炮起碼重幾百到上千斤,先不說我們去哪兒能弄到如此多的鐵料和火藥,就說我們在草原上去哪兒找到會鑄炮的工匠?”
董一振壓低聲音:“張大人,如果你能讓楊大人同意把我調到你的麾下,我就告訴你誰會鑄炮?!?p> 張亦隆看著眼前這個年過三十的前大明總旗,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