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3
辦公室的嗚離開了,桌上疊著兩個文件袋。交談的十五分鐘里,柏時又一次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大起是超大型望遠鏡的項目可以繼續(xù),大落是信管局要求添加雷達發(fā)射機,意味著饋源艙的質量從40噸增加至500噸,先前的設計直接推倒重來。
團隊查遍了資料,得出一個不愿看到的結論,從沒有嗚做過類似的東西,陸地戰(zhàn)略部門可能有,但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信管局說有單位會提供發(fā)射機,但其它的配套設施得由寥寥十幾只嗚負責,工期加上校準的時間倒是不長不短,8年。
--
空間戰(zhàn)略部出于某些原因,從陸地戰(zhàn)略部接過了大部分職責。對陸地戰(zhàn)略部門,樂意之至,星體天體撞擊烏天本就是個小概率事件,而剛成立的空間戰(zhàn)略部急于證明自身。
往后被稱為“使命”的星際天體正距離漠眼超深空望遠鏡3個天文單位,這個距離,望遠鏡的分辨率差不多是150公里,也就代表“使命”在“底片”里只是一個暗到極致的點,沒有結構。他們僅給出大致的軌道和54公里每秒的平均速度,這一數(shù)據(jù)隨著“使命”和漠眼超深空的互相遠離而愈發(fā)不精準,再過一年,“使命”將完全從漠眼超深空的鏡頭中消失。之后的數(shù)年里,如果不投送新的探測器,“使命”將完全隱形。
空間戰(zhàn)略部設計出一個全新的任務——“偏轉和評估實驗”,隸屬于行星防御計劃的一環(huán)。
“使命”在50個天文單位外的速度為26公里每秒,一直加速到90公里每秒,萬分之三的光速。這是一個令嗚絕望的速度,任何從系內(nèi)發(fā)射的常規(guī)航天器都不可能追蹤或者停留在小行星上。當兩個物品以50公里每秒的速度相撞,除了氣體塵埃,不會留下更多的東西,較好的辦法是構造一條星鏈,星鏈的每個單元由探測器和撞擊器構成。每個單元借助漠烏系公轉的速度盡快抵近“使命”,探測器自行計算“使命”的未來軌道,判斷是否可以執(zhí)行撞擊任務;后方的撞擊器修正軌道,完成撞擊任務。
任務最瘋狂的一環(huán)是使用持續(xù)兩年的星鏈撞擊,將“使命”驅逐到亮星引力場,徹底偏轉“使命”軌道。
核爆是極端狀況下的備選方案,星際天體解體的風險過大,遠沒有質量撞擊來得有效,但工作總要做起來。
太空核實驗成了一個幌子,烏蘭仍不愿意公布將與漠烏系相遇的星際天體,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愿意暴露20年前的漠眼超深空及其邊疆計劃的存在,另一部分,無論告知與否,烏天都無能為力。空間戰(zhàn)略部的設想是在世紀末建造首座太空城,“使命”可不會多等半個世紀。
甚長基線在尋找“使命”的同時,空間戰(zhàn)略部在漠星結構的深層測繪。他們找到了行星對流所對應的頻率,也是木星的一個共振頻率。屬于漠星的標準模型成了當務之急,烏蘭必須計算“使命”撞擊漠星帶來的影響,會不會重蹈漠衛(wèi)零的覆轍,將整個烏天送入冰期。
漠星深層測繪計劃在檔案里的記錄命為“回聲”。
時降
“使命“的原型是奧陌陌,這部分的點子湊得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