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大石和木板,魚歸期站在洞外,天空烏云密布,滿山殘葉群飛,一股說不出的冷意彌漫此間。
“時至秋殺最重之時,我還是暫不修這飲露朝霞好!”
魚歸期嘆了一口氣,眼中有許遺憾,兩月以內(nèi),決定暫時不修行這服氣之術(shù)。
劍仙之術(shù),時至“響雷”,莫不敢再分心出來。
且行此服氣,一二月內(nèi)處于力微之期,魚歸期不敢賭自己是個天命之人。秋殺,金厲,且入冬后藥物藏密,少藥養(yǎng)吾,怕力微壓不住肺金之氣,逆而擾亂根本。
魚歸期決定去山下搞一點東西,備之,用以過冬。
回到洞內(nèi)背起竹簍,向著山下去。
竹簍之中是一些較為名貴的藥材,不外乎何首烏,靈芝,重樓,茯苓,當歸之類,只有這些才值點錢,一般的續(xù)斷,杜仲,三葉青,牛膝,山烏龜之類的藥材不怎么值錢
走著走著,風(fēng)帶著大量的嘈雜之聲傳入魚歸期耳中。
果不其然,不到幾分鐘,一大群隱士就途過其身邊,往著西邊山上跑去。
魚歸期好奇,趕忙問道一個隱士。
那隱士是個中年男子,身著一件亞麻唐裝,頭頂短發(fā)不過寸,脖帶一串星月菩提,手持一串大金剛菩提。
看來是個佛家居士。
他見魚歸期問話,樂呵呵一笑,道:“道友日安!這個事啊,說起來也是有點意思,昨夜有道友拍到落雷擊中一顆大樹,那棵大樹好像是棵野櫻,以前游山時也見過,少說也有七八百年。你瞧,就在那邊,你看還在冒著火光之處便是。這可是雷擊木?。∵@不大伙都準備去看個稀奇或者分上一截?!?p> 居士眼中光芒閃動,他抬手搖指西邊遠處,魚歸期隨指眺望過去,細看下還真有一絲紅光閃動。
“道友,不多說。我先走一步,免得晚了!要知道我都算是晚去的一批人了?!?p> 居士拍了拍魚歸期肩膀,就面帶笑意的往西邊跑去。
魚歸期趕緊回了一個禮
“福生無量天尊!”
魚歸期看著那處紅光閃動之處,心中微動。
雷擊木,在道教被譽為上好器材,但并不是所有雷劈之樹都能成為雷擊木。
就這第一個條件,雷擊而不死,就難倒了絕大部分。
魚歸期想著去,但擔(dān)心白跑一趟,要是下山晚了,這藥材換不了,那么他需要的東西又要被耽誤。
原地呆了一會,心覺還是算了,但向著山下還未走上幾百米,這心中思緒頻頻跳動。他回首看向沒入林中的眾人和那遠處閃時不定的紅光,魚歸期終究還是轉(zhuǎn)身回了頭,他搖了搖頭,自嘆一口長氣:“凡人終究是凡人,欲所動,為之驅(qū)使!來日下山也不遲…………”
魚歸期善使雙鞭,來此世許久,依舊未尋得東西打磨成雙鞭。
即以得真法玄妙入門,所持護道之器也該變了,以往他所使雙鞭以普通實木或者鋼材打造,雖有其表但無其形。
其因不外乎,雙鞭剛猛異常,因配雷火,鎮(zhèn)服群魔。
這會兒有那么一點希望,魚歸期最終還是選擇要搏一搏。下刻他就宛如脫弦利箭一般直沖而去。
劍仙之道雖不強身,可別忘了,它還有匹配的服食之術(shù),雖把大部分食之所得的“炁”用來修復(fù)和守護,可依舊還有一點“炁”游走全身洗煉軀體。
不敢說一日一變,但要說循漸有道,年久力生還是可以滴。
此時的魚歸期不說是力能擒牛,但說上一個單手擲羊還是輕輕松松的。
山澗奔走若如靈猴,魚歸期身形輕盈,林間雜物并不阻礙行動。
越過一眾人群,來到還有烈火余暉的野櫻樹邊,果然那個居士說得沒錯,他就是最后面一批人了。
掃看四周,已經(jīng)有上十一二個人站在一堆。
這群人個個身著雨衣,想來他們是冒雨而來,難怪早于其他人等。
這群人中,有一個魚歸期較為熟悉的人。
那人也看見了魚歸期,他趕緊揮手喊到:“初一道長,這里,這里!”
魚歸期也露笑容,他回聲道:“許久不見了,李居士!”
此人姓李,名由,年歲28,體魄強壯,長相方正,因小說而沉迷修仙之道,舍離都市社會入云庭山尋仙問道。
他倆相識于老修行木屋中,雖算不上朋友,但也算是相識之人。
當初老修行勸解過他,仙之一字,往往只是虛夢。
可李由從未把老修行的勸解當做一回事,哪怕后來魚歸期來了,勸解過,也無任何作用,但是一些修道的道理還是被李由聽了進去。
因此李由也被糾正了一下修行三觀。
所謂修仙等級,練氣,筑基,金丹,元嬰……謂之假
所謂道門不重肉身謂之假
很多修仙小說都把道門修煉者定位成脆皮,反觀把佛門修煉者定位成肉身強大者。
可事實上道門比佛門更重視肉身修行,把肉身稱作香口袋,天地本身。
而佛門重視的是心靈和精神上的修行,倒是在肉身上面未成有過過多的修行,他們主張的“覺悟”,肉身只是皮囊,是“非我”,是“相”;是“色身”。所以很多佛經(jīng)都有提及不因著相和舍棄肉身。
《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教認為,這個肉體或身體并不是我,這個肉身不過是一個外殼,一種幻覺而已。因為在佛教的概念里是否認“我”的存在,于是這才提出了“無我”這樣的概念。
也就是說,所謂的“我”,即肉身或身體,在佛教之中,并不是“真我”,因為佛教認為,這個稱為“我”的這個身體,只是“假我”,也就是說,在佛教的概念里,根本不存在一個固定永恒不變的“我”。
因為對于修行觀念的不同認知,所以道佛兩門才誕生不同的“人生看法”。
道門長生久視,肉身成仙,佛門大徹大悟,見性成佛
道門不管是那一派都很重視肉身修行,如果佛門崇尚精神超越,那么道門就崇尚肉身升華。
但是有一點,道門一直以來也重視精神和心靈,而不像佛教還沒有融合華夏文化之前,單方面重視心靈和精神。(佛教有一種叫金剛身,欲為不壞,但是這已經(jīng)是“佛”的一種了)
可代表者便就是道門強調(diào)的精氣神三寶。
可從眾多道教以及先秦書籍來看,在傳統(tǒng)修行文化中肉身和精神是對等的,就像是陰陽一樣,所以道教注重“煉”,而且在人體方面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眾多宗教中前一二位。
尤其是有些道士更是直接承繼上古,在肉身之上的開發(fā)和強化絕對是排名第一。
提攜天地,把握陰陽。
《老子河上公章句》亦說:“愛氣養(yǎng)神,益壽延年?!?p> 《三天內(nèi)解經(jīng)》說:“長生者,道也。死壞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于眾生,生可貴也?!?p> 兩者的思想觀念在中華大地互相交融,漢傳佛教雖重心性,但因道教理念融合也開始誕生了磨練肉身和長生之說,而道教全真派因為融合了佛教的思想也開始崇尚精神超越,可是全真派依舊保持肉身升華,不止單一的崇尚精神超越。
所以這些小說把道門中人定位成脆皮是錯誤的觀念
道長不知道
個人吐槽,純屬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