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兒看著他古怪的樣子,都直愣愣的看著他。
心想,這是怎么了?
像吃了驚詫藥似的,一驚一乍的,完全和原來穩(wěn)重的赑山比起,不是一個檔次咧。
只見赑山撓撓頭說道:
你繼續(xù)說,你繼續(xù)說,沒什么的。你為什么要去尋那奇藥呢?
清明見眾人關(guān)心,于是將自己的身體情況,一一告訴大家。
待清明說完之后,已是入夜時分。
大伙兒見今日忙活了太長時間,又經(jīng)歷了多重事情,清明重傷才愈,大伙兒都十分疲乏。
各自自覺的退出談資,漸漸的退卻休息去了。
翌日清晨,大伙兒都來到清明身邊,叫著嚷著要帶他參觀一下大易龍府。
好歹是自己的一塊屬地,清明也很想了解清楚。
于是清明點頭答應(yīng)下來,可未曾想到的是,僅僅走馬觀花的瀏覽,居然花去了近一周的時間。
終于的看完了大易龍府,一行幾人相約走出島上去見見太陽曬一曬。
在和煦的陽光下,大伙兒看著海天一色的風(fēng)景,心胸格外開闊。
曬著太陽,清明似曾有意的問道:
龍羌子,赑山,你們在海上一向見多識廣,那東海扶桑島到底在哪兒?
你們二人在這海面上見多識廣,周游四海。
難道就沒有一點聽到風(fēng)聲嗎?
龍羌子慢慢悠悠的說道:我為了避開世人和仙家的關(guān)注,多半都躲在水里。
偶爾只和兩個兄弟,小打小鬧一番,從不主動露出水面。
你要問我這海面上的事兒,那我肯定是一概不知,若問我那海底有何等洞府秘地,我卻是一清二楚。
只見赑山嘿嘿一笑說:
你若是專門問那東海扶桑島,這四海之內(nèi),只怕只有我一人知道。
哦,是真的嗎?
清明驚詫的問道。
那是當(dāng)然,那是當(dāng)然!
小赑山正準(zhǔn)備拽文嚼字一番。
只見小喬伸出右手,在他的大腦袋上拍了拍,說道:
快說,少在那里泛酸,不就是一塊地嗎?
難道是塊仙家福地不成?
小赑山搖了搖腦袋也是慢慢悠悠的說道:
答對了!
啊,還真的是一塊仙家福地啊,小喬也跟著驚詫的應(yīng)喝到。
再待小赑山有條不紊的慢慢道來:
這東海扶桑島乃是一塊仙家福地,時隱時現(xiàn),常在云霧雷電之間閃現(xiàn)。
哪!就在這兒。
赑山剛說完此話,驕傲的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大脊背上。大伙兒都驚詫的叫道:
啊,在哪兒?
嘻嘻,就在我的背上。
怎么回事?快說!
小喬對于他說話的方式頗有些陳見,有些不耐煩的說道。
嘿嘿,大伙兒別著急嘛,聽我慢慢道來!
是這樣一回事兒。
原來這龍龜喜好負重,又好服食朝霞,吞吐云霧;乃是山上仙家不可多得的鎮(zhèn)山獸,誰家若獲得一只龍龜,那是要增長宗門福運五百年之久,還不說這鎮(zhèn)山獸的氣運和造化之功。
赑山乃龍種之后,不僅自帶秘境。
同時,偶獲機緣,被一個不知名的大羅金仙人,在這背上種下一塊不知名的福地。
又因赑山常在東海游蕩,偏偏喜愛向著太陽去服食朝霞金光露霧等,有海上打漁客偶有見之。
再加之自己的法相太過巨大,收斂時所造成的景象頗為壯觀。
赑山穩(wěn)重祥和,從來不愿傷及無辜,所以才有了東海扶桑島一說。
切!原來如此,那你還不趕快現(xiàn)出法身,讓我們上去瞧瞧!
小喬立馬叫嚷道。
赑山正欲下海顯出自己本領(lǐng)時,只見清明馬上搖搖手說道:
暫且不急,暫且不急,等了千年蝠王那邊的動靜,消停了之后再說。
又等了一旬之后,大易龍府周圍都風(fēng)平浪靜,時逢風(fēng)和日麗,一碧萬頃。
這天小喬一大早的便嚷嚷的要去見識見識赑山的本身,龍羌子和清明也想登上島去一探究竟。
一些人坐在赑山身上,游至大海中心,赑山叮囑龍羌子馱上清明、小喬二人要離他有五十海里地時,他才可以現(xiàn)顯真身。
并囑咐他們一定要從他的右肩上去,方可成事。
另外,當(dāng)顯現(xiàn)真身之后,赑山是不會再有動靜,因為那時的他,如果稍有動靜,便是地動山搖一般。
臨分別時,赑山還說了句:菩薩保佑!
說者有意,聽者也有意。清明聽到此句之后,并覺得這赑山背上定有奇巧。
當(dāng)龍羌子游至五十海里開外,海面上便風(fēng)浪自起。沒過多久,海涌四起,巨大的波濤翻滾四溢。
猶如這大海被大火煮得沸騰了一般,在那沸騰的中心,開始閃爍著迷霧。
沒過多久,那迷霧的中間開始閃爍著閃電和雷聲。
但那雷聲漸息之時,一座巨大的島嶼在海面油然而生??匆娺@巨大的情景,小小不由得驚掉了下巴,半天沒回過勁來。
清明一見登島的時機業(yè)已成熟,連忙呼喚著龍羌子一起走將前去。
來到赑山的身邊,應(yīng)照太陽的位置辨別方向,便從他的右肩上走了上去。
一行人等剛一上島,便發(fā)現(xiàn)這島上,確實不同反響。
四周便由以巨大的亂石堆成諸多石陣,猶如龜殼上的板甲一般,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氣象萬千,變化多端,僅此石陣便可擋下十萬精兵亦不在話下。
還是小喬的眼尖,一看便知這是上古八陣圖。
這八陣圖分別以天、地、風(fēng)、云、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共計六十四個小陣。
八陣之中,天、地、風(fēng)、云為“四正”,龍(青龍)、虎(白虎)、鳥(朱雀)、蛇(螣蛇)為“四奇”。
另外,尚有二十四陣布于后方,以為機動之用。
八陣圖的特點,正如李靖曾在《問對》所指出的,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內(nèi)圓外方”;而其構(gòu)想,則與《周易》是分不開的。八陣的排列,實際是依據(jù)一幅“文王八卦方位圖”(即“后天八卦圖”)。
八陣中的每一陣都由六小陣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
八陣加中軍的總共六十四個小陣,與《周易》別卦的六十四卦相合。
至于八陣圖的奇正之法,即前朝杜牧之《孫子注》所說的“奇亦為正之正,正亦為奇之奇,彼此相窮,循環(huán)無窮”,則更是《易》理在布陣中的具體應(yīng)用。
《將苑·智用》中寫道:“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
強調(diào)一個優(yōu)秀的將領(lǐng)應(yīng)“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nèi),視如室家”(《將苑·將器》)。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風(fēng)氣調(diào)和。
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圣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p> ?。ā秾⒃贰け鴦荨罚┻@真是將《周易》天、地、人綜合一體的思想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了。
大周易講“數(shù)、理、相”的統(tǒng)一,“數(shù)、理”通過“相”表現(xiàn)出來。
而“數(shù)、理”則和源本自然的“心”是同一的。正如陸九淵所說,“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而中國哲學(xué)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來感通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謂:“相由心生”。
周易的預(yù)測正是基于“心”所外現(xiàn)的“相”而作出的,是非常準(zhǔn)確而科學(xué)的。
但是,人的“心”卻是可變的,“心”則“相”也會隨著發(fā)生變化。
故根據(jù)過去的相所做的預(yù)測便不會很準(zhǔn)確了。
但人的“心”又并非變化無常,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是有規(guī)律的變化。
故周易在總體的規(guī)律上所做的預(yù)測是非常準(zhǔn)確的。和天氣預(yù)報相似,只能得其大概,不能得其細節(jié)。
對細節(jié)的把握只能針對不遠的時間段作出。
與此同時,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算出的命并不能肯定必然的說明未來。
命運的發(fā)展最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擺脫命運的束縛,成了貴人,“相”也變成“貴人”相了。
同理亦然,說到底上古陣法的玄妙就是根據(jù)人的感知和外貌來影響人的判斷。
孫子曰:智不足,將兵,自恃也。
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shù)戰(zhàn)不足,將兵,幸也。
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nèi)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jīng),見勝而戰(zhàn),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
孫子曰:用八陣戰(zhàn)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
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后,皆待令而動。
斗一,守二。以一侵?jǐn)?,以二收。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車騎與戰(zhàn)者,分以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可見這八陣圖的厲害,總有兵家之將種,對其深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