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端午節(jié),食梟羹!
懸空飛行的王甫,仔細的查看著長老蝙蝠的狀態(tài)。
他卻不能捕捉到,那一絲絲異樣的變化。
如果讓身為生物教授助手的王甫,知道自己居然會錯過,如此有紀念意義的一幕的話,他可能會暴走,這大概是唯一能讓他失態(tài)的理由了。
可就算如此,此刻的王甫,多半不會有太多的興致去研究,他心中再次被恐懼填滿。
當王甫再次看到長老蝙蝠殘破的身體時,比起探知長老蝙蝠起死回生的秘密,王甫卻先想起昨晚那驚險的一幕幕。
心中沒有豪情萬丈,只有一種劫后余生的情感。
“我和它,居然真的是從那種險境里逃出來的嗎?”王甫此刻喃喃自語,對于昨天自己做的事,產(chǎn)生一種并不真實的感覺。
救長老蝙蝠,迎擊大貓頭鷹,最后從小貓頭鷹的眼皮子底下,逃出生天,當真是險之又險,其中自己的判斷出一個錯誤,哪怕是錯漏一個動作,自己真的會是萬劫不復。
“這真的是我一個人做到的么?”王甫想念至此,那一幕幕驚險的畫面在腦中一一閃過,他才這么后知后覺的冒起冷汗。
“大可怕了!”王甫此時想到貓頭鷹,那鋒利的利爪,在眼前有如高速旋轉的電鋸,自己居然真的敢這么從它的兩腿之間劃過?
“作死?!蓖醺c評著自己的行為,把從長老蝙蝠那借來的勇氣,全部還了回去。
借來的東西,終究要還,這么說來王甫可真是個好人。
“幸好剛才長老蝙蝠叫住了自己,我居然想這么冒冒失失的跑出洞穴?”
也難怪這只吸血蝙蝠群,沒有選擇黃昏時分,這個最佳時段外出覓食。
此刻,那兩只兇狠的貓頭鷹說不定就守在外面,等著自己自投羅網(wǎng)吧?
自認為把前后關系想通的王甫,慫了。
“為了吸個血,何必冒這么大風險呢?”雖然說起吸血時,王甫嘴里還是免不了吧唧嘴,但他此刻不想為了一點飽腹之欲付出這么大的代價。
在一次充滿生命危險的冒險后,僥幸生存下來的王甫,他的第一念頭不是再去冒一次這個險,而是選擇逃避,甚至就算做縮頭烏龜,他也覺得無所謂。
究其原因,就是他現(xiàn)在比任何人都清楚,吸血蝙蝠這個夜間飛行的覓食里,潛伏了多少致命的陷阱,要付出何種代價。
第一次,半推半就的吸血行為,就遇到了這么多的危險。
誰又能保障,第二次就能比第一次安全呢?
王甫是一個當代人,沒有一個人會為了吃一個漢堡包、喝一瓶肥宅快樂水,把命都搭上。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只會出現(xiàn)在UC新聞的震驚版面上,就是一個奇葩事件。
王甫這樣的行為,對于一個習慣安全生存的人來說,無可厚非。
他現(xiàn)在不僅沒了飛出去的念頭,甚至還打算就這么住在,這個安全溫暖的洞穴里不出去。
“唧唧”!長老蝙蝠又一次重申“危險”。
王甫望一下長老蝙蝠,它在急促的喘息著。
打起關心長老蝙蝠的旗號,王甫屁顛屁顛的把自己掛在長老蝙蝠旁邊的巖縫上。
他伸手就去揉起長老蝙蝠身上柔柔的毛發(fā),提供起了“上門服務”。
雖然對方身體情況不佳,但王甫也沒辦法問出個所以然來,這是他知道的唯一能幫上忙的方法了。
而長老蝙蝠也沒制止它這樣突兀的行為,靜靜的享受著王甫揉捏。
兩只同經(jīng)歷生死的蝙蝠,都默默無語,隨著手上的手法愈加熟練,王甫的心思開始飛出天窗。
現(xiàn)在的他早沒了昨晚的英雄氣概,還在心里期盼著今天如果是端午節(jié)就好了。
一只吸血蝙蝠,難道也要過端午節(jié)?
王甫當然不是想過個節(jié)吃粽子,這么簡單。
而是端午節(jié),華夏國的人按照古老的習俗,會吃貓頭鷹。
從漢代開始,人們就會抓捕貓頭鷹這種不孝的鳥,磔之。
“梟”貓頭鷹這種會出現(xiàn)弒母情節(jié)的猛禽,不僅屬于“不孝鳥”,而且在古人看來“殺母”就是“殺陰氣”,是擾亂天地陰陽平衡的禍害。
漢儀,就明確要求在夏至日,為了祭祀大地、滋養(yǎng)萬物,就得撲殺貓頭鷹,并分賜為食,而捕梟則演變成,祭祀天地儀式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儀式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發(fā)揚光大,為了祭祀黃帝,把撲食貓頭鷹的儀式從夏至祭地換到春季,就是端午節(jié)前后。
結合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念,吃貓頭鷹變成維護孝道的皇家禮法,進而有了“食梟羹,保人倫”的典故。
在漢代宮廷貴族中,流行皇帝帶著大臣一起在五月五端午節(jié)這一天喝貓頭鷹肉湯,也是因為貓頭鷹是害母的不孝之鳥,古人借此彰顯孝道和忠君思想。
而最早的端午節(jié)食并不是粽子,卻是一碗始于西漢,用貓頭鷹肉做成的羹湯。
皇家的這種習俗,一直就沒有斷,從西漢到唐,最后至宋,傳承至今都沒有發(fā)生很大的改變。
皇帝會在端午節(jié)這天,大宴群臣,推杯換盞,酒過三巡之后,賜百官梟羹享用,席間會說一些十分感慨的話,尤以唐玄宗的最膾炙人口。
“感婆娑于孝女,憫枯槁之忠臣”,借用端午節(jié)傳說中的孝女曹娥和忠臣屈原為臣民樹立道德榜樣。
這種自上而下的風氣,從皇室內(nèi)部也吹向了民間。
但跟皇室基于忠君愛國土壤生長起來的,稍有不同,民間有自己的訴求。
華夏國,古代節(jié)日的日期都有一個特殊的規(guī)律,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等等。
其中,包含端午節(jié)的五月,因為五音同“忤逆”的“忤”字,加上農(nóng)歷五月,天氣變熱,毒蟲活躍,瘟疫一般也在這時流行,自然而然的成為古人心中的“兇月”。
這造成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會產(chǎn)生辟邪、禳毒、驅鬼魅的民俗。
端午節(jié),是一種跟現(xiàn)實相結合的儀式,在這場儀式里怎么能少得“忤逆弒母”的貓頭鷹。
人們要在清涼的河水中賽龍舟,家門口要插艾蒲,身上要掛帶香囊,宴席上要喝雄黃酒,分食梟羹,以此來化解“兇月”。
......
王甫此刻神馳神往,遐想著,有一兩個華夏人拿著網(wǎng)兜,把那兩只作惡多端的貓頭鷹,網(wǎng)了去。
這樣自己不廢吹灰之力,就可以度過眼前的難關,去做自己迫切想做那件事了。
王甫從那個祖先記憶的夢境里醒來后,就一直想飛出去,確認一件事。
人。
這個世界生活的人。
只要去看到人,他心中所有的疑惑都會迎刃而解。
“我還是不是在同一個世界?”雖然重生時,心里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預期,可對于求知求證的王甫來說。
在沒有親眼目睹之前,一切都是假設而已。
可就算是王甫心中,有如此強烈的執(zhí)念,卻也被自身涌起的恐懼按熄,居然可笑的開始做一些,自相矛盾的夢。
如果不在原來那個世界,這份期盼就只會落空,難道這么一輩子呆在山洞里?
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弱小的一方會產(chǎn)生,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第三股力量,來打破眼前的平衡,作為人的王甫來說,想這些也無可厚非。
可能王甫忘了,他算不上人。
在王甫一邊為長老蝙蝠“理發(fā)”,一邊想入非非的時候。
洞穴里大大小小的蝙蝠群,成群結隊的飛出洞穴,嘰嘰喳喳的鳴叫聲不絕于耳。
而有些蝙蝠群的數(shù)量多得令人咋舌,王甫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甚至停下了手上的活。
光是整個族群出洞的時間,它們都要花上了整整半個多小時!
“這個族群怕是得有上百萬只蝙蝠吧?”這種震撼感無法用言語形容,生物課本上的一句簡短正確的描述,是沒法寫出這份大自然的瑰麗。
蝙蝠們這一片,緊接著一片超高密度的外出飛行覓食。
像一條潺潺流動,生命的河。
第一次親身接觸到這副畫面的王甫,久久無法忘懷,這是坐在實驗室里,永遠體會不到的一種美感。
實驗室里,多的是靜止的生命,圖書上多得是精美的構圖,但都比不上這流動的生命啊!更比不上大自然那驚鴻的一撇!
這使王甫覺得有時做一只小蝙蝠也是蠻不錯的,可以看到別人都見不到的珍奇畫面。
但這個感觸只是片刻,在王甫的腦中閃過貓頭鷹那副兇狠的模樣:“如果沒有那兩只貓頭鷹,就好了?!?p> 那群鋪天蓋地的蝙蝠大軍在填飽自己的肚子后,又密密麻麻的飛了回來,一來一回都把這寂靜的洞穴攪得熱鬧異常。
全程處于震驚狀態(tài)的王甫,都忘了問一句,“為什么”,別的族群可以這樣暢通無阻的飛行在這洞窟里。
午夜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