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扭轉(zhuǎn)乾坤
坦率地說,整個秦國欠天下人的太多了。
盡管是服從國君、將帥的指令,揮刀屠戮別國軍民的,都是由秦國“人民”蛻出的“士兵”。
現(xiàn)在“復仇者”打入關(guān)內(nèi),能不向仇人的妻兒老少“以牙還牙”嗎?
所以,連小孩子啼哭時聽到“信陵君”三個字,都嚇得躲到母親懷里不敢再出聲。
信陵君本是正義的化身,要用雙手揮散籠罩在人間的烏云,讓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
遺憾的是,對于秦國來說,他卻是復仇之神,雙手撒出的只有災難。
首先威脅的就是呂不韋的政權(quán)。
匆匆辦完秦莊襄王的喪事后,就接到信陵君的“勸降信”:
“昔日幽王蒙難,秦襄公出兵救援;
平王東遷,復又殷勤護送,本王室之忠臣。
及穆公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賜金鼓為賀,以其仍能尊王攘夷也。
然自孝公以來,秦卻一反初衷,窮兵黷武,持強凌弱,侵略天下:
虜公子卬,騙魏西河;
司馬用兵,巴蜀入秦;
斬首六萬,取韓宜陽;
田單病危,奪齊綱壽;
破郢都、燒夷陵、楚王東奔;
撥上黨、敗趙括,殺降長平;
燕處北隅不得免,鎮(zhèn)周九鼎運咸陽。
受秦荼毒之生靈擢發(fā)難數(shù),向秦復仇吶喊異口同聲。
所以無忌率六國之士拜大王于函谷關(guān)前:
但求大王上復天子之位,下安百姓之生。
歸還侵奪之地,立永不再戰(zhàn)之誓,則干戈立化為玉帛。
何去何從,請您選擇!”
呂不韋急忙召集謀士、大將們商量對策。
但是,由于連年征戰(zhàn),人員傷亡的累計數(shù)字已超過秦國現(xiàn)有的人口。
這次大敗,精銳部隊又損失三十余萬,糧草、軍械、馬匹這些重要作戰(zhàn)物資也十分短缺。
秦雖號稱強國,短時間內(nèi)拿不出足夠的力量與六國對抗,并且也沒有把他們擊敗的力量。
墻倒眾人推,連齊國后勝這條已經(jīng)喂熟了的狗,都跑到信陵君那兒去搖尾乞憐。
而自己的文臣武將們則普遍患上“怯敵癥”。
嘀咕什么“信陵君蓋世英豪,已得天下人之心,非人力所能敵?!?p> 總之,不敢再跟信陵君作戰(zhàn),卻又不敢公開說出。
所以在討論會上便都發(fā)揚“金人三緘其口”的美德,互相望著,不說話。
坦率地說,提到信陵,呂不韋自己也發(fā)怵,更拿不出什么有效措施。
見冷場大半天,只得一聲長嘆:
“看來惟有聽從他們的要求,向信陵君遞表求和啦!”
這對秦國來說是從沒有過的莫大恥辱。
武將們默默搖頭,似乎還有點兒難以接受;
文臣們對這條“妙計”卻紛紛頌揚:
“丞相高見!惟能屈能伸,方見大丈夫本色?!?p> “好漢不吃眼前虧嘛,求和不過是暫閉其鋒,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昔越王勾踐能忍會稽之恥,不惜為奴做婢,休養(yǎng)生息二十年終于滅吳。
這種精神值得咱們學習?!?p> ……
不料,正在王位上東翻西玩兒的秦王嬴政突然大喝道:
“不行!向他們求和不就等于投降認輸了嗎?
我就不信打不敗這個信陵君!”
當然,現(xiàn)在還不能由秦王嬴政來決定軍國大事。
但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氣魄,也不能不讓秦國的有志之士感到激奮。
正在秦國上下一籌莫展,進退兩難時,呂不韋的一位年輕門客李斯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起到了扭轉(zhuǎn)乾坤的作用。
這封信具有決定歷史進程的意義:
“……合六國之力,其勢固非秦所能敵;
但這‘合力’是由信陵君凝集而成,關(guān)鍵在于信陵君的這種作用能經(jīng)久不衰嗎?
自古‘內(nèi)有權(quán)臣,大將不能建功于外’,何況是君臣之間的水火不能相容?
安釐王與信陵君雖是骨肉親兄弟,卻素忌其才。
惟恐他篡位代己,所以把他當做臀中刺,一日不除便坐臥不安。
多少年來,一直對他壓抑、限制,不授給任何權(quán)力使其有所作為。
竊符奪軍后,干脆放逐于國外,情斷義絕,只為此次大梁危急,才重歸于好。
從安釐王的內(nèi)心來說,實是迫不得已。
信陵君兩敗強秦,陳兵函谷,聲勢浩大,空前絕后。
但是,他的威名越大,受忌也就越深。
不僅安釐王的地位被威脅,各國君主也難免由畏生疑。
安釐王不能容他,各國也不會愿意讓他永遠握有目前的權(quán)力,可以高踞于自己之上。
一個人沒有國家做依托,能力再強,功業(yè)再高,也只能顯赫一時。
如酷日中午炙手可熱,然而轉(zhuǎn)瞬便成夕陽。
雖雄視天下,不過曇花一現(xiàn)。
列國的‘合縱’,從根本上是由我們秦國的威脅促成的。
如果秦不出關(guān),則列國自安,‘合縱’之心就會淡漠。
夫天下人居安思危者少,見利忘義者多。
各國的力量,強弱不一,如無外患,便欲圖人。
雖一奶同胞尚且為利而操戈相對,何況倚強凌弱已成為習慣的各國君主?
一旦信陵勢衰,他們的‘合縱’之盟,能不解體嗎?
以秦現(xiàn)在的力量,攻擊固不足,然而自保尚有余。
只要我們嚴密的把守各個關(guān)口,憑借河山之險,堅持下去;
同時再做分化瓦解工作以促其變,就能等到他們鳥獸散的那一天。
又何必向他們遞衰求和?”
李斯的精辟分析,準確地擊中了“合縱”之盟的要害,揭示出信陵君“強大”遮蓋下的“薄弱”。
無異于拂散籠罩在秦國朝廷上的烏云,使他們看到了前途的光明和希望;
也在秦王政的心中,深深刻上了李斯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