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詞賞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AH和縣烏江鎮(zhèn))人[1][2],卜居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張孝祥與張元幹一起號稱南渡初期詞壇雙璧。
張孝祥又是一位對當(dāng)代普通民眾而言,國民度很低的一位南宋詞家。
張孝祥英年早逝,雖然只活了三十八歲(1132-1169),但是所做的古文、詩、詞,都有英姿颯氣。他的全集名《于湖居士文集》,其中長短句的詞將近二百首,單行本稱《于湖詞》,在宋詞的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宛敏灝先生說:“于湖詞之風(fēng)格,在蘇、辛之間,蓋兼有東坡之清曠與稼軒之雄豪,前者以其才氣相似,后者則受時代影響”。
蘇東坡作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的風(fēng)格,但在當(dāng)時并未產(chǎn)生多大影響。秦觀是當(dāng)時杰出的詞人,但是秦觀填詞仍然是繼承《花間》、南唐之遺風(fēng),兼受柳永的影響。在北宋末年的詞壇上,周邦彥以富艷精工之作,被推為大宗。直至張孝祥,才是第一個有意學(xué)蘇東坡詞而又卓有成就的人。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乙集“張于湖”條說:“(張孝祥)嘗慕東坡,每作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何如?’門人以過東坡稱之。雖失太過,然亦天下奇男子也?!?p> 下面看張孝祥最著名的一首詞《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fēng)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yīng)念嶺海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
這首詞上半闕先寫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寫它的澄澈?!坝迫恍臅钐庪y與君說”,與陶淵明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相似,但是感慨則又有所不同。陶淵明是超曠的玄思,而張孝祥則是政治的感憤。
南宋孝宗初年,在對金和與戰(zhàn)的問題上,朝廷議論紛紜,宰相中湯思退主和,張浚主戰(zhàn)。張孝祥以廷試第一的成績登第后,湯思退和張浚都欣賞他、提拔他、推薦他。張孝祥在孝宗召對時,痛陳國家委靡之弊,并且說:“靖康以來,惟和、戰(zhàn)兩言,遺無窮禍,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yīng)之?!庇株惗喈?dāng)同心協(xié)力,以副陛下恢復(fù)之志。于是論者遂謂孝祥出入二相之門,兩持其說。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孝宗在召見張孝祥時,張孝祥直言不諱地把國家的弊端說了出來,并且說靖康以來,關(guān)于對金國是和還是戰(zhàn)這個爭論,對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應(yīng)該首先考慮如何治理國家以敵外侮才是正確。又說湯思退和張浚兩位丞相應(yīng)該同心協(xié)力,協(xié)助孝宗恢復(fù)國家強盛。由此歷史背景可以推測,張孝祥這兩句是感嘆他顧全大局的苦衷,不被世人理解。
下半闋換頭三句是抒發(fā)感憤之情。張孝祥的政治見解既不為世人所理解,而又牽涉于湯思退和張浚兩人的矛盾之間,所以仕途也是坎坷不平。對于屢次被彈劾罷官,張孝祥是憤慨的,所以說:“應(yīng)念嶺海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蓖瑫r,張孝祥也是能夠自我排遣的,在月夜泛舟洞庭時,“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表現(xiàn)出張孝祥胸懷開朗,將自己融合于廣闊的宇宙之中,小小的仕途間的升沉得失,又何必介意的襟懷。這種襟懷與蘇東坡是相似的。
在張孝祥的《于湖詞》中,有不少抒發(fā)壯懷,悲憤激昂的作品,下開辛稼軒(即辛棄疾),如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詞:
長淮望斷,關(guān)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fēng)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dāng)年事,殆天數(shù),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xiāng),落日牛羊下,區(qū)脫縱橫??疵跸C,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這首詞大概是張孝祥在隆興二年為建康留守時所作。這首詞的情感極為悲壯激昂,而詞中許多三字句連接而下,也增加了緊鑼密鼓的激烈聲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張孝祥安國于建康留守席上賦《六州歌頭》,致感重臣罷席。然則詞之興、觀、群、怨,豈下于詩哉!”這首詞確實表現(xiàn)了南宋人民抗敵殺敵,恢復(fù)中原的心聲。
總之,張孝祥在南宋初期詞壇中,所作兼有清曠與豪雄兩種長處,上承東坡,下開稼軒,在詞的發(fā)展史中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
云箋小字
我手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