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王和瑞鷓鴣
論詞之起源,曾有人主張詞是由詩演化而來的,因此詞又可以稱為“詩余”。
關(guān)于對“詩余”的理解,又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
廣義說,清代吳衡照的《蓮子居詞話》曾云:“詩余名義緣起,始見宋王灼《碧雞漫志》。不過在《碧雞漫志》首卷曾載有“古歌變?yōu)楣艠犯?,古樂府變?yōu)榻袂?,其本一也”之言而已?p> 狹義說,則是認為“詩余”之義,乃指詞是由唐詩絕句演化而來,如清代宋翔鳳的《樂府余論》卷一即曾云:“謂之詩余者,以詞起于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diào)》,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quán)輿。至于其如何自齊言之絕句,而演化為長短句之詞,則就一般而言,大約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為“和聲”之說。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說:“唐人朝成一詩,夕付管弦,往往聲希節(jié)促,則加入和聲。凡和聲皆以實字填之,遂成為詞?!?p> 二為“泛聲”之說。宋朱熹在其《朱子語類·詩文下》即曾云:“古樂府只是詩,中間卻添許多泛聲,后來人怕失了那泛聲。逐一聲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今曲子便是。”
三為“虛聲”之說。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九云:“唐初歌辭,多是五言詩或七言詩,初無長短句。自中葉以后,至五代,漸變成長短句。及本朝,則盡為比體。今所存,止《瑞鷓鴣》《小秦王》二闕是七言八句詩并七言絕句而已?!度鹫邙仭藩q依字而歌,若《小秦王》必須雜以虛聲乃可歌耳。”
一、瑞鷓鴣
瑞鷓鴣,詞牌名,又名“舞春風”“桃花落”“鷓鴣詞”“拾菜娘”“天下樂”“太平樂”“五拍”“報師思”等。以馮延巳《舞春風·才罷嚴妝怨曉風》為正體,代表作品有蘇軾《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等。
瑞鷓鴣馮延巳
嚴妝才罷怨春風,粉墻畫壁宋家東。蕙蘭有恨枝尤綠,桃李無言花自紅。
燕燕巢兒羅幕卷,鶯鶯啼處鳳樓空。少年薄幸知何處,每夜歸來春夢中。
如果不標出詞牌名,會認為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與七言律詩的區(qū)別在用韻方面,該詞牌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四句兩平韻。該詞通篇用平韻,“風”“東”“紅“”空”“中”五字皆為平韻,但“風”字韻與“東”“紅”“空”“中”四個字的韻不同。若用仄韻,則是“玉樓春”“木蘭花”調(diào)也。
七言律詩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shù)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
七言律詩還要求對仗。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
以李商隱的一首七言律詩為例: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通篇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年”“鵑”“煙”“然”的韻相同。
二、小秦王
小秦王,原唐教坊曲名,即秦王破陣樂,后用作詞調(diào)名。此調(diào)始創(chuàng)制者及初出之處俱無資查考。此調(diào)為單調(diào),四句,二十八字。第一、二、四句押韻,均用平聲韻。
例如《小秦王·柳條金嫩不勝鴉》:
柳條金嫩不勝鴉,青粉墻頭道韞家。
燕子不來春寂寂,小窗和雨夢梨花。
詞中“鴉”“家”“花”皆為平韻。
《小秦王》與七言絕句的不同處也是用韻。七言絕句講究押韻嚴格,表現(xiàn)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還要講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jié)(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例如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該詩是首句押韻,即一、二、四句押韻,“間”“還”“山”三個尾字押平聲韻。
還有一種是首句不押韻。例如白居易《憶江柳》: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詩中“春”“人”字押平聲韻。
因此,唐詩不必依聲填字,只要符合平仄韻腳即可。而詞因要配樂演唱必須依聲填字,且必須為一字一聲。
云箋小字
我手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