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這么多苦難,你當(dāng)真全都堪破了嗎?”趙青桐向李均塵問道。
“我若真脫離塵世苦海,早登彼岸,已為佛陀。見性成空,那是佛的境界?!崩罹鶋m笑道。
“雖不能達至諸空無我之境,但對世間多數(shù)事還是可泰然處之。”
“不執(zhí)于相,不溺于情,已經(jīng)足以使人不受怨憎所限,能得逍遙?!?p> 李均塵沒有佛陀那般萬法皆空的心境造詣,也不會有至空無我的道心所向。
泰然地面對世間萬物,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心懷大勇。
但仍有七情,會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心緒。
會拔劍不忿,會悲憐蒼生,會有種種情思。
不求空,不成佛,不忘本我初心。
但求逍遙,于諸世間灑脫。
“前面是無間地獄,是那個和尚心相所化。”趙青桐出言道。
兩人已經(jīng)行至這業(yè)火大地之前。
無盡地火紅蓮在噴涌,陣陣腥風(fēng)聞之令人欲嘔。猩紅的血水,匯聚成長河翻涌,泛起陣陣幽冥之音。
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各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不斷變換,折磨地獄中的生靈。
這些生靈,僅是那和尚的心中幻想,一具朱顏白骨端坐在中央,坐看眾生苦受折磨,無動于衷。
李均塵看著眼前一幕,心中有所思慮。
《涅盤經(jīng)》第十九卷有記:“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p> 無間在佛家中說,十八層地獄中的無間地獄,亦稱阿鼻地獄,為八熱地獄之第八,為最苦處。
其中據(jù)《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卷上載,無間之義有五:
趣果無間:命終之后,直接墜此獄中,無有間隔。
受苦無間:墜此獄,直至罪畢出獄,其間所受之苦無有間斷。
時無間:一劫之間,相續(xù)而無間斷。
命無間:一劫之間,壽命無間斷。
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其中而無間隙。
究竟是何原由,讓這和尚生出讓眾生同墜無間,遍歷劫苦的心思。
李均塵走上前去。
這無間地獄乃是他人心相所化,李均塵以碧海青天神魂之力護持己身,萬般劫苦不能加身。
“坐?!蹦前坠趋俭t伸出一只手,一塊大石頭浮現(xiàn),他示意李均塵坐下。
李均塵欣然坐下。
“眾生不值得佛渡?!蹦前坠侨缡钦f。
這聲音平靜,冷淡,亦絕情。
李均塵聽到這話,亦看到話中之景。
一個和尚,出自大乘佛教,常在寺中參禪禮佛,飽受梵音教誨。心懷普渡眾生之念。
其外出云游,途經(jīng)一處村落。
這村落窮苦,人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村中人無水可喝,和尚以佛理向當(dāng)?shù)睾兰澱堅?,開鑿井水,滋養(yǎng)眾人。
村中人無食可吃,和尚外出化緣,幾經(jīng)波折,方得足夠銀兩,購來糧草。
村中人無衣可穿,和尚劈叢取草,編織樹衣,供人取暖。
而眾人無一感念其恩,仍覺不足。殺了和尚,剝了僧衣,拿了禪杖,奪了木缽,換成銅錢銀兩,僅得揮霍片刻。
而那和尚尸身,被拋入深井之中,受日曬雨淋,化為白骨。
“眾生不值得佛渡?!?p> 那白骨骷髏雙目空洞中鬼火跳動,熊熊燃燒。
李均塵并不直接辯駁,而是反問道:“何為渡?”
這和尚不得解渡真意,只知憐憫,而不知慈悲,這是其第一下乘。
任何人也踹度不了佛的境界。唯佛與佛才能相知。站在和尚角度眾生是可憐憫者。因為和尚還有眾生要渡的念頭。
佛眼視眾生皆是平等??蓱z這個詞就不適用了。因為眾生也是未來的佛,所以佛只是把成佛的道理教給眾生,慈悲眾生并不代表是可憐眾生。因為慈悲的境界超出了可憐。
渡盡一切眾生,是佛陀的愿力,不可能全部度盡是由于眾生的業(yè)力所致。菩薩不可能違背因果規(guī)律把人從五濁惡世一下拉到極樂世界。他只能告訴世人方法,世人通過聞思修趨入解脫道。
李均塵一指點落,有諸梵音道音唱作,圣人教化金蓮墜落這和尚的心相地獄當(dāng)中,無數(shù)生靈得聞大智慧,大慈悲,得以解脫。
這是他所遙指的一種前路,而非真實。
一昧憐憫施舍,不能渡人,只可累己。
那白骨骷髏見狀靜默無言,似在沉思。
“何為宏愿?”李均塵再問。
宏愿是最堅定最慈悲的大愿,是萬劫不改,諸世不移的心志,是能真實利益到眾生的愿望。一定要是最圓滿普利一切眾生的善愿。
這和尚持大愿而半廢之,這是其第二下乘。
李均塵雖身修道門,卻涉獵諸教經(jīng)典,因為諸教經(jīng)典中蘊藏有大智慧,能與己道證辯,方得大成。
連他非佛門中人,都知宏愿不可輕廢,難道這白骨和尚不知?只是因其根器不厚,悟性不足,還持不住宏愿罷了。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p> 隨著李均塵一言說出,一座法相莊嚴的大佛生出。這不是李均塵法力化成,而是他以此語勾連那和尚心相中本來就存在的地藏王佛。
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
地藏菩薩在無量無邊劫以來修行,早已達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圓滿具足,早就應(yīng)該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薩發(fā)愿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隱其真實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處現(xiàn)身說法救度眾生,雖為菩薩,但亦可稱作王佛。
故《楞伽經(jīng)》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并非因為程度不夠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愿力度化眾生。所以功德雖然與佛齊等,卻不現(xiàn)佛身,始終以菩薩身度脫罪苦眾生。
世間有如此大慈悲,大宏愿的菩薩,立志解脫眾生脫離地獄。但白骨和尚卻因一己怨念便要眾生受無間地獄之苦,其這半輩子所讀佛經(jīng)都讀到哪里去了?
那些善愿、普渡的心思難道只是一時發(fā)出,而非出自本心嗎?
那白骨和尚見著地藏王佛的虛影,雙手和十,行參拜佛禮。久叩不起,因心中有愧,不敢正視自己心中之佛。
“何為眾生?”李均塵再發(fā)出第三問。
眾生是天地萬物,是普羅大眾。因一地之孽緣,便要眾生受劫,此舉公道嗎?
以私廢公,一葉障目,這是其第三下乘。
三問既出,那和尚身上燒出無窮業(yè)火,炙烤其身,有無數(shù)冤魂罪孽纏繞。
李均塵此刻起身,以金玉之手扶起那白骨骷髏。
“善行不成,善心不可廢。惡念雖生,惡舉未成行?!?p> “你當(dāng)?shù)媒饷摚?dāng)?shù)米远??!?p> 他以玄光照進這和尚心中,喚醒其本來佛心,護持其不受自己幻念中的業(yè)力糾纏。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fēng)雪。
這和尚縱然落入三下乘當(dāng)中,但其本來善心,已經(jīng)不知勝世人多少,若是這般人物都該受冤孽業(yè)力而不得解脫,那世間諸多逍遙快活的大惡人豈不要拍手稱快。
那白骨骷髏起身,盯著李均塵看了良久,沉聲道:“施主有成佛之姿?!?p> 而后身放光明,化作一顆舍利子,微帶佛光,懸浮在這心相地獄中,照拂眾生,解度執(zhí)念。
其與趙青桐一般,也有了解脫之機。
雖然那句“成佛之姿”讓李均塵聽著十分別扭。
但念著這和尚苦悲,李均塵便先不與他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