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那孫猴子,見了他烏雞國太子,正少年心性,外出打獵。于是那猴頭干脆按落云頭,撞入軍中太子馬前,搖身一變,變作一個白兔兒,只在太子馬前亂跑。太子看見,正合歡心,拈起箭,拽滿弓,一箭正中了那兔兒。
可那兔兒眼看明明是中箭了的,卻還又蹦又跳。原來是那猴頭故意教他中了,卻眼乖手疾,一把接住那箭頭,把箭翎花落在前邊,丟開腳步跑了。那太子見箭中了玉兔,兜開馬,獨自爭先來趕。
這一路,馬行得快,行者如風;馬行得遲,行者慢走。偏只在他面前不遠,看他一程一程,將太子哄到寶林寺山門之下,孫猴子才現了本身,不見個兔兒,卻只見一枝箭插在門檻上。
那猴頭徑撞進去,見了唐僧道:“師父,來了!來了!”卻又一變,變做二寸長短的小和尚兒,鉆在紅匣之內。
那烏雞國小,懂得多少,這太子眼見自家的箭枝插到了門檻上,大驚失色道:“怪哉!怪哉!分明我箭中了玉兔,玉兔怎么不見,只見箭在此間!想是年多日久,成了精魅也?!?p> 及見山門敕建寶林寺,卻道:“我知之矣。向年間曾記得我父王在金鑾殿上差官赍些金帛與這和尚修理佛殿佛象,不期今日到此。正是因過道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我且進去走走?!?p> 他哪里知道,自家父王見不得這些和尚,些許金帛,也不知哪一年賜下一點兒。正獨個兒進去之時,門外卻跟來了三千人馬,一寺僧眾,趕忙見駕??傻钌蠀s又一人,危坐正中,見駕不拜,禮也沒有一個。
那太子本就年幼,火氣正盛,怎能看得你在此裝什么大尾巴狼,大怒道:“這個和尚無禮!我今半朝鑾駕進山,雖無旨意知會,不當遠接,此時軍馬臨門,也該起身,怎么還坐著不動?”教:“拿下來!”
這一拿,卻讓孫猴子動用護法諸天、六丁六甲護持,讓屬下們摸不著人,攏不了身。烏雞國太子不懂什么神仙,卻是無知者無畏,問罪道:“你是哪方來的,使這般隱身法欺我!”此番和那孫猴子何其相似,都以為自家有足夠的資本,逞能般勇。
唐三藏這才上前施禮道:“貧僧無隱身法,乃是東土唐僧,上雷音寺拜佛求經進寶的和尚?!苯甜B(yǎng)這東西,雖屬后天,卻也要和環(huán)境相適宜。想著唐和尚,生來窮苦,卻只因大唐文化使然,竟是知禮非常。
但看這太子,富貴之家生長,權勢之屋學習,和野生的又有多少不一樣。他滿眼蔑視,囂張的問道:“你那東土雖是中原,其窮無比,有甚寶貝,你說來我聽?!币膊恢浪蓵缘靡估勺源笫窃趺磳懙牟?。
唐和尚只借由自己身上的袈裟,指點了一番那烏雞國王的冤案,頓時讓這太子怒而問詢起來。至于說窮,錦衣華服之人,知甚民間疾苦,也不知是何年月得知的中原消息。
三藏法師哪兒能如此答題,說話方式還是很重要的,因何有些話明明就是正確的,聽的人卻往往難以接受呢?正是因為說話的方式有問題。是以,唐三藏進前一步,卻合掌反問道:“殿下,為人生在天地之間,能有幾恩?”
這太子沒什么教養(yǎng),但是卻有學識,頗類似于今日教育之狀態(tài)。乃道四恩:“感天地蓋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國王水土之恩,父母養(yǎng)育之恩?!?p> 可那唐和尚卻笑曰:“殿下言之有失,人只有天地蓋載,日月照臨,國王水土,哪得個父母養(yǎng)育來?”此言也確實,那江流兒卻不就沒有父母養(yǎng)育么?更遑論,還有石頭里蹦出來的孫猴子。
那烏雞國太子教養(yǎng)再不夠,卻也知父母,乃怒道:“和尚是那游手游食削發(fā)逆君之徒!人不得父母養(yǎng)育,身從何來?”不過,他的學識再足,也僅僅止步于人間。
唐和尚的目的可不在于此,這乃是為使出超級無敵話題轉移大法爾。于是圖窮匕現:“殿下,貧僧不知。但只這紅匣內有一件寶貝,叫做立帝貨,他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一千五百年過去未來之事,便知無父母養(yǎng)育之恩,令貧僧在此久等多時矣。”
這一來,才把關子賣夠,所謂的“立帝貨”閃亮登場。別的不說,登場確實嚇住了人眾,就是那見風長到三尺五的手段,也夠讓人眾心驚了。三尺五,也就八十公分多微,這是那孫猴子的實際身高,身子也是原身相見。
手段雖高,不是人間手段;但有問詢,那孫猴子卻答不過這烏雞國太子。耍嘴耍不過人家,這就只能放大招了,于是那孫行者道:“殿下且莫忙,等我說與你聽。你本是烏雞國王的太子,你那里五年前,年程荒旱,萬民遭苦,你家皇帝共臣子,秉心祈禱。正無點雨之時,鍾南山來了一個道士,他善呼風喚雨,點石為金。君王忒也愛小,就與他拜為兄弟。這樁事有么?”
此事不是一般人知曉的,如唐和尚乃是東來之人,就該不知。是以,這卻引起了那太子的興趣,可那孫猴子卻問道:“后三年不見全真,稱孤的卻是誰?”若非是早早被孫猴子手段嚇住,此言不當,該被責罰去。
但那太子卻回:“果是有個全真,父王與他拜為兄弟,食則同食,寢則同寢。三年前在御花園里玩景,被他一陣神風,把父王手中金廂白玉圭,攝回鍾南山去了,至今父王還思慕他。因不見他,遂無心賞玩,把花園緊閉了,已三年矣。做皇帝的非我父王而何?”
那猴頭只是哂笑不絕,干凈讓這太子把人馬都趕出門外,才正色上前道:“殿下,化風去的是你生身之父母,見坐位的,是那祈雨之全真?!边@事兒能亂說?你有證據么?
那太子只當是假:“胡說!胡說!我父自全真去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依你說,就不是我父王了。還是我年孺,容得你;若我父王聽見你這番話,拿了去,碎尸萬段!”
孫猴子見此,就把那白玉圭奉上,可那太子見了,卻腦補了一番,道:“好和尚!好和尚!你五年前本是個全真,來騙了我家的寶貝,如今又妝做和尚來進獻!”叫:“拿了!”
這事兒那孫猴子全演砸了,想來也是,這猴頭自以為聰明,才讓平頂山銀角教訓了一回,卻不知自家到底有幾分幾兩,全然懂不得什么叫智商捉急。
可這一喝,卻把唐和尚嚇了個不輕,指著那孫猴子罵道:“你這弼馬溫!專撞空頭禍,帶累我哩!”這意思,我吃苦頭,你也要吃苦頭,管什么愛厚之情,怎能不念那話兒。
孫猴子卻懂得這事兒,當時在寶象國救了唐僧,解了虎氣,說過“莫說莫說!但不念那話兒,足感愛厚之情也。”自此唐和尚就沒有動念過這緊箍咒。但是事從輕重緩急,這猴頭要真要唐僧吃了磕子,唐和尚就那么好說話,不給你上一上眼藥,穿一穿小鞋?
于是那孫猴子不得不再使法術,近前一齊攔住道:“休嚷!莫走了風!我不叫做立帝貨,還有真名哩?!边@一攔,不但攔住了唐三藏,也攔住了烏雞國太子。那太子一介凡夫,怎么扛得動孫猴子之力,只得再問。
如此一來,孫猴子才把昨夜托夢之事,今早圍獵之功,表了個一二三四五來。問題是,那太子就能如此簡單的信了?非也!是不得不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