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走入了正軌,李惲家的其他人也開始了忙碌的春耕;耕地,平整,下種,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工具的改進使得效率加快了不少,去年冬天種過一茬白菜,地力也不至于太差。隨后,或許是李惲的酒和糖起了點作用,皇帝下旨將李惲的護衛(wèi)從皇宮派到了李惲的宅邸,連同李惲的儀仗已被指派了過來,常時也被要求常駐以協(xié)助李惲進行學習,同時還賞賜了四匹馬。
就在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的時候,王福卻報告了一個不太好的消息,去年入冬以來就只下了一場雪,還不大,到目前為止還沒下過一滴雨,目前渭河的水位較低,春耕的灌溉估計很成問題。
李惲并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畢竟這會長安的植被還不錯,遠不似后來的那般景象;水源也充足,八水繞長安呢;再者貞觀初年才剛剛經(jīng)歷過一場大旱,那有那么倒霉又來一場。李惲的重心完全放在了作坊上,在二月中旬的時候,由于釀出的酒達到了上千斤而導致沒有足夠的罐子,不得已之下,李惲準備帶著王福和常時去城里轉(zhuǎn)轉(zhuǎn)。按李惲的設想是準備直接收購個類似的作坊來,最好連人帶東西一起弄進自己的作坊。
這種東西不需要太高的手藝,李惲又沒打算燒青花瓷,只打算燒那種結實點的;但是之前張公瑾的建議確實也很重要,任何時代的人對美都是沒有抗拒力的,弄得傻大黑粗的自己看著都煩,那些買的人就更不要說了;何況李惲是準備拿這些酒去坑蠻子的,包裝的漂亮一點讓那些蠻子一看就知道是來自中原大城市的高級貨,直接就給亮瞎眼,還能多坑些牛羊呢。
這個時代的瓷器多為青瓷和白瓷,李惲想要的青花色都沒有,彩色的倒是有,唐三彩你要不要?常時這貨這會居然說他家就有專門燒瓷器的,但是手藝一般;對著李惲有點無良的笑容,常時很是無奈,這位大爺是準備強取豪奪嗎?
強取豪奪是不可能的,李惲好歹是個王爺呢,要的是以德服人,在砸出了兩百貫錢和五十斤酒后,常時家的瓷器燒制作坊就連人帶東西全都姓了李,而且要求在五天內(nèi)整體搬遷到魏家村。喝到好酒的常時下午就回去把身契全都帶來交給了王福,也有八九個人的樣子,也不知道這些人的產(chǎn)量能不能趕得上;因為只會燒白瓷就全部燒白瓷,李惲對他們的要求就是盡量燒的漂亮點,尤其是結實些。
到二月底,瓷器作坊完全搬遷并開始投產(chǎn),酒的產(chǎn)量已達到了三千斤。三月初,去年訂的高粱終于到了,歷時三個月到了兩萬余斤。李惲根據(jù)前一個月的產(chǎn)量制定了一個初步的生產(chǎn)計劃,開始正式的大規(guī)模投產(chǎn),按估算,年產(chǎn)量會達到五萬余斤;為了方便計算,李惲讓木匠給打了一個算盤,沒有計算器,這個東西算是這個年代的電腦了;李惲正在那一點一點的算的時候,王福和魏進一同前來,原來到了這般時候,天上仍然滴雨未降,村民已經(jīng)在開始挑水澆地了,而且李惲的水田已經(jīng)基本上干涸了,流經(jīng)村里的那條河的水流已正在減小。
神經(jīng)大條的李惲還是沒放在心上,直到三月底,酒的產(chǎn)量達到一萬兩千余斤,糖的產(chǎn)量也達到了三千斤。糖是沒辦法,原料就那么多,只能做好計劃按計劃來,多了原料就沒有了,看來得提前下訂,年底的時候好多進些;但是李惲仍然很高興,連忙叫王福常時等人一起慶祝下,把魏進也叫了過來;結果被叫過來喝酒的魏進一臉愁色,這么好的酒也喝的沒滋沒味的樣子。正要安慰一番,突然腦子里一道光閃過,劈的李惲一愣,我去,忽略了啊,馬上就四月了,這特么不是后代,這是唐朝啊,沒有陽歷的,四月就是農(nóng)歷四月,自己這段時間忙作坊的事,日子都過糊涂了,自己還按著以前的方法記日子呢。王福來提醒了兩次居然都沒醒悟過來,清明都過了還是沒下雨,難怪魏進那么著急。
常時也說:“往年這個時候也該下雨了,就算下的少的年份,清明前后也該有一場雨的,上次出現(xiàn)這種情況,還是貞觀初年”。貞觀初年可是大旱,而且是整個關中大旱。魏進對那次也是心有余悸,幾乎整個村子都絕收,李惲門前的那條河都干了;好在是天子腳下,靠著朝廷救濟全村人才沒有餓死人,但是那一年過得也很是艱苦。
李惲想了想,還好自己沒拿糧食釀酒。而且因為自己的脫離群眾,備的糧食還不少,接濟這個村子甚至給全村人發(fā)糧食都能做到;但是如果再有一個月不下雨的話,肯定又會有大面積范圍的農(nóng)田歉收甚至絕收,影響恐怕會再次波及整個關中,到時候就算自己那些糧食全拿出來也不頂事。
李惲想看看趁目前能不能開展生產(chǎn)自救,前世的經(jīng)驗就是這樣的,不等不靠。老天爺真要不下雨,到時候皇帝出來祈雨都頂不上事,自己以前老家人還上山燒龍背呢。
四人在村里轉(zhuǎn)了一圈,很多村民都在從河里挑水灌溉自己的稼禾,而這條河的水位明顯的比以前低出了不少。李惲讓王福去把作坊的所有東西都停了,有一個算一個,除了喊不動的衛(wèi)兵,五六十號全帶過來;趁著還有水流,得先蓄水啊。李惲就要求沿著河邊,每隔一百丈就開挖一個方圓五丈的大坑,要至少兩人深,盡量的做到不滲水;李惲的地挨著河邊,就先從自家的地開始挖,挖好后從河里引水進去蓄起來。
魏進見狀也覺得這是個好辦法,趕忙也去招呼村民也一起來挖蓄水池。這個時代土地不值錢,沒有收成才是麻煩事。沒有化肥的年代農(nóng)作物的收成很大程度看天,三年豐而蓄一年糧。有化肥你種一年吃三年還吃不完。
這條河流都這樣了,李惲很想去看看渭河的情況。自己所在的魏家村離得不太遠,到時候情況真嚴重了看能不能建條引水渠從渭河引水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