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寶慶34年秋,本是一年農(nóng)種豐收的季節(jié),卻偏在這一季中這楠田縣突發(fā)起災(zāi)害。
天時難測,卻是驟降近半月之雨,河水興漲,堤壩破毀,眼看便要豐收的良田也在這水中被沖的顆粒無收。
本是一處魚米之鄉(xiāng),四季風調(diào)雨順,少有碰上幾次水患也能被堅固的堤壩抵擋,但今年這一季卻是雨水來勢洶洶,大壩不堪重負,洪水一瀉千里,下游之處盡是水澤。
縣丞張生及時組織鄉(xiāng)民逃往山中,山中因地勢較高,水勢暫未漫及,鄉(xiāng)民便暫時安置在了這山中,只是這山中窮荒,鄉(xiāng)民千余人不能在山中久留,雖然已經(jīng)快馬通報朝廷水患之事,可路途遙遠來回需十數(shù)日,這千余鄉(xiāng)民怕是僅靠這座窮荒之山堅持不到朝廷的賑糧,要想保障這一千多人的生計,這張生只好另尋他法。
江南山中本多竹,楠田縣群山環(huán)抱,竹林茂密,雖已至秋,竹林多枯老煥黃。
縣中人在張生的安排下,能下水的下水,能進山的進山,到處準備余下數(shù)日的食糧,因為大水來的突然,逃出來的時候縣里面的人都沒有準備太多的糧食,想要撐到官府的賑糧趕到,還是得靠自己想辦法。
好在水中有魚蝦,山中有野菜,鄉(xiāng)民的住所便也暫時用竹子搭建,也算是暫時安置了下來。
“張大人!小的剛才到處看過了也問過了,和余老倌一起清了戶頭,三百多戶人家全部都在,沒有落下一個!”
楠田縣縣丞手下的捕頭張四伢這個時候帶著縣里管戶籍的余老倌一起到了張生跟前。
張生聽到這個消息臉色先是一悅,然后便又陰沉下來,轉(zhuǎn)眼望了望這忙著討生計的鄉(xiāng)民,又是長嘆一口氣。
“前年冬雪一場,本以為會有個好收成,誰想到這一場大雨沖涼了我這一年的盼頭?!?p> 擺了擺手,看著張四伢。
“這一千多口雖僥幸活著出來了,但那河里的魚蝦和山中的野菜哪是夠吃得,莫不需等得朝廷得救濟,我這楠田縣怕也得餓死個好些人”
又看了眼余老倌
余老倌是縣里面得老人了,已年近古稀,家里有兩子,今早帶著孫輩們往山中趕了去,身后還跟著縣里面眾多的識得野菜的婦人們,可是今傍晚回來的時候,帶回來的東西確是寥寥無幾。
余老倌也是心里捉急,在縣里活了大半輩子,又是縣里管戶籍的老人,跟這些個鄉(xiāng)里鄉(xiāng)民自然是熟悉得很,現(xiàn)在看著大家這災(zāi)后無望的樣子,自然心中也是難受的吃緊。
低著頭也不看張生,顧自的望著這地上瘦黃的竹葉出了神,突的又抬起了頭,干巴得嘴中吐了幾個字
“去借糧!”
張生聞言也是一怔。
這借糧得主意他不是沒有想過,但是這天降大水,整個江南地怕是都是水患滿滿。
何處去借?
又有何人愿借?
寶慶年間,朝廷本就苛政,江南地雖是魚米之鄉(xiāng),說是豐收富足,但是誰又知道朝廷每年收去多少,實際百姓留下的儲糧真是不多,又發(fā)水災(zāi),江南各地都在鬧患,這個節(jié)骨眼去怕是借糧無處。
余老倌看著張生沉默不語,自然是知道此刻縣丞大人在想些什么,余老倌自是不蠢,隨即便跟著解釋道:
“大人,老倌三年前曾前往汾陽郡拜訪老友,途徑一地,離本縣似六十余里,余曾遠觀之,此地地勢較高,山環(huán)抱之,此中楠竹茂密,山下良田千頃,有人居于山間之谷,屋舍儼然,良田井然,走近問所居之人,謂此地為“云家谷”,又云家世代留守居住之所,雖是福地,卻少有人拜訪,居住之人多為云氏子弟,上下傳代縱貫千余年,說是云氏曾祝南宋建國有功,自此免去這一地之賦稅,任云氏子孫休養(yǎng)生息,應(yīng)得此時之衣食無憂,良田豐美,這時之水患應(yīng)殃及不到那云氏之谷,問其借糧.......”
未等余老倌說完,張生已按捺不住,他雖在縣中常駐,但也時常去往各地縣府拜訪,這十里八鄉(xiāng)他也是非常熟絡(luò),可卻未曾聽聞過有這么一處“人間福地,世外桃源”。
這余老倌但也無謊騙之理由,若那處福地真是存在,前去借糧,六十余里幾個精壯漢子,來回也就是兩天的腳程,只是果真是借糧分文不給的話,怕人家也是難以答應(yīng)這么龐大的數(shù)量。
“糧食之事刻不容緩,說是借糧也得讓他們討個好頭,現(xiàn)在逃難出來,也沒什么錢物,姑且我用官印寫個字據(jù),換他幾十擔糧食,余后幾年我們雙倍還了便是,若是有多的糧食,可以多借些,連逢戰(zhàn)事朝廷也是拮據(jù),這賑災(zāi)的糧食怕是按期難以送到。”
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張四伢,便吩咐道:“此去那云氏之谷你多叫些漢子,陪著余老倌去借些糧食,如若真的借到,要護好這糧食的安全!”
張四伢子自也知道,聽到大人吩咐后便拉扯了縣里幾十個精壯漢子陪著這余老倌一起向著山野走去。
臨行前,張生叫住了帶頭的余老倌,便是懷抱著一方長盒向余老倌走去,長盒本是漆黑,卻在竹林間透過的光亮照射下,現(xiàn)出了些許黯淡的金華。
余老倌接過這漆黑長盒,細看這盒子表面紋理有序,有股淡淡的楠木香氣,心中卻是一驚。
這盒子余老倌拿到手中雖不知里面裝的是什么,但能用少見的上等金絲楠木制盒,這里頭的物件一定也不凡才是。
望了望縣丞大人,還沒開口問,張生便已解釋道
“這本是我家一傳家之物,我張家先人得貴人相贈,說是漢代名畫,價值不菲,平日常掛于家中堂壁之上,幾日前家中幼兒不小心碰掉,怕是弄壞,便去尋得一名好匠人做了這盒,現(xiàn)如今也沒有什么貴重物件,換糧之時,你且將這獻給那云氏,也愿他能好些答應(yīng)?!?p> 余老倌沒有多想,拿著畫便和張四伢一起上了路,眾人的背影越行越遠,逐漸隱沒在了這山間竹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