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從優(yōu)秀到卓越
七冷在群里@所有人,讓大家交準備讀的十本書的人書單。
蘇小外尋思著十本書要在這么短的時間讀完,類型最好是同一類,不僅可以循序漸進,而且隨著對內(nèi)容越來越熟悉,閱讀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這就是“主題閱讀”。
針對同一主題,多本書層層遞進,寫稿子的時候能夠旁征博引,使讀者在讀一本書的時候獲得多本書的內(nèi)容,也是很不錯的體驗。
如果用一周寫一篇聽書稿,蘇小外自然可以說一天看書列要點,一天想提綱,三到四天寫作。但如果十天要出十篇稿子,那就不能使用常規(guī)手段了。
在書籍閱讀完成的當天,蘇小外除了要把這本書講什么的思維導圖做完,更重要的是把聽書稿的提綱擬好,這個提綱應該是包含了論點和論據(jù)的提綱,到第二階段寫作階段時,可以直接上手寫作。
雖然數(shù)量很重要,但質(zhì)量更重要,如何在保證數(shù)量的同時確保質(zhì)量?
要確保質(zhì)量,說到底,還是要知道什么才是一篇優(yōu)秀的聽書稿。自己雖然是通過自己的摸索跌爬滾打找到了一條路子,但那畢竟不夠全面。
有沒有什么辦法知道得全面一點?
蘇小外腦海中突然冒出了一個人:姜老師!
雖然這次的評委是聽你所書APP的總編輯,但總體活動應該還算是為了提高學員的能力而舉辦的。要提高能力,咨詢一下編輯應該也不算違規(guī)吧。姜老師是普通編輯,就算認識總編,也不會因此特地為她說話。說到底,最終分勝負還是要靠文章的實力說話。
蘇小外撥通了姜老師的電話。
蘇小外:“姜老師好,我是蘇小外。上次給您打電話說要寫試稿的?!?p> 姜老師:“嗯?!?p> 蘇小外:“我今天想請教一下姜老師,到底什么樣的稿子才是一篇好的稿子?!?p> 姜老師把問題又拋了給蘇小外:“那你認為什么樣的稿子才是好稿子呢?”
蘇小外:“我覺得從讀者出發(fā),讀者愛看的,看得欲罷不能,看完有收獲的就是好稿子?!?p> 姜老師:“說得不錯,卻不全面?!?p> 蘇小外:“從讀者出發(fā)還不夠?”
姜老師:“每個人讀書,都有不同的理由。不管這個理由是什么,他其實都在與書的作者進行交流。
聽書時代,與讀者交流的不再是作者,而是寫聽書稿的寫手。
能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基于書籍出發(fā),能成為一篇不錯的商業(yè)稿件,無論到哪里都能賣出去,但那并不是一份卓越的稿件。”
蘇小外:“姜老師的意思是,一份好稿件,應該是寫作者與讀者借著聽書稿進行交流?”
姜老師:“每個作者的學歷、經(jīng)歷和對同一件事的感悟各有不同,這樣的差異性應該體現(xiàn)在他寫的文章里。作者是不是抱著把書籍里面最精華的部分以朋友般的口吻傾心相授。說到底,就是作者用心程度有多大?!?p> 蘇小外:“我竟沒有想到寫好一篇文章竟然不是技術(shù)問題,而是用心的問題?!?p> 姜老師:“技術(shù)的問題好解決,但什么才是決定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千篇一律的聽書稿里,有沒有人能一聽就知道是你寫的,一直追著你的稿子走?!?p> 蘇小外:“有這樣的人嗎?”
姜老師:“有。他們始于寫聽書稿,但也終于聽書稿,他們?nèi)缃穸际切袠I(yè)中的大牛了。”
蘇小外:“……”
姜老師:“這才是一個優(yōu)秀的聽書稿寫手應該走的路。平臺可能基于政策和互聯(lián)網(wǎng)形勢有起有伏,眼下這是吃香的行業(yè),卻不知能持續(xù)多久,很可能很快就消失了。但能力不會?!?p> “只有能力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