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道潛經(jīng)過連日的長途跋涉終于快要抵達(dá)筠州。途中一輛馬車迎面而來,馬車旁一人騎馬而行,遠(yuǎn)遠(yuǎn)地望著蘇軾,直到兩人近在咫尺,那人驚呼:“伯父!”說完躍下馬背。
蘇軾定睛一看,竟然是自己的學(xué)生王適,馬車內(nèi)一人聞聲探出頭來,此人正是侄女蘇惜娘。王適自從蘇軾因詩案鋃鐺入獄后,將王閏之等人送到蘇轍處,便在那兒住了下來,后來與蘇轍的二女兒蘇惜娘情投意合,娶其為妻,所以此時王適由蘇軾的學(xué)生變成了蘇軾的侄女婿。
蘇軾急忙下馬,驚喜道:“子立、惜娘!你們怎么在這兒?”
王適扶蘇惜娘走下馬車,來到蘇軾身邊,道:“我們剛探望完爹,準(zhǔn)備回徐州,沒想到竟然在這兒遇到伯父?!?p> 蘇惜娘掩面哭泣道:“伯父,惜娘好想您??!這些年,您受苦了!”
蘇軾笑道:“伯父又何嘗不掛念惜娘。怎奈身負(fù)罪責(zé)無法離開黃州,數(shù)年不得相見,如今途中你我伯侄相遇,實(shí)乃上天垂憐?!?p> 三人閑聊許久,依依惜別。蘇軾、道潛繼續(xù)趕往筠州。
兩人一路疾行路過筠州城外建山寺,只見遠(yuǎn)處幾個熟悉的身影佇立于山門前。隨著距離的拉近,蘇轍、蘇遲、蘇適、蘇遠(yuǎn),以及兩位僧人的身影映入蘇軾眼簾。
此地是蘇軾入城的必經(jīng)之處,蘇轍迫不及待想要見到兄長,于是帶著兒子們來到建山寺等候,寺中云庵、有聰兩位大師也一同出門相迎。
蘇軾翻身下馬,與狂奔而來的蘇轍相擁而泣。兄弟二人數(shù)年未見,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許久,兩人緩緩松開,以袖拭淚。蘇轍向蘇軾介紹了云庵、有聰兩位大師后,眾人一同入寺稍敘。
蘇軾在筠州停留數(shù)日,考慮到王閏之等人還在江州等他,雖不舍,但不得不離別。蘇轍一家含淚相送。
蘇軾與道潛來到江州,王閏之等人竟然沒到,于是二人又前往廬山與佛印相會。
金山寺住持佛印,俗家姓林,法名了元,“佛印”二字乃宋神宗所賜。生母仇氏先嫁入林家,生下佛印,而后又改嫁國子博士李問生了李定,所以佛印和多次謀害蘇軾的李定是同母異父的兄弟。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結(jié)實(shí)佛印,兩人關(guān)系交好,一見如故。這次佛印因去廬山歸宗寺辦事,得知蘇軾前往汝州,特寄書信邀其廬州相會。
蘇軾、道潛、佛印三人暢游廬山后,又游東林寺,翌日又游西林寺,玩的不亦樂乎。蘇軾站在西林寺中遙望廬山峰巒疊嶂,高低起伏,不由感嘆道:“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庇谑悄霉P將此詩題在了西林寺的墻壁上。
隨后,蘇軾與道潛、佛印二人道別,獨(dú)自返回江州。沿途,蘇邁接到朝廷的詔令,任命其為饒州德興縣的縣尉。蘇軾抵達(dá)江州后,一家人決定先坐船送蘇邁去赴任,再去汝州。
六月。
一家人抵達(dá)湖口。蘇軾對蘇邁道:“《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既然人們對石鐘山的名稱由來起疑,不如我們?nèi)ヌ骄恳幌抡嫦?,如何??p> 蘇邁道:“好啊,反正都到這兒了?!?p> 蘇軾找了住處,將王閏之等人安頓好,帶上蘇邁前往石鐘山。兩人來到山中寺廟,寺中僧人讓一小童手持利斧在亂石上隨便找了兩處敲打起來,斧石相撞發(fā)出硿硿之聲。
蘇軾笑道:“就這聲音也沒有聲如洪鐘啊。”
僧人道:“那我就不知道了,反正這兒的人都這么說,石鐘山能得此名就是因?yàn)楸星么蚴凇!?p> 蘇軾笑而不語,目送僧人和小童走后,對蘇邁道:“石鐘山之所以稱為石鐘山,絕對有他命名的由來?!?p> 蘇邁道:“年代太過久遠(yuǎn),只怕無人知曉啊?!?p> 蘇軾抬頭見此時天色已晚,道:“不如我們?nèi)ニ吕镉命c(diǎn)齋飯,晚上再來一探究竟?!?p> 蘇邁震驚道:“晚上!”
蘇軾道:“來都來了,總要去弄個明白呀?!?p> 兩人在寺中用了些齋飯,租了條船在江中劃行。船夫?qū)⒋瑒澋揭惶幘奘?,蘇軾抬頭見身旁立著的大石竟有千尺之高,在漆黑的夜色中其形宛如猛獸奇鬼,張著血盆大口想要吞噬他們父子。鳥兒聞聲驚起,直插云霄,鳴叫聲乍一聽仿佛老人連咳帶笑,響徹山谷。
蘇邁聽著這詭異的聲音,連忙環(huán)顧漆黑的四周,對蘇軾道:“爹,我怕……”
蘇軾不寒而栗,顫聲道:“要不……咱們回去吧?!闭f著,狂風(fēng)肆起,驚濤拍岸,隨即“轟隆”一聲,水中傳來一陣巨響,聲如洪鐘而不絕。船夫聞聲,面色驚恐,雙腿打顫,對蘇軾道:“兩位客官,咱們還是回去吧。”
蘇軾道:“這聲音從何而來?”
船夫道:“管他從哪兒來,聽得人瘆得慌?!?p> 蘇軾好奇心起,仔細(xì)觀察著,發(fā)現(xiàn)山下皆石穴、縫隙,不知其深淺。微波涌入縫隙,激蕩澎湃,因此發(fā)出響聲。他讓船夫?qū)⒋瑒澋絻缮街g,將入港口時,見有塊巨石靜臥水流中間,可坐百人,巨石是空的,且面上有很多窟窿。狂風(fēng)卷起水浪,送入巨石的窟窿中又涌出,隨即發(fā)出擊打、鐘鼓之聲,與最初聽到的轟隆聲相互應(yīng)和,如同奏樂。
蘇軾突然仰天大笑,道:“原來如此,石鐘山就是因此而得名??!”
蘇邁道:“是因?yàn)樗鲹羰瘑???p> 蘇軾點(diǎn)點(diǎn)頭,道:“是啊。你知道有個典故嗎?我們最初聽到的轟隆聲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的聲音,這會兒聽到的擊打、鐘鼓之聲是魏莊子的歌鐘的聲音。古人果然沒有騙我??!”然后對船夫道,“真相大白,我們回去吧。”
船夫聽其總算要回去了,不由松了口氣,劃船返航。
硯曦瑤
蘇惜娘人名為虛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