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興元年五月一日,湖廣武昌。
趕走了左良玉之后,武昌漸漸恢復了昔日的繁華,南來北往的商旅又開始聚集。劉宗敏破格提拔周祚鼎、劉鐘泰兩個縣令為武昌、漢陽二府的府尹,周祚鼎在新泰縣的守城戰(zhàn)中展現(xiàn)了他超凡的氣節(jié)和能力,劉鐘泰則是在定興縣令任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全縣豪紳胥吏治得服服帖帖,還平定了匪患。雖然闖軍中還有很多功名、官位比他們兩個高的官員閑著,但也沒人敢對劉宗敏的決定有什么微詞。
今天,武昌城又迎來了一件大喜事:皇帝要登基了。
荊州的闖軍諸將商議之后,留下高一功指揮大部分兵馬留守荊州,保護高皇后,李過、袁宗第、劉體純?nèi)藥еl(wèi)隊與牛金星、宋獻策等中樞文官護送李自成遺詔前往武昌交給劉宗敏。李過與劉宗敏自從撤離北京之后還是第一次見面,相見之下唏噓不已。李過等人已經(jīng)了解了劉宗敏奪取武昌的經(jīng)過,對于劉宗敏的想法也猜到了八分。
闖軍想在接下來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勝清軍,只靠現(xiàn)在的這一點地盤是絕對不夠的,兵力也十分缺乏,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奪取湖廣南部和江西。在這樣的局面下,必須盡可能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繼續(xù)使用大順軍的旗號,就會和那些忠于明朝的官員士紳敵對,造成無意義的消耗。雖然說這樣的人其實并不多,可畢竟還是有一些,如比如廣西巡撫瞿式耜和他的部將焦璉,就都是明朝的死忠,極有氣節(jié),對這樣的人還是不和他們沖突最好。目前和闖軍合作的以堵胤錫為代表的一些人,也并不是想投靠大順,而是沖著朱慈烺。只要是能抗清的人,每少一個都是損失,闖軍也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和他們死磕,清軍不知什么時候就會再次南侵,現(xiàn)在必須爭分奪秒。要以最快的時間團結所有的抗清力量,還是明朝的旗號更合適。
闖軍手上有崇禎的三個兒子,他們是崇禎帝最合法的繼承人,南京的弘光皇帝不過是崇禎的堂弟,哪里比得上朱慈烺這個真正的太子。雖然并不是說有朱慈烺就可以真的號令所有明朝遺臣了,但是闖軍攻略各地的難度勢必減小許多。畢竟闖軍真正的底牌是他們的武力,先得有誰不服就砍死誰的底氣,然后才能再說團結合作。
于是闖軍眾將議定,于五月一日正式擁立朱慈烺登基,改元義興。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煥二人本已被李自成封為公爵,也改回原來的爵位。按劉宗敏的意思,本來是要讓牛金星做內(nèi)閣首輔,但牛金星這個自知之明還是有的,他只是個舉人而已,而且在明朝官紳之中名聲太差,由他做首輔就起不到號召的作用了。牛金星最終擬定的內(nèi)閣名單為吳甡、袁繼咸、堵胤錫,再加上他自己,由吳甡出任內(nèi)閣首輔。吳甡在崇禎年間就是東閣大學士、內(nèi)閣次輔,在明朝的高官中,吳甡的為人還是比較不錯的,天啟年間因不阿附魏忠賢而被罷斥,崇禎年間被起用之后,多次勸說崇禎顧念民間疾苦,崇禎裁驛遞時他便勸諫:今天下驛遞之疲憊極矣。驛遞非破家蕩產(chǎn)以供,則鬻妻賣子以應?!碧热舢敃r崇禎肯聽他的話,李自成也未見得會造反了,崇禎派他去陜西招安流寇,他又向崇禎匯報陜西官員的暴行:“是時州縣官仍行催科,死逃徭糧,皆責見在戶代納,流離載道。”后來他擔任山西巡撫,一面盡力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一面也堅持說,百姓之所以造反,完全是因為官府在災年之際依然強行征糧和官兵殺掠導致的。崇禎十六年時,吳甡出任督師圍剿農(nóng)民軍,他認為左良玉驕橫跋扈,打闖軍不肯賣力,打老百姓倒積極,根本指望不上,要重建一支新軍才能和闖軍作戰(zhàn),崇禎則認為他是故意磨蹭不想去。得知武昌被張獻忠攻下、楚王被殺的消息之后,崇禎大怒之下罷免了吳甡,將他發(fā)配云南,把剿滅闖軍之事全權交給了孫傳庭。孫傳庭倒是在崇禎的催促下雷厲風行地出關了,結果全軍覆沒。吳甡走到江西南康的時候,已經(jīng)是弘光繼位之后,在史可法、張慎言的幫助下,他被赦免,本來要返回南直隸的老家,可是剛走到九江就碰上左良玉作亂,于是他就落到劉芳亮手里了。雖然吳甡是闖軍的老對手了,但是闖軍諸將認為他的人品還算不錯,最起碼不會拖抗清事業(yè)的后腿。
這個朝廷當然不能還和原來的大明朝廷一個樣,否則豈不成了給他人做嫁衣,朝中的文官除了一部分在湖廣本地招募的士人外,大部分都是大順朝廷的舊人,另外還預留了一些位置,以便安排將來招降的人。大順的官制不再采用,內(nèi)閣、六部等機構全按明朝的制度組建。而真正決策的卻是劉宗敏的大將軍府,牛金星和宋獻策原本設計的制度是恢復被朱元璋廢除的中書省,由劉宗敏出任平章政事,執(zhí)掌大權,但是劉宗敏覺得這般折騰實在太麻煩,何況牛金星過去就是大順的平章政事,要劉宗敏再來做明朝的這個官,著實有些別扭。劉宗敏希望直接使用李自成曾經(jīng)用過的“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這個稱號,從闖軍諸將的角度來說,他們對于這個稱號也有感情,支持劉宗敏作為李自成事業(yè)的繼承者使用這個稱號。但是宋獻策按照文人的傳統(tǒng)習慣,認為先帝擔任過的職務不能再有人擔任,更何況“奉天倡義”這么大的名頭,擺明了是要凌駕于皇權之上,袁宗第提出的“替天行道文武大元帥”又實在是江湖氣太重了。參與政權籌建的堵胤錫、項煜等明朝官員也覺得這個李自成曾經(jīng)用過的稱號不合適,很容易在闖軍將領和明朝官員之間產(chǎn)生對立情緒,而廢中書省是太祖所做的決策,就算要恢復,也不能再用同樣的名頭。經(jīng)過幾番爭論,最后總算定下了劉宗敏的官職——征虜大將軍。
首先要聲明,這并不是抄襲日本,以劉宗敏、牛金星、堵胤錫對日本的了解,頂多知道有個“日本國王平秀吉”。但是他們想出這個官職時的想法,和日本設立征夷大將軍一職時也頗有相似之處。大家心里都清楚,大明和大順之間,本有無法化解的死仇,現(xiàn)在之所以能攜起手來,就是因為有“征虜”這個共同的目標,有的人是真的能意識到國家的生死存亡要高于一家一姓之私,有的人純粹是因為被清軍打得無路可走,不合作就得死。因此,“征虜”這個旗號是最能聚合人心的。闖軍諸將在官職名分這方面沒有多少心眼,只要劉宗敏有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稱號就可以,至于具體叫什么,他們并不太在乎,而明朝的文官們更看重“征虜大將軍”是一個臨時性的稱號,將來天下太平之后是可以取消的,而如果恢復了中書省,想再取消就不太可能了。對劉宗敏本人來說,這個稱號也合他的心意,他從來也沒想過當皇帝,一心要輔佐李自成,如今李自成死于清軍之手,征虜報仇就是他人生的最高目標,“征虜大將軍”這個稱號正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