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浪子回頭金不換
添雄又借了兩萬元帶父親去省城了。這次借錢比上次痛快多了,一是鄉(xiāng)親們腰包里的錢多了,二是人們知道添雄有本領(lǐng)會賺錢,三是添雄給他們利息,比銀行的儲蓄存款給的還多。大家信任他,別說借兩萬,借五萬也借得來。
但是,多少錢也沒有救回他父親的命。在省醫(yī)院,經(jīng)過專家會診,認(rèn)為慶東的癌細胞已經(jīng)通過淋巴轉(zhuǎn)移到了全身,只有一線希望——化療。
做一次化療上千元,兩萬元堅持了三個月,所剩無幾了。慶東忍受不了痛苦,也忍受不了花錢的心痛,拒絕治療,回到了老家。
又過了兩個多月,他鼻口穿血。奄奄一息之時,把添雄叫到身邊,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出了明英送人的地點和那戶人家的姓名,說完就撒手人寰了。
兄弟三個埋葬了父親,和媽媽一起過上了還債的日子。
添喜17了,長成了結(jié)結(jié)實實的小伙子,個子在本宗族里最高,1.78米。多年的上山打鳥,下溪摸魚,放牛放羊,摟草砍柴,使他肌肉特別發(fā)達。
可是,因為經(jīng)常逃學(xué),荒蕪學(xué)業(yè),使他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脾氣又暴躁,沾火就著,說打就落,成了一個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壯漢。
父親活著時,他向父親一樣,不學(xué)木工,添凱教他拉鋸,他有意把鋸條拗?jǐn)?;添蘭教他用錛子,他有意錛傷腳面;添春教他用鑿子,他有意把手指鑿傷;添雄教他用刨子,他有意把刨刃崩壞;連添忠都學(xué)會做板凳了,他卻連鋸木頭都鋸不成直線。
添喜有一個功夫,不怕挨打,族里的木工師付有家法,是一根綁了一頭,另一頭兩個竹片張著的竹板子,打起屁股來,呱呱作響。他每次受罰,住憑竹板呱呱響,卻不吭一聲。把師付都打得怯手了,只好任他去了。
添喜還好惹禍,每逢趕墟,要讓他去賣雞鴨,他便欺行霸市,經(jīng)常因打架被治保主任抓去關(guān)押。但是,他屢教不改,治保主任看他還是個娃子,也拿他沒招,只能告誡家里,不讓他上墟。
跟添雄去了一趟湖南,他喜歡上種地了,把渾身的力氣都用在了家里的四畝半水旱田上了。父親去世,使他明白了責(zé)任,更加辛勤地耕作了。
分田到戶后,生產(chǎn)隊的牛具分成了七組,每15戶人家一組,輪流使用,輪到誰家犁田,水牛就由誰家喂養(yǎng)。
添喜喜歡駕牛,扶犁套車都很在行。組里的兩頭水牛平時就拴在他家里,他到別人家去收菜籽粕(油菜榨油后剩下的渣),割草的活兒都由他干了。
這一點是他唯一得到鄉(xiāng)親們稱贊的。整個厚洋屯十多頭水牛,頂數(shù)添喜這兩頭牯牛膘肥體壯。
牛在自己家養(yǎng),自然是近水樓臺了。慶東家的地精耕細作,比別人家的長勢都好。
經(jīng)過上杭縣的包裝,“老區(qū)五干”成了暢銷全省的特產(chǎn),帶動了鄉(xiāng)親們生產(chǎn)的積極性。三畝水稻,兩季就能收六千斤,除了留足每口人六百斤口糧還有一半的余份,第三季干脆種白蘿卜。
添喜種白蘿卜有個竅門,土臺子刨多高,那蘿卜就長多長,雖然刨得高費力氣,但是添喜有的是力氣,不僅土臺刨得高,牛糞也施得多。為此,慶東家的蘿卜比別人家的產(chǎn)量都高。
冬季那茬油菜,是拔出蘿卜后再打小垅種的。蘿卜洗肥,往往油菜長勢都不好。添喜為組里喂兩頭牛表面上吃了虧,實際上是賺了便宜,俗話說兩畝地一頭牛,不僅是指牛能耕田,那牛糞也是寶,足夠施兩畝地的肥了。
添喜喂兩頭牛,家里又養(yǎng)了一頭豬,一群雞,一群鴨,加上廁所里的糞便,足夠水旱田底肥用的了??h里又推廣了化肥,做口肥和追肥最好不過了。
再說那一畝半梯田,種一季冬麥后,第二季苞谷紅薯混種,先種紅薯,出苗后,再刨埯種苞谷。苞谷長過紅薯時,正好給紅薯遮陰,省了添喜不少擔(dān)水澆田的力氣。到秋季,紅薯不減產(chǎn),還能收到苞谷,摻上地瓜葉子喂豬。
有了添喜,慶東家成了厚洋屯收獲最大的農(nóng)戶。
添喜的浪子回頭,給添雄解去不了不少負(fù)擔(dān)。他去墟上的燒甕作坊打工了。
寨背的溪是從上游武平縣的六甲水庫流下的。如果說上杭縣山多,那么武平縣的山不僅多,而且高。
山上有泉水,一旦沖出了溝壑,四面的水就會匯聚,遇到阻隔便形成水泊。
六甲是武平的一個山村,人們在溪流寬闊處筑了一個壩,便形成了水庫,有幾百戶居民依靠這泓碧水灌溉梯田,生生不息。
水庫放出的溪流裹挾著泥沙流到寨背,就使寨背的溪底有了沙土淤泥,寨背的祖先年年清淤后發(fā)現(xiàn),這淤泥和山上的紅粘土一樣,粘性十足,便用來燒制陶器,這個制甕的作坊就這樣誕生了。
燒制陶甕的手藝掌握在窯主手里,世世代代,傳子不傳女,形成了秘蹤。作坊里養(yǎng)了二十多個工匠,每年春季都雇一百多人去清淤集泥。
添雄是為了偷藝才去做臨時工的,這里的工錢不高,挑一擔(dān)淤泥走上六七里路,一趟才給2元錢,一天起早貪晚,才能挑上十擔(dān),一個月才賺600元。
但是,別說他是擔(dān)泥工了,就是那二十幾個工匠都不知道那燒陶的秘籍。不過,添雄知道了這里的制甕工藝。
那甕是用河淤泥摻進紅粘土,反復(fù)踩踏使其形成胎泥。胎泥上轉(zhuǎn)盤后,在工匠的手中就形成了壇子、罐子、水缸、水盆。
最難制作的是口小、肚大、底小的甕,而這個甕能釀酒、釀醋、裝米、裝面、腌菜、腌肉,還有一種用途,就是裝骨殖。
在客家人的詞匯中,墳?zāi)?,埋葬是四個詞匯。新死之人,出殯為埋,埋進土里,堆起墳來,入土為安。三年之后,抑或多年,后代要造墓立碑,把先人的骨殖撿出,殮入甕中,裝進墓內(nèi)。
在客家風(fēng)俗中,人死入土為安雖然重要,但不操辦,以哀為孝。守孝三年后,入墓之時,則必須操辦。
因為古有入墓難克之說,認(rèn)為人入墓是吉事,入墓之后靈魂才有了萬事無憂的住所。其實也是一種活人掩目之舉,借此告訴外人,我己經(jīng)守孝完畢,沒有愧對先人。為此,入墓之舉成了辦喜事。
添雄沒有偷到制甕的手藝,卻發(fā)現(xiàn)了賣甕的商機。從來作坊買甕的買家來看,辦喜事的較多。
不光入墓是喜事,買甕裝骨殖;添丁也買甕,裝滿糧食,寓意孩子一生富裕;添女也買甕,釀一甕米酒,半埋地下,十八年后開封,稱為女兒紅;一些富庶人家,堂屋經(jīng)常擺一排甕,以顯示其富有。
添雄有了主意,要靠賣甕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