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覓知音》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那我就給你解釋一下。
中國古代,春秋時期,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p>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
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
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分別約定,來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
可是第二年伯牙再來的時候,鐘子期已經病逝了。
俞伯牙悲痛欲絕,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高山流水》。
曲畢,他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彈。
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高山流水”,用來比喻知己或知音,也用來比喻音樂高雅精妙。
“知音”的典故也由此引申而來,用以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摯友。
在這個典故中,俞伯牙的琴藝高超,他能夠用琴聲表達出高山的巍峨和流水的奔騰;而鐘子期則能夠從伯牙的琴聲中準確地理解他的心意,感悟到音樂所表達的意境,盡管他只是一個樵夫。他們之間超越身份和地位的相互理解和欣賞,成為了千古傳頌的佳話,強調了知音難覓、知己可貴的主題?!?p> ——“原來這么美妙的樂曲還有這么動人的故事?!敝x爾蓋驚嘆著。
——“我告訴過你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支曲子,一行文字往往都蘊藏著深刻的含義。就象我們賦予長城了那么多的象征意義一樣?!陡呷魉凡粌H僅是對山水的頌揚,更有對知音的詮釋。人啊,一生何求?有多少文人墨客羨慕俞伯牙,他們踏遍萬水千山,游歷萬國千城,只為能與這樣的一個人相遇!
有位作家寫過這樣一段文字:《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總有一天會從熱鬧中逃亡,與高山流水為伴。走的遠了,也許你會遇到一個人,似樵夫,似隱士,似路人,出現(xiàn)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便讓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但天道容不下這般至善至美,你終究會失去他,同時,也失去了你的大半個生命?!?p> 我說完目光投向窗外西斜的落日。
——“琳娜,你留學時給你的同學演奏過這個曲子吧?”謝爾蓋忽然問道。
謝爾蓋的問題讓我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他那探究的眼神更讓我覺得有些好笑。我同他講知音的難得,可他好像并未完全理解。
這個聰明的謝爾蓋怎么此刻的智商竟然不在線了呢?
我有些失望地笑了一下說:
——“那時,我還不會彈古箏呢!”
謝爾蓋聽了這話,居然表情天真地笑了。
看到他這個樣子,我很無奈地搖了搖頭說:
——“我那時倒是想學鋼琴來著,可沒學會。就學習能力這一點咱倆絕對不會是知音。也難以做到感同身受吧!
最早,我那個設計師,同我商量想在早餐廳里放一架鋼琴。
其實,這個設計也是我喜歡的,可一想到自己彈出的音調,我就立馬泄了氣。
哎,假如我能彈得像安德烈那樣,也還不算糟蹋鋼琴?!?p> ——“安德烈的鋼琴彈得很好吧?”
——“不能說是很好,可比我彈得強多了。”
——“琳娜,你從未想過,你和安德烈之間會有什么誤會嗎?”
——“我以為,我和安德烈之間最大的誤會就是,以為彼此是對的人,可我們真不是?!?p> ——“琳娜,我不知道你們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不過,有時候人們在沖動或情緒影響下做出的決定并非內心真實所想,溝通能夠讓人更加冷靜和理智地面對問題,給彼此一個解釋的機會還是應該的?!?p> ——“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安德烈早就結婚了,我們已經結束了。覆水難收!什么原因重要嗎?你不會認為,我還希望他離婚后再娶我吧?哈哈哈……這可真是對我最大的諷刺?!?p> 我自嘲地笑了,語氣絕決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