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李自成破潼關
回到潼關的孫傳庭竭盡全力收拾殘部,穩(wěn)定軍心。有總兵白廣恩的八千騎兵和高杰的一千騎兵逃回潼關,其余三萬多散兵游勇陸續(xù)逃回。
這種情況,王永川早有預料。他早就在孫傳庭出兵潼關的時候就以孫傳庭的名義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孫世平,孫世寧帶到了漢中,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他則繼續(xù)留在西安了解戰(zhàn)況。護衛(wèi)庭院的親兵看著王永川把人帶走,而沒有阻止,也許孫傳庭走之前也覺得西安或?qū)⒉槐#瑢@些護衛(wèi)有所交代,叫他們見機行事。
孫傳庭意圖利用這僅有的四萬多人馬守潼關,加緊不防。但遠在京城的崇禎又一次展現(xiàn)了他的“聰明之處”,他絲毫不理會戰(zhàn)場之外的其他情況,比如天氣,糧草,士氣等。把戰(zhàn)敗的責任全推倒孫傳庭身上,為此他銷去了孫傳庭三邊總督和兵部尚書的職務,而命他戴罪立功。
崇禎反而擢升白廣恩做援剿總兵官,掛蕩寇將軍印,負責防守潼關事宜,希望他可以和孫傳庭守住陜西。
崇禎讓白廣恩為主、孫傳庭為輔守衛(wèi)潼關的做法的這個做法讓孫傳庭覺得是奇恥大辱。孫傳庭一直以士大夫標榜,一直踐行文貴武賤。現(xiàn)在被一無關騎在頭上,心中難免對崇禎腹誹,但一直以來的儒家教育又告訴他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這讓他很是糾結(jié)。
十月初,李自成率大軍逼近潼關。副總兵高杰原是李自成的部下,因與李自成的老婆邢氏有染,叛逃官軍。高杰深知李自成最痛恨的人中,他絕對會排進前三位。其他武將都可以投降,大不了換個人賣命,但李自成絕對不會接受他高杰。
孫傳庭出征時,為免后患,很多軍官的家眷就安置在潼關,就包括高杰的夫人邢氏。邢氏為人聰穎,高杰很多時候都靠她拿主意。
正當高杰一籌莫展的時候,邢氏說到:“現(xiàn)在李自成逼近潼關,想必老爺正為此事發(fā)愁。李自成挾大軍而來,靠這些殘兵敗將是很難守住的。
自古守關就是守人,現(xiàn)在潼關內(nèi)人心惶惶,很多婦人都在收拾細軟,想必是得到他們男人的消息,這些人不是投降就是逃跑,絕沒有半點拼死抵抗的心思。
潼關是守不住的,西安也是守不住的,現(xiàn)在在這亂世,有兵就有道理,你看孫督師打了敗仗被降職,而白廣恩打了敗仗反而高升?!?p> 邢氏的一番話打動了原本就猶豫不決的高杰,但高杰還有疑問:“那我們?nèi)ツ睦??!?p> 邢氏說道:“陜西,河南是不能呆了,我們?nèi)ド綎|。北上京師,南下江南都很方便,到時視情況而定。”
第二日,李自成大軍來到關下,并沒有進攻,他在等他的火炮運過來。高杰見勢,立馬率他的騎兵沖了出去,開始白廣恩還以為是高杰趁李自成立足未穩(wěn)先沖一陣,結(jié)果高杰的隊伍調(diào)轉(zhuǎn)方向揚長而去。
白廣恩本就是矮子里拔高子,見識,膽略皆是中人之姿,見高杰所部逃跑,立刻亂了陣腳。李自成乃長期在戰(zhàn)場上摸爬滾,見狀,也不等火炮就為,立刻全軍突擊。白廣恩部獨力難支,也隨即敗逃。
孫傳庭想組織剩下不士兵抵抗,奈何官兵的家眷多在潼關,這些官兵根本無心抵抗,戴著自己的家眷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場面混亂之極。這樣一來,李自成大軍迅速跟進,一舉占領潼關。
孫傳庭本意戰(zhàn)死以報君王,但身邊親衛(wèi)乃是陜西人,家眷皆在潼關,為求活命,只得俘獲孫傳庭獻給了李自成,李自成見活捉了孫傳庭,開心之極,當夜和他在福王府搶來的幾個小妾大被同眠,梅開數(shù)度。
孫傳庭本是有傲氣的人,本想一死了之,但天不遂人愿。自從被俘后就一句話都沒說。
李自成對于孫傳庭也很糾結(jié),對他是又痛恨又妒忌。自李自成起兵以來,遭到的最大的挫折就是洪承疇和孫傳庭造成的,最少的時候身邊只有十八騎??梢哉f這些人對他是恨之入骨。李自成很想把他除之而后快,跟隨他的劉宗敏、袁宗第、郝?lián)u旗等老兄弟早就就磨刀霍霍。
另一方面,李自成也特別欣賞孫傳庭的才能,孫傳庭的軍師才能沒有誰比他李自成更清楚,要不是有一個扯后腿的崇禎,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而此時,皇太極禮賢下士,不惜使用美人計招降洪承疇的消息已經(jīng)傳回了關內(nèi),頓時轟動了天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看到了背叛,有的人看到禮賢下士。有的人看的了美人計。
李自成認為,既然皇太極都能收服洪承疇,那自己也能收服和洪承疇齊名的孫傳庭,但孫傳庭一直沉默不語,一時間李自成也猶豫不決。但現(xiàn)在潼關已盡在手中,在通向西安城的路上已是一馬平川,且李自成很早之前就想西安城中派遣了無數(shù)細作,潼關的混亂局面也離不開這些細作的身影。西安城像脫光了衣服的少女在向他招手,他決定先把孫傳庭在營中看管起來,等拿下西安再說。
王永川得知孫傳庭被李自成軟禁在營中的消息為之一嘆。對一個自傲的人來說這比殺了他還難受。
明朝連續(xù)幾十年對遼東用兵,已經(jīng)使明朝財政收支捉襟見肘,加之明軍諸將貪昧成風,士卒欠發(fā)糧餉已是家常便飯,即使關寧前線也不例外,這使的官軍普遍戰(zhàn)力低下。士卒拿著腦袋玩命,卻連肚子都吃不飽,積極性戰(zhàn)斗力從何而來。
另一個原因就是并為將有,
大面積欠發(fā)糧餉,嚴重破壞明朝朝廷的威信,使朝廷對明軍控制力大為削弱。加之很多人都看出大明朝氣數(shù)已盡,暗自各打算盤,也就不怎么把崇禎號令當回事兒。這也是明末將驕兵惰不服管制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