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奇幻

駱凡塵你是誰

第三十二章 鵝湖

駱凡塵你是誰 心無風雨 2450 2019-12-14 12:57:38

  鵝湖寺,注定會千古流芳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風景優(yōu)美,更因為這場千古留名的辯論!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SR市鉛山縣鵝湖鎮(zhèn))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由呂祖謙邀集,意圖調和朱熹和陸九淵兩派爭執(zhí)。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它是中國哲學史上一次堪稱典范的學術討論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

  六月的鵝湖寺,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數百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墨客。人們早早來到鵝湖寺,按次序走進大雄寶殿。駱凡塵找了一個比較靠前的蒲團,坐了下來,來得稍晚一些的人,只好退到大殿外面。雖然人數眾多,但是人們秩序井然,畢竟來的大多是讀書人。

  雖然辯論還沒有開始,但是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空氣中彌漫著的緊張和人們急切的期待。

  東萊先生呂祖謙,朝著朱熹拱了拱手。又回頭看了看陸九淵、陸九齡兄弟,頷首致意。畢竟呂祖謙和朱熹是知交多年的好友,和陸九淵有師生之誼。對于朋友自然應該是敬重的,對于學生,作為老師的呂祖謙更是對陸九淵兄弟充滿了無限的希冀。朱熹是繼“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頤、程顥、邵康節(jié)、張載之后,一脈相承的“理學”大師。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不僅名震當時,而且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巨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圣人。

  而陸九淵則是別開天地,另辟蹊徑的“心學始祖”。陸九淵官位不顯,學術上也無師承,但他融合孟子“萬物皆備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觀點,所謂心既是孟子所說的我,認為我生萬物生,我死萬物死。提出“心即理”的哲學命題,形成一個新的學派——“心學”。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實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認為心即理是永恒不變的:“千萬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比送诵模耐死?。往古來今,概莫能外。陸九淵認為治學的方法,主要是“發(fā)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陸九淵與朱熹齊名,但雙方見解多不合。呂祖謙為了調和這兩派的學術矛盾所以才促成了這次“鵝湖之會”。

  呂祖謙環(huán)顧四周,然后朗聲說道:“今日的鵝湖寺,高朋滿座,勝友如云。又有當今兩大學派的泰斗,共處一室,切磋交流,此乃千載難逢的盛會,他日必將千古流芳。下面,有請晦翁朱公為我等宣講圣意?!?p>  朱熹朝呂祖謙施了一禮,又向四周拱了拱手,說道:“承蒙東萊先生抬愛,老朽不才,今日得與諸公同學,共習圣人言教,實乃三生有幸。圣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崩闲嗖攀鑼W淺,認為明德乃時間真理,不明明德,則虛度光陰,枉生人世。但是“親民”二字則值得商榷。老夫認為,必是后生謬傳圣人言教,“親民”應為“新民”。做人應每時進取,日知其所亡,不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大學》后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新民”皆此意也!《易經》“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亦是此旨。君子自新,必苦讀,勤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之。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主要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致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物理既明,學人欲常包明靈之心性,需存天理、滅人欲。一日三餐,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綱常,天理也。姬妾成群,人欲也!如人能“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則道業(yè)可成,圣心不滅也!成圣成賢之法要皆在此也!”眾人聽聞之后,茅塞頓開。皆交口稱是,贊嘆不已!

  朱夫子言罷,轉身回到自己的座位,平心靜氣,閉目養(yǎng)神。眾人把目光都聚集在陸氏兄弟身上。只見陸九淵,目光炯炯、氣定神閑。等朱熹坐好后。陸九淵緩緩地站了起來,走到大殿中央,朝著呂祖謙和朱熹深施一禮,慢慢說到:“朱夫子所言極是,晚生佩服。”聽了陸九淵這話,不僅駱凡塵,就是在座的其他人等也都是覺得泄勁得很。久聞陸九淵學識淵博、才智過人,沒想到竟被朱熹幾句話,弄得服服帖帖,看這樣子,真是大煞風景啊!

  陸九淵也感覺到現場氣氛中的那份騷動。他回視眾人,朗聲說道:“朱夫子,所言極是,但是陸某不敢茍同?!贝搜砸怀觯蟮顑阮D時掌聲如雷。雖然還不清楚陸九淵要說什么,但是大家頓覺不虛此行,就連那閉目養(yǎng)神的朱熹也瞪大了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陸九淵。

  陸九淵接著說到:“晦翁所言皆是成圣成賢的高論,但是世間萬物何止億數?若要一一格致,億萬年而不能,所以晦翁言論過于支離破碎。“心”主管天下萬事萬物,萬事萬物。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內事是己分內事,己分內事是宇宙內事。人們的心和理都是天賦的,永恒不變的,仁義禮智信等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鑠的。學的目的就在于窮此理,盡此心。人難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靈,理就不明,必須通過師友講學,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復心的本然。修養(yǎng)功夫在于求諸內,存心養(yǎng)心。具體方法是切己體察﹐求其放心﹐明義利之辨。這種方法為“簡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于讀書﹐則最重視《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要聯系日用事物諷詠自得﹐不能習注疏章句之學﹐場屋之文﹐以謀求利祿。如能發(fā)明本心,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陸九淵侃侃而談,眾人無不服膺。

  此次“鵝湖之會”,各執(zhí)已見,互不相讓,雙方爭議了三天,陸氏兄弟略占上風,但最終結果卻是不歡而散。如今,這座古寺也許是因為有這么一次重要會議,也許是因為朱熹住過,將其作為“書房”,作為教書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鵝湖書院”。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