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電腦手機,沒有電,只有一堆篝火作為照明的孤島上是沒有熬夜一說的,自然是日落而息。早睡自然就早起,清晨天色只是蒙蒙亮,朝陽還未升起時張揚就醒了,簡單的清洗了一番,就到海邊。
每天的退潮會有兩次,相差12個小時左右,這點張揚是知道的。但每天落潮規(guī)律他就不是太清楚了,不過昨天傍晚退潮時間大概7點左右,比前一天遲了快一個小時,所以今天早上他準備在海邊看著,以計算規(guī)律。
海潮是慢慢下落的,他到海邊時已經(jīng)可以趕海。無人的島嶼的海生物很豐富,沒多久就有了收獲。張揚一邊在退下潮水的海岸尋找著收獲,一邊關(guān)注潮水的漲落。最終的收獲很不錯,一匝長的海蝦撿到兩只,大小不一的螃蟹數(shù)只,兩條巴掌長的魚,以及一條有2斤重的大魚。
不僅收獲豐富,同樣他也確定了最低潮的時間。大約在7點半時是潮水最低時,對應(yīng)12個小時后也就是19:30左右。如果這個規(guī)律是正確的話,每天低潮時間順勢延遲近一個小時左右。
醒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3個多小時,腸胃已經(jīng)開始造反,張揚匆忙的把粥熬上,然后將魚給清理干凈。最大的海魚好像是鯛魚類的,據(jù)說可以生食,不過他一向沒有這種習慣,所以穿上樹枝放到篝火旁烤制。
米粥煮好后張揚首先倒一半出來,至于容器則是昨天撿到的一個比較完好的塑料小桶,這些是放著中午吃的。
剩下一半的粥則在里面加入的三條小魚與海蝦,熬煮海鮮粥,而螃蟹放在桶里是可以暫時養(yǎng)上一段時間,所以可以放到中午再食用。
吃過早飯,張揚開始安排今的工作。生存的初期事情很多,最為重要的食物與水以及庇護所的事情解決,下面該考慮的就是生活舒適度了。所以今天安排了兩件事,做床與開新的道路。
制作睡覺的床這就不用說了,總睡地上他很不習慣。而新的道路則是在洞穴前平地邊緣與海灘相接的坡上開一條小道,以后到海邊就不用從樹林繞路。
第一件事是做床,這也簡單,首先挑選4個帶樹叉的木棍做為床的四個支撐,島上就是樹多,這個好找。然后4根直木棍固定一個長2米寬一米的長方形邊框,中間用樹皮繞成軟床的形式,各個部位用繩子固定。
繩子張揚有,昨天箱子上的那根繩子可是4股繞著一根的尼龍繩,將那根繩子拆成四股,再加上這兩天在海岸邊撿的幾根繩子,足夠使用。
四根帶叉的木棍和床面的直木桿很快就找到,再削去表皮清理干凈。樹皮則在空地上砍了些灌木剝皮,不多時也采集了一大把。
接下來的操作細節(jié)就不再表述,花了幾個小時終于做好一張床,擺到洞穴內(nèi)躺上試了試,很結(jié)實但又帶了些彈性。接著張揚又砍了幾張棕櫚葉墊在床上,再鋪上干草,這樣又柔軟又保暖。雖然處于熱帶,但是海島上早晚溫差比較大,防止受涼,保暖也很重要。
上面是修路,首先他把平地上的所有多余樹木與灌木都砍倒,在中心處清出一條道路。再從平地邊緣挑了處海岸最近的位置,開始在陡坡清理出一條小路。
也就是將規(guī)劃的小路上的樹木齊根砍斷,然后再挖掘成階梯,最后用木頭鋪在階梯上就算可以了。不過理論往往比實際要簡單,實際操作花了不短的時間才在陡坡上清理出一條寬一米的空曠帶。
接著是用刀挖出一個個臺階,鋪上剖成兩半的木條,一條階梯就出現(xiàn)。
原來從樹林間繞道需要7-10分鐘才能出來,現(xiàn)在從海灘到達巖洞里也只需要2分鐘不到就行。
累了大半天的張揚躺在新床上一時間都不要動了,休息了一陣才艱難的爬起來,準備再到海岸逛上一圈找找有用的物資。
不過在出去前先要把裝備加工下,也就是把長褲改成短褲。島上白天的氣溫很高,穿著長褲又閑又累贅,偶爾需要下水還不容易干。
不過自己身上這條褲子他是不舍得直接剪的,而是將從船員尸體上扒下的褲子給截成了5分褲。本身他們的工作服面料就比較薄且透氣,再改成5分褲穿上后馬上就體驗了清爽的感覺。
準備好后,張揚從巖洞內(nèi)取出一個藤筐背在了身上,然后帶著刀與一瓶清水走出了巖洞。這個藤筐是他昨晚就著篝火編出來的,取材于樹林內(nèi)的藤條,還用在沙灘上撿的布條做了兩個背帶。
對于張揚來說編這個的難度幾乎沒有,從小他就會用竹子制作各種器具,而換成藤條反而更簡單,就是美觀上不如竹篾編的,可惜目前還沒在島上發(fā)現(xiàn)竹子。
“有空的時候該編兩頂草帽,這島上太陽太大了?!背隽硕囱ǜ惺艿綇娏业年柟?,張揚感嘆道。
到了海邊,張揚順時針開始繞著島嶼海岸開始搜索有用的物資。普通的塑料類的垃圾他也就不再撿了,而是挑破皮、繩子與鐵質(zhì)品。
島上最多的就是塑料制品,其它種類的垃圾并不多,所以走了有半個島嶼也沒收集到多少物資。
后面他著重探索水邊,以期撿到游輪上的物資。不過并沒有碰到,倒是先找到了其它有用的事物。這是一小截漁船碎片,像是周邊土著的小漁船,木質(zhì)船上的一小截船體,上面還固定著幾塊鐵板。用石頭將鐵質(zhì)部份砸下來,掂了掂感覺份量挺重,于是被張揚收起,以后可以打造需要的鐵器。
簡陋的環(huán)境融鐵很難,但將鐵燒紅煅打成鐵器則并沒多大難道,有木碳就能做到。
之后在島嶼南端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卡在礁石上干癟橡皮伐,看外觀應(yīng)該是這次海難中的物品。張揚把其拖到岸上圈起準備扛走,但是帶著水重量驚人,扛是扛不動的,他只能砍了些木棍做了個簡單的拉車。
路過海鳥棲息樹林,他又想起島蛋的美味,又拐去偷了十幾個鳥蛋。目前沒有工具,要不然海鳥他也準備弄上兩只嘗嘗。
到了西面的沙灘,在沙子上拖動木撬流暢省力,行進速度快了不少。走到沙灘中段時張揚在沙灘上又發(fā)現(xiàn)了一串動物腳印,之前他在南面的海灘上看到疑似山羊或鹿類的腳印。而現(xiàn)在這個腳印則很像豬類的蹄印,大大小小的蹄印比山羊的足跡多太多了。
這一發(fā)現(xiàn)讓張揚很驚喜,島上居然有野豬,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被人帶上島的。野豬代表著肉食和養(yǎng)殖,動物都有固定習性,只要了解了,設(shè)置相應(yīng)陷進是很好抓捕到的。
不過野豬不急著抓,但是營地卻要快點回去了??戳丝矗呀?jīng)下午4點多了。他還需要在回去的路上搜尋一些食物。
在礁石帶連續(xù)排空三個水洼,運氣不錯抓到了三條海鰻,最粗的一條身體有兩指半寬,還有一些小魚。
食物有了,接下來需要盡快趕回營地。后面需要穿過全島最難走的海岸,島嶼北面的礁石帶。
又到了橫擋住路的這塊大礁石,上次這從邊上涉水繞過去的,這次他準備爬上去看看。費了老大勁背著藤筐爬上了礁石止,張揚坐在在礁石上休息兩分鐘,準備爬起來翻下石頭,卻在石縫中看到一些白色的物質(zhì)。
張揚一愣,仔細看去,然后用手捻出一點看了看,很像鹽,他用舌頭舔了舔果然是鹽。又將周圍石縫與凹槽都檢查一遍,發(fā)現(xiàn)有不少石縫凹陷的地方都有些白色結(jié)晶。這是自然形成的鹽,他忙用塑料罐將這些結(jié)晶鹽都收集起來,最后一看,居然收集有二三兩的粗鹽。
張揚站起身打量著這個礁石,發(fā)現(xiàn)這個礁石頂部比較平,四周有一圈突出的礁石,整體像個凹下去的平底鍋。這塊礁石很大,漲潮后水也淹不到,但是海浪大時能濺上海水,估計就是日復一日濺起的海水被蒸發(fā)留下的鹽。
“如果用泥或什么將周圍突出的礁石圈缺口補上,再把石縫抹平是不是可以注上海水曬鹽呢?“
看著這塊礁石張揚想到。
雖然海水直接凝結(jié)的鹽雜質(zhì)太多,但是他可以把粗鹽帶回營地用淡水重新化開再曬晾凝結(jié)。張揚曾在書上看到過,食鹽的主要成份在海水中會優(yōu)先結(jié)晶,只要把鹵水暴曬蒸發(fā)后就會先將鹽結(jié)晶出來,再把上層的鹵水倒掉再化開重復一遍得到的就是比較純凈的食鹽。
這種方式除了麻煩且慢一點外倒是很適合張揚,反正只是一個人使用并不需要太多,而且也還有其它曬鹽的方法。島上有一塊是灘涂地,那里都是於泥,可以在岸邊砌塊隔水的鹽田,將海入倒入鹽田中蒸發(fā),多次蒸發(fā)后把底下的海泥取出壓榨,出來的就是鹽鹵了。
“明天如果有空,再來研究用什么將缺口堵上來曬鹽?!睆垞P想道。
把收集的鹽放好,張揚爬下了礁石繼續(xù)向著營地而去。到達了營地將東西放下,開始準備晚飯。
有了鹽,可以把去了內(nèi)臟的小魚腌制做成小魚干,腌制一晚明天就可以進行曬干。而三條海鰻則清理后直接下鍋煮魚湯,晚上就魚湯就面包就好了。
鰻魚湯很是鮮美,沒有尋常的魚腥味,有股清甜味,更何況加了鹽,這頓晚餐讓張揚非常滿意。飯后他到海邊游了幾個來回,清洗了下身體,回到營地再用淡水重新沖后把衣物洗了一遍掛在洞口晾干。
忙完鎖事太陽已經(jīng)落入海平面,但是還有余暉讓大地并沒有完全黑下。張揚坐在洞口看著傍晚的海,右手習慣性撥弄著胸前的平安符,眼睛看著洞邊稍稍有點變綠的土豆,心里思量著土豆紅薯種植的事。
他現(xiàn)在要做好兩種準備,一是同步需要靠個小船,嘗試著看看能否離島。如果看到魔鬼叢林的石柱確認自己是在其內(nèi)的就馬上返回,如果不是那就最好了。
不管是否需要長留島上,但準備工作還是要做好,能供自己長期生存的作物主糧需要準備著,不過遺憾著是目前只有這兩種主糧作物。作為華夏人,喜歡的主食還是面食或大米,如果能有麥種或稻種就好了。
想到這里張揚手上突然一頓,隨即低頭瞄向胸口的平安符。
”我真是太傻了,我怎么把這個忘了?!?p> 摘下這個奶奶以前強制自己戴的平安符,他仔細端詳了遍,然后用手捏了捏里面確實有不平整的硬物。
他居然忘了這東西,張揚懊悔的拍了拍腦袋。小時候的張揚因為家庭原因一直很懂事,但內(nèi)心還是有一點點小叛逆的,但生活不允許則表達在其他方面。
例如信仰方面,張揚老家所在的地區(qū)都是信仰佛教的,不過叛逆的內(nèi)心就是不相信。而主要表面在奶奶讓他去寺廟或喝符水戴護身符上的拒絕,但這個護身符是他奶奶在逝世前兩年感覺身體不行后特意求來的,就為了自己不在后張揚也能平平安安,他不戴也得戴。
張揚父親早亡,母親離家出走,從小就和奶奶相依為命,哪怕內(nèi)心再抗拒也只能戴上。而這個護身符如果真是按照傳統(tǒng)制作的,那里面的填充物就肯定是香灰與五谷。
這是的五谷不是傳統(tǒng)的五谷,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五種糧食,為水稻、小麥、高粱、玉米、黃豆,至于符里包的是哪種則不清楚,需要拆開看。
張揚小心的把平安符拆開,用保鮮膜包著的種子取了出來,發(fā)現(xiàn)是最為常見的水稻。符里的種子是絕對不能發(fā)霉腐壞的,以前是護身符不能進水,出汗不能戴,到了現(xiàn)代有保鮮膜就都無所謂。
張揚將保鮮膜拆開抖掉香灰,數(shù)了數(shù)居然有20多粒,沒有進水的跡象,不過顏色暗淡。算了算到現(xiàn)在有近4年的時間,再新鮮的糧食也要變成陳糧,不過陣糧也可以種植啊,只是發(fā)芽率與植株健壯度的問題罷了。
這些種子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發(fā)芽,經(jīng)過他精心的培育兩三代也能恢復,就算產(chǎn)量低于雜交稻,那也無所謂,島上就是地多了。
這座島嶼離關(guān)島不遠,關(guān)島全年最低氣溫也有20度以上,這里應(yīng)該也差不多。那一樣可以種植三季,最多一年以后他就可以吃上大米飯了。
找了個水瓶切成兩半,在底部扎上小孔,再把下午剪掉的褲子切出一塊布墊在底部。張揚將這些稻谷放心其中,用淡水泡了一會取出將布包裹好放到洞里。稻種不能長久泡在水里,容易腐敗,泡發(fā)后時不時撒上一些水,過上幾天就能發(fā)芽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