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初看著眼前的手搖式繅絲車皺眉,這個繅絲車真的太落后了!
一個六杠繅絲架放在一個木架上,接上蠶絲后,手柄扣上輪軸轉(zhuǎn)動,蠶絲隨著輪軸的轉(zhuǎn)動纏繞上繅絲架。
手動繅絲車需要兩個作業(yè)人員,一個在前面煮繭抽絲,另外一個在后面搖車。兩個人,一天只能繅絲十捆左右,產(chǎn)能非常的低。
產(chǎn)能低還不是其中一個缺點,繅出來的蠶絲還粗細不一不光滑,質(zhì)量非常一般。
宋之初就想這繅絲車能不能做成水動力,只要有水就可以日夜繅絲?實在不行,她也要提高產(chǎn)能才行,太浪費人力了。
有了具體思路,宋之初就開始畫圖。
首先手搖繅絲車只有一個輪軸,每次只能繅一捆蠶絲。這樣太浪費人力了,所以這點必須要改善,于是宋之初把繅絲的輪軸改成了兩個。
兩個繅絲輪大小要一致,并排或者一個高一個低隔開。輪軸也得做的長一些,這樣每個輪軸就可以一次繅兩捆或者多捆蠶絲。
再來就是人力問題,手搖太慢了,非常的耗時耗力。那就要換成更加省力的方式,宋之初給手搖手柄加入一根橫杠和一根斜杠,再配上腳踏,做成腳踏式的。
當(dāng)天晚上宋之初就做出了第一個成品,她使人漏夜給她買了十斤蠶繭回來。
蠶繭是要煮的,絲膠在水煮的過程變得膨潤和溶解,這樣有利于把絲抽出。
伽馬車后煮繭,抽出絲頭繞上繅絲架,宋之初就坐在了改良的腳踏繅絲車前繅絲,只踩了兩腳,宋之初就停下來了。
不對,這樣一來繅絲就要還是兩個人一起做,這樣違背解放人力的初衷。
“伽馬,拿個小爐子來,把鍋架到繅絲車前頭來。”宋之初拿工具卸下了橫杠和斜杠,改成了前置。
宋之初一手抽出纏上繅絲架,然后就開始踏車,繅了小半捆,宋之初又停下了。
不行,產(chǎn)能還是低,而且絲線的粗細不一的問題沒有改善。
要怎樣做才能大小均勻一些呢?
宋之初坐在繅絲車前,陷入了沉思。腦內(nèi)閃過垂直紡錘,但是瞬間就否決了。紡錘加到繅絲車上弄不好蠶絲會打結(jié),要怎樣做才好呢。
還是不糾結(jié)了,宋之初站了起來,回了房,按次和特定的規(guī)律拉開抽屜,書桌的旁邊的暗格就會彈出來,里面是她們的手機。
宋之初的手機繩是一個叮當(dāng)貓,按一下鼻子,手機可讀的u盤就會彈出來。
按下手機開機鍵,熟悉的綠色機器小人躍然在屏幕上。他看了下電量,還剩下70%的電。
插上U盤,宋之初熟練地打開其中一個文件夾,里面是大大小小的設(shè)計稿和文件。
宋之初相信溫故而知新,一定能書本和前人的智慧里得到答案的。直到70%的電變成了50%,宋之初才關(guān)機把手機鎖了回去。
第二天一早,宋之初就拿著設(shè)計稿去找工匠,她要特制一個捻針,有了這個捻針就可以大大的改善蠶絲粗細不一的問題了。
這個捻針其實是個鉤子,蠶絲穿過捻針上到理絲輪,蠶絲從理絲輪穿出,纏繞上繅絲架。
宋之初在繅絲車前面上做了一共工字杠,捻針就裝在下橫杠上,理線輪裝在上橫杠上。腳踏橫杠加一個圓形輪盤,用皮帶把兩個部件相連在一起。
版次二的繅絲車上線,可是宋之初才踩了沒幾下,線就亂了,只好再次停下。
宋之初把工字架改成一個凹字架,理線輪也變成了兩條桿。加大線的活動面積。原本固定這捻針的工字桿的下橫桿,被改成了活動的,同要是靠皮帶和腳踏部件鏈接在一起。
在原有的支撐架上加上一個斜T字杠架,增加支撐力。T字杠的橫杠上嵌了六個鐵質(zhì)的捻針,高度比煮絲鍋高一些。
按照設(shè)計思路,繅絲車經(jīng)過宋之初不斷地試調(diào),腳踏式的繅絲車成功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伽馬非常的開心,立馬去通知了趙子衿來看。
趙子衿笑著跟伽馬走去宋之初的實驗車間,一路上伽馬非常的激動地告訴趙子衿,宋之初怎樣的厲害,一副迷妹的樣子。
先前靈秀山莊收養(yǎng)了不少孤兒,這些孩子都被送到了各地產(chǎn)業(yè)做工去,只有少數(shù)人被留了下來。
伽馬是為數(shù)不多被宋之初留在身邊做科研人員的孩子,除開伽馬以外,還有貝塔,杰塔。
知道宋之初給幾個孩子取了數(shù)學(xué)符號的名字的時候,趙子衿的嘴角是抽抽的。
物理大佬的喜好果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