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作者是不想寫這篇作品相關的,但是有的人翻著翻著就翻到了這本《帝國-風雨欲來》所以我覺得還是把作品相關給加上去的好一點。畢竟也是一件稍微無奈的事情,總不能把那些學子們給教壞吧,這樣的話某人似乎會非常非常生氣,但是作者本人又不想讓某人生氣,所以我也是很木有辦法。
那我們就開始寫一寫前言或者說是一篇正兒八經的作品相關。好吧,既然說了要是不寫就顯得有些不太好,那就開始吧!
前言關于《帝國?風雨欲來》
關于前言這一點其實我想說一些比較有用的東西。第一一個國家的成立與消失是有著千萬種變化的,然而我覺得這千萬種變化到最后可能都歸結與這三種東西“政治”“軍事”“經濟”。
而這種令國家消失的東西可能是來自于外部的侵略,也可能是來自于內部的政治或者是經濟。所以我們考慮一個國家成立或者消失的重要因素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戰(zhàn)爭問題,第二個方面則是來自于經濟政治問題,第三個方面則來自于經濟問題。
戰(zhàn)爭的問題,主要是來自于外部的侵略,當然也有可能是來自于內部的叛亂,或者說是篡權之類的。
而經濟和政治這個方面上的問題呢,則來自于很多政策經濟走向。這些問題呢,可能包含與地方問題和中央政府問題以及政府政策問題以及政府經濟問題。所以需要有一個國家來當做一個例子,所以我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讀者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一個國家的成立和滅亡的全部因素。以此來提高讀者的歷史理解能力。這樣,讀者在學習歷史文學之中或許會有更多的見解。
當然我們這本書也有編輯不足的地方。諸多影視作品以及文史類書籍中都提到了一種關于王朝滅絕的理論,那就是氣數(shù)。但實際上我們對于這種氣數(shù)有著更深刻的體會和理解。
用當年明月的話來講,氣數(shù)這個東西就是一個保質期的問題,一個王朝能存在多少年關于他的氣數(shù)的多少,而一個氣數(shù)即看不見,又不可能摸到。氣數(shù)決定了這個王朝存在的時間。
那么什么是氣數(shù)呢?
所以我在上文提到的三個要素國家政權、經濟、戰(zhàn)爭這三個方面,實際上無論是哪一個要素都會有一個牽其一則動其二的力量,這既是政治也是經濟也是戰(zhàn)爭。
比如我現(xiàn)在來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國家對外進行擴張,或者是受到別的國家的擴張的話,這個國家肯定是需要召集軍隊來進行攻擊或者說是防守的,而在這個條件之下,它的國內政策和國內經濟就一定會偏向于戰(zhàn)爭這一方面,一旦偏向于戰(zhàn)爭的話,他的經濟也就會被嚴重的拉開差距,就比如先秦的戰(zhàn)國七雄一樣,各個互相牽制卻又無可奈何。直到合縱與反合縱這才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結盟。
并不是各國不想從戰(zhàn)爭方面攻打其他的國家來拖垮其他的國家。而是因為各國的基本國力,在整個華夏都屬于一個強國的行列,他如果一旦和各國發(fā)生戰(zhàn)爭的話,它的國內經濟,國內經濟以及國內的另外的各種開銷將會被各國拖垮。而一旦被各國拖垮的話,將會涉及到一些利益方面的問題。
所以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的話,國家這么一個政權都是龐大的我們來看明朝的黨爭,崇禎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勤政節(jié)儉的帝王,而崇禎努力了十七年換來的卻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宣布明朝滅亡的消息,而他本人也從皇帝的位置上,一步步走上了煤山,掛上白綾上吊而死。
在我們中國一直推行的都是中央集權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之后,中央集權制度基本上就沒有斷過,縱使后來有很多的王朝都采用了分封制。但是相比而看,分封制的弊端要大于中央集權制度。這點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子漢朝,東漢末年如果不是分封制盛行,怎么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三國群英,三國演義呢!
以此之外我們可以還可以借鑒唐朝。來看一下中央集權制度與分封制的優(yōu)劣,唐朝末年藩鎮(zhèn)的實力逐漸雄厚起來,甚至比盛唐時期的“安史之亂”更加兇猛,而每一個藩鎮(zhèn)都不把唐王朝放在眼中的時候,就是唐王朝滅亡的那一刻。當過多的政治權力和軍事權力掌控在一個人手上的時候,他最終所能想到的只有一個詞“造反!”
唐朝最終滅亡的時候是這樣的: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入宮盡誅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溫發(fā)兵攻陷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后將唐昭宗殺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大肆貶逐朝官,并將三十余位朝臣殺死于白馬驛,投尸于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朱溫本想等統(tǒng)一后再奪取帝位,但因征討淮河以南地區(qū)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梁,史稱后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開封。藩鎮(zhèn)的實力讓唐王朝走向了滅亡。
但是造反也是需要技術的,比如割讓幽云十六州的那位石敬瑭先生,又是為了稱帝而請求契丹派兵援助,這也直接導致了宋朝初期收不回幽云十六州,此后的中原數(shù)個朝代都沒有完全將其收復。北宋所受的威脅長達數(shù)百年之久。
所以幽云十六州的割讓它影響的不僅僅是下一個朝代,而是此后的幾百年。
縱觀每個朝代的歷史,我們實際上都是可以發(fā)現(xiàn)的。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有那么一段興盛的時期,大漢四百年中又何止一個盛世呢?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大唐也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到了最后一個漢人朝廷明朝也曾經擁有過“永樂之治”和“鄭和下西洋”的輝煌。
但是到了清朝之后,經過了康乾盛世,由于清朝閉關鎖國的政治思想以及他們對外的軍事實力來看的話,其實清廷在當時就已經落后了,然后又到了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英國用鋼鐵之艦打開中國的國門之后,中國才發(fā)現(xiàn)已經在世界上落后的馬腿已經追不上火車了。
這其中無疑就是有著三個要素的參與,第一世戰(zhàn)爭,第二是經濟,第三是政治。因為在這三種力量的參與之下,一個王朝才會有興盛和滅亡大概也就基本是如此了。
所以本書想要構建一個虛擬的朝代來為大家展示一個如何將政治,經濟,戰(zhàn)爭合為一體的一個歷史全過程。本書可能不那么的幽默。或許也沒有那么的有趣。但是呢,堅持讓讀者在看小說的過程中看到歷史身后的故事,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識積累和文化體驗。
2019年10月7日
中國青年作家—寒橋葉落
常落塵
希望你們能夠看得懂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