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純粹瞎編的經(jīng)歷,誤打誤撞居然契合張家的隱秘,難怪沒費什么口舌,就被接納為嫡系子弟,而且老者對張易很親,是當親孫子看待,張易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也當他是親爺爺。
“爺爺,今天宗譜最上面的祖宗過世才上百年,是遷來這里第一代人嗎?”
“第二代才是遷來這里的祖上,第一代人是留地老家的人,他是我們在祖宅的根,震澤張家遷到這里不過百余年,你師傅的長輩可能是第二代人,當時這里互相攻伐,同樣很混亂,未勝要先慮敗,才派他們出去尋找退路,最終家族打贏了,得以獨占馬跡島,現(xiàn)在名列二十八家都是祖上拼來的,以后你跟著我算輩分,是這里的第六代。
對了,你師傅讓你到這里來,是希望你長大后,從這里帶人去開拓他找的海島。你還能記得來時的路嗎?”
“記得,什么時候去,我給你們帶路。那里島嶼很多,有幾個比馬跡島要大很多?!睆堃仔趴诤a的島嶼,只能著落在大船群島上,那個地方在錢江口外的海上,張易讀書時去旅游過,住幾萬人都沒有問題,變換了時空,方位不會變,張易依然能摸得到。
“不急,總要等你長大后再去。你現(xiàn)在的任務是讀書,你跟著師傅苦讀十年,我得考考你學了多少?”老爺子捻著胡須,笑瞇瞇問道。
如果沒有剛才的對話,張易肯定會挑《論語》《孟子》這些書背給他聽,現(xiàn)在嘛,當然是張家祖?zhèn)鞯臅藕谩?p> “主要是《素書》和《六韜》,我都會背?!?p> 《素書》是留侯張良偽托黃石公所傳的奇書,《六韜》是《太公兵法》,也是張良苦讀的兵法,作為歷史系學生,還喜歡研究兵法,張易確實會背這兩本書。
見到老爺子點頭,卻沒說話,張易立刻就背起來:“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shù),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老爺子聽完張易背誦的第一章,才說話:“現(xiàn)在你知道我們張家后代為什么要分散隱居了?”
張易立刻說:“潛居抱道,以待其時?!?p> “孺子可教也,哈哈,獨石吾子后繼有人兮?!?p> 獨石是張錚的字,也就是張易現(xiàn)在名義上的父親,老爺子潛心教導二十年,才把張錚放出去游學,確實是很快展露頭角。
只是他太激進,剛進太學里,就串聯(lián)太學生反對梁冀,隨后就被當成出頭鳥,杖脊而死。
他的死也在世族中引發(fā)強烈反彈,質(zhì)帝趁機利用宦官誘殺了梁冀,不僅沒有人為梁冀報仇,反而互相攀誣,宦官利用他們的矛盾,最終把梁家根基也拔了。
聽老爺子講古,張易才知道,歷史從本初元年出現(xiàn)拐點,梁冀?jīng)]殺死漢質(zhì)帝,隨后就當成傀儡擺著,但是歷史又頑強地拐了回去,梁冀專權,朝廷都是他黨羽,漢質(zhì)帝有心殺賊,卻無人可用,最后是宦官干掉了梁冀,群龍無首之下,宦官開始當政,張錚之死就是這場政變的導火索。
時至今日,漢質(zhì)帝還頑強地活在皇宮中,主要事情是修道打坐,國家大事都托付給宦官,還美其名曰,學文景時期的無為而治。
冥冥之中好像有個大手,在歷史的長弦上撥弄了一下,沒有影響歷史大局,卻讓憑空來的張易有個好出身。
張易所讀的歷史中,沒有這個張錚,結果到了這里,張易卻過繼給他,以后只要出仕,留候后代,張錚之子的身份,絕對比中山靖王之后要實用。
昨晚夜渡過來,一宿沒睡,白天又鬧哄哄忙著認祖歸宗,張易吃晚飯時,哈欠連天,飯后,老爺子就安排張易就寢,自己去找莊主等人聊天。
“絕對不會錯,他說從小啟蒙后,進學的是《素書》和《六韜》,還給我背了《素書》第一篇,一個字都沒有錯,這可是張氏的傳家經(jīng)文,外人很難見到,而且這孩子對世道了解很少,連現(xiàn)在皇帝是誰都不知道,確實像海外歸來的?!?p> 莊主笑著說:“能背誦《素書》,那就真的可以放心了,其實他說師傅是道人,是島上的后代,讓他來這里歸宗,我就大體相信他了,這種秘密只有本家族內(nèi)部人才知曉,連跟我們幾代的莊戶人都不清楚。”
少莊主張云對老爺子說:“我也相信他是化外異人傳授的,三叔,你如果見到他渡湖用的竹筏,就知道他絕不會是周圍勢力送來的臥底,因為整個震澤范圍都沒見過這種竹筏,雙層設計,非常精巧適用,吳郡城北水邊確實有大片竹林,看竹子的新鮮程度,可以確定是這兩天砍伐的,和他說的完全吻合?!?p> “竹筏?哦,這么好,那我真要長長見識了。”
竹筏已經(jīng)被抬回來,見到的人都被精巧的竹筏震撼,尤其是交叉雙槳配上竹凳,讓人可以坐在竹筏上慢慢搖,很省力,還不沾水,再深的水面也不影響航行。
“他還會看星辨位,一晚上就從吳郡岸邊渡過來,就是行船的老把式也沒這本事,確實是研究天象的異人才能教出來?!?p> “聽他說,從小不僅學文,還練武,身手應該很好,那個武藝高強的密探,是被他一腳踹到湖里的,就算大意了,這點小孩,也得有這個力氣才行。”
聊天的幾人,七嘴八舌說著張易的優(yōu)點,心里充滿自豪,島上來了這么一位小能人,是全島人的福氣。
老爺子咳嗽一聲,止住他們話題后,才說:“他手里有很多島嶼,最大的海島,比我們這里要大得多,如果按照老規(guī)矩,就要選一批后生跟著他一起學習,一起訓練,然后由他帶著去開拓新?lián)c。
還有條路是讓他用心讀書,去朝廷博一個功名,原本錚兒會有出息的,結果出了意外,他是不是接著錚兒的路闖下去,走這條路,有錚兒打下的基礎,他出仕會順利很多?!?p> 張錚是幫皇帝對抗梁籍才死的,皇帝和宦官都是既得利益者,必須承認這個功勞,主家族可以利用張易去繼承這筆政-治遺產(chǎn)。
分散隱居是避禍,卻不能一直隱居不出,定期還得送些優(yōu)秀后代出仕,讓主家族保持影響力,這才是大家族延續(xù)的底蘊。
莊主點點頭,覺得都有理,然后一錘定音:“這得看他志向才行,反正現(xiàn)在還小,過幾年再決定吧,人手可以先分配給他,就算出仕,身邊也要用人的,讓他自己訓練貼心人吧?!?p> 張易昨天確實累壞了,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中午,起床后發(fā)現(xiàn)外面聚著四十幾個半大小子,一聲不吭排坐在院墻外。
見到張易出門,這些半大孩子主動上前來自報姓名,里面除了幾個是張氏庶出的子弟外,其他都是莊戶家的孩子,有的連姓氏都沒有。
沒有人事先對張易說過,不過聽完介紹后,張易知道他們以后就是自己的人。
張易接手這些人后,就自成一支,長大后,要帶這些人,離開這里去海島發(fā)展家族。
這就是分家避禍,只要不犯誅九族的大罪,分家后的旁支就少受牽連。
和普通家族就近分家不同,張家分家執(zhí)行得更狠,也更徹底,是從小就開始籌備,在成長中學習管理,還有人負責找地方,等成年后直接遷走,還都是去隱秘的地方,幾百年下來,外人很難知道張氏家族有多大。
因為都是遷往南方的隱秘山谷中,活得很滋潤,子弟卻是黑戶口,如果需要出仕,都會去主家族求推薦,弄到留候子孫的身份才行。
江北留地主家祠堂供奉著留候的牌位,那里是張氏家族的根。子弟功成名就后,獲得影響的是留地主家族,當然,做官倒霉時,替他扛下來的也是主家族。
譬如張錚游學,起步的地方不是吳郡,而是留地,張錚死后,梁冀就死了,沒有禍害波及到留地,因為張錚死得壯烈,反而讓世家對張氏高看了一等。
也是因為有這種因果,主家族對旁系子弟的考核就很嚴格,如果能出仕,主家該支持會全力支持,該管束也毫不留情,對子弟來說,主家族的安危是高于一切的。
張錚所為,其實是不符合張氏韜光養(yǎng)晦家規(guī)的,只是效果很好,確實幫張氏揚了大名。
這十幾年來,官府對張氏也多有優(yōu)容,只要有合適人才,輕易不會駁回。
這種家規(guī),換一種說法,主家族是顯宗,是對外窗口,隱宗保留家族元氣,一明多暗,同氣連枝,才能保證家族勢力不會被人連根拔起。
旁系家族壯大后,同樣要分拆,始終保持不顯眼的地位,才能不被人忌憚。
這種分拆,事先會把利益交割清楚,避免因為利益,禍起蕭墻。
張易了解內(nèi)情后,不得不嘆服:“留候作為千古名將,果然行事周密,就看這留下的家規(guī),就讓人嘆為觀止?!?p> 昨天摸到這里,今天就成了張氏家族的旁支小家主,以后自己不再是孤家寡人,享受利益的同時,也背負上發(fā)展、維護家族的責任。
四十幾個孩子,最大的十五歲,最小的只有八歲,他們要跟著張易一起學習成長,以后就要輔佐張易,而他們的兄弟和父母依然隸屬于這里,和張易無關。只有等孩子跟著張易發(fā)跡了,才會照顧到他們。
莊里把人交給張易后,除了定下訓練成例后,其他都是張易做主,也就是說,張易掌握著這些孩子的生殺大權,還得養(yǎng)活他們。
“讀書認字的有哪些?不要一個個匯報,向我這樣舉手就行。”莊里有現(xiàn)成的學堂,現(xiàn)在的爺爺就是校長,張易估計他們都經(jīng)歷過啟蒙。
結果,舉手的只有六個,全是張家庶出的孩子,莊戶的孩子沒有一個舉手。
“想讀書認字的舉手?!睆堃子謫枴?p> 見到還是剛才六人舉手,張易只能說:“忘記你們身份,只要心里想讀書認字的,就可以舉手?!?p> 這下子,所有孩子都舉手,那幾個歲數(shù)最大的,把手舉得筆直,恨不得腳都塹起來。
他們當然想讀書,可是讀書從來不是他們敢想的事情。
“一年內(nèi),我會教你們所有人讀書,能不能讀好書,要看你們是不是認真,現(xiàn)在讀過書的六人留下,其他人都去找一塊青磚,然后把兩面磨平。”
六個讀過書的,都是八到十歲的孩子,全都是啟蒙階段,張易拿出爺爺?shù)膯⒚蓵缓笞屗麄兎謩e背誦,然后默寫,結果很不理想,最多的也就認識幾百個字,最少的那個一百字都寫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