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周朝的是武王,而奠定基礎的是文王,這又是一段波瀾壯闊的創(chuàng)業(yè)史,而在此之前,在商代末年,因為我們受《封神榜》小說的影響,對于里面的人物,按照歷史的記載,應該重新來審視一番。
紂王,也就是帝辛,毫無疑問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在他的時代,談文治估計是沒什么市場的,群雄四起,風雨飄搖,但他的武功在有商一代,值得濃墨重彩的書寫。
征東夷,戰(zhàn)有蘇,擴張疆域,帝辛的時代是商領土面積最大的時間段,雖然很多地方的實際管理是方國或諸侯國,也因為不斷的戰(zhàn)爭引起諸侯不滿,導致后來周王反叛,但其一代戰(zhàn)王的形象已樹立起來。
帝辛是否一代暴君呢?這個問題倒應該分開來看,比如比干丞相,確實是他所殺,而炮烙之刑,也有記錄是他發(fā)明的,而且他四方用兵,大概也不把軍隊和奴隸當人看,從這一點上而言是名副其實的。
但他面對另外的重要政敵微子和箕子的時候,卻顯示了仁慈的一面,并沒有殺死他們,導致微子后來與周聯(lián)合,而箕子外逃,姬昌被囚,后來也安全歸去,這些方面又看出他并非一味殘暴嗜殺。至于那些砍人腳骨,剖孕婦肚皮這樣的事情,那多半便是無稽之談了。一位君王,那么大的權力,那么多享樂的項目,還來做這種無聊殘忍的事情,卻不太可信,只是敗者為寇,沒有機會辯白罷了。
帝辛昏庸,前期肯定是不昏庸的,那么復雜的朝局政治斗爭中取得最后的勝利,那么多場戰(zhàn)爭中建立武功,一個昏君如何能夠做到,但后期得到妲己之后,自己也已年過六旬,貪圖享樂已至于荒廢朝政,昏庸亡國的事情就有幾分可信了,這也是人之常情,今天的眾多國家、企業(yè),這樣的例子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
今天給帝辛下個結論,他是一位強勢的,有能力的,英勇善戰(zhàn)的君王,同時又是一位剛愎自用,殘暴的統(tǒng)治者,生于亂世之中,他在職業(yè)生涯的前期建立了強大的王國,而在后期又因昏庸而失國,他算不上完整意義上的暴君,但也絕不是明君圣人,如果一定要給他一個定義的話,亂世之梟雄而已。
第二個人我們來說說妲己,小說之中妲己是一個狠毒的狐貍精,專為擾亂這天下而來,殺蘇侯的女兒冒充進宮,挑唆帝辛干盡傷天害理之事。
而事實上,妲己當然是一個人,狐貍精的說法那還是留在小說之中吧。
妲己是被帝辛搶來的弱女子,是戰(zhàn)爭中犧牲的工具,不過她運氣好,帝辛很寵愛,而且很沉迷。戰(zhàn)敗的兒女是沒有自我的,一般都會成為奴隸,能夠不被虐待就已經是上天賜福了。能夠遇到一個真愛他的男子,這個男子強壯,有權勢,即使比父親還要年長,但在那個時候已經是不可能遇到的幸運了。
妲己將施展出自己全部的魅力以報答這位男子,何況,經過幾十年的征戰(zhàn),這位男子已經老了,疲倦了,妲己的責任,就是讓這位疲倦的君王能過過上一個快樂的晚年。所以他們應該是相互需求的,相互愛的。帝辛為了寵愛,具全國之力博她的歡心,為此卻忽略了國家的動亂和財富,如果要談責任,妲己的責任也就在此,讓帝辛沉迷而變得昏庸,耗盡了帝國的財富而使紛爭四起。
一個小女子,就如何能夠思慮得那么深遠,這是她無法改變的命運而已。
比干、微子和箕子,雖然號稱商末三賢,但從各種歷史資料上來看,以及后世人的分析而言,除了他們?yōu)槿说馁t德之外,其他的甚至可以成為禍國之人。三人本來都有可能成為帝王的機會,但帝王只有一個,政治失意讓他們成為堅定的反對者。
比干因為反對丟掉了性命,卻成就了自己千古丞相的名聲,也給帝辛的殘暴提供了佐證。
而箕子是聰明的,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實力無法與帝辛競爭,所提出的主張也不被采用,于是裝瘋賣傻,最后逃離了商國。雖然后來沒什么政治前途,但好歹留下了性命,過上了安逸的生活。常言道最苦莫若帝王家,能過上平淡的生活,或許正是諸多帝王的理想。
而微子又不同了,很顯然微子是堅定的政治家,斗爭中輸給了帝辛之后,他卻從來沒有死心,得不到的東西,寧愿毀掉也不留給你是微子的座右銘。很顯然微子站在了商國的對立面,站到了周營一側。作為權貴高層,皇叔,他對于商的情形了如指掌,而這些成了周武王戰(zhàn)勝商國的重要條件。對于商而言,微子顯然沒有儒家推崇或者民間傳說的那么偉大,武王戰(zhàn)勝之后,微子脫掉衣服跪著爬到他的面前說,天下終于迎來了英明之主啊,商代的滅亡乃是天意??!由此可見微子的人品,實在有負三賢之名。
政治的投機很快得到了回報,武王將宋地封給了微子,所以微子成為了宋國的始祖,周朝宋國,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
費仲,封神榜中的一個大奸臣,除了盡讒言,就是害忠良,小說演義之中很多人物,如聞仲、黃飛虎等是沒有歷史記載的,但是費仲卻有其人。
費仲被帝辛任命主管農業(yè),據說成績還不錯,但可惜這個人好阿諛,重財利。好阿諛嘛,這個在歷朝歷代都有,在帝辛這樣有主見的強勢君王面前,太有自己的主見,反對派們那都是死路一條,至于還想實現(xiàn)自己的政見什么的,基本上是天方夜譚了。
費仲就用阿諛贏得了帝辛的喜愛,但重財利就是雙刃劍了,費仲收了西岐的賄賂,在帝辛面前為姬昌說好話,將囚禁在朝歌的文王放了回去,導致伐紂無后顧之憂,埋葬了自己和商,也算是周代的恩人了。
飛廉與惡來,這兩人是帝辛最信任的武將,飛廉是惡來的父親,兩人勇猛無敵,飛廉很能跑,而惡來力氣很大。我們知道帝辛自己就是一個勇武過人的人,對待武將自然是比較親近的,何況這父子二人從來心目中只有君王,忠心耿耿,只可惜也是有勇無謀之輩,對待士兵和奴隸,對待對手,只有用殘暴來征服,而不知道收買人心。所以占據遇到困難時,縱然他們死戰(zhàn)到底,馬革裹尸,也還是脫離不了失敗的命運。
惡來先被斬殺,而后飛廉逃到商蓋國,這是一個小國家,此后武王繼續(xù)征伐滅了商蓋國,飛廉被殺,商蓋國人被安排到西邊抵御游牧民族,一代代傳承了下來,等到周國后來分裂,他們又遷回東邊,建立了秦國。所以事情也算是一個輪回,惡來的后人竟然又推翻了周而建立了秦,算是為帝辛報了仇。
膠鬲,很多人初識膠鬲這個名字,是來自于一片中學課文,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其中“有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這句話交代了膠鬲的來歷,他是販賣魚和鹽的小販。魚倒還罷了,鹽在當時卻是國家戰(zhàn)略物資,和鐵處于同等地位??墒悄銊e看這鹽這么重要,小商販當時可是極低的社會地位,只比奴隸好那么一點點而已。
姬昌見到膠鬲,被他的言談所折服,當時還是商臣,所以便把他舉薦給了帝辛,對于這個人帝辛還是比較看重的,一直官封上大夫。不過膠鬲并沒有相應的回報帝辛,相反,他和舉薦者文王姬昌聯(lián)系緊密,和微子共稱商末兩大間諜,他們相互勾結,得到了文王的許諾,將帝辛和商給賣了,是商的罪人。不過后來的歷史,對于周而言,他們都是大功臣,后世所看到的都是正面的形象而已。
最后,我們來說說伯夷和叔齊,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之中保持自己的本色,遠離權力,又不肯拋棄故國,即使最終身死也在所不惜,這兩人才堪稱是有氣節(jié)的清白人物。
伯夷叔齊是親兄弟,伯就是哥哥,叔就是弟弟,分別是老大和老三,他們也算是貴族,國家是商代的孤竹國,父親臨終,想要立叔齊為國君,叔齊認為國家應該立長,就要將位子留給伯夷,伯夷卻不肯接受,竟然逃走了,位子又回到自己身上,叔齊沒辦法,竟然也跟著逃走了,這孤竹國只好立老二為國君。
我們看夏商二代,為了王位爭權奪利的事情屢見不鮮,而他二人竟然為了遠離大位而相繼出逃,也算是一個另類了。當然,如果只是這樣,也只能說是個人選擇問題。
他們隱居在東海,聽說周文王是一位賢明長者,便去找周文王,可是文王已經死去,接待他們的是周武王,彼時武王已經占據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正準備出兵伐紂,武王要他們答應結盟,并給他們許諾很高的俸祿和職位。這二人可是見過世面的人,王都不愿意做了,估計也看不上這些許諾,他們看到武王為了伐紂而不擇手段,陰謀、賄賂、兵燹、殺戮,用這些來樹立威望,從而推翻商的統(tǒng)治,這兩兄弟一想,這武王即使成功,難道不是和以前差不多嘛,苦的依舊是老百姓啊。
他們到武王面前以死相諫,勸說武王以仁德治國,繼承文王的遺志,而不要重蹈商代的覆轍,如此三番,武王煩了就想要殺他們,幸虧姜尚勸說,將二人趕走。
武王果然奪得了天下,他們卻以此為恥辱,終生以商臣自居,隱居在首陽山下。他們拒絕食用粟米,認為是周朝的東西,就采薇度日,據說后來別人說野草也是周朝的野草啊,他們便連野草也不吃了,終于餓死。
孔子說,求仁得仁,死得其所,就是指這二人。
關于商末這段歷史的記載,教材上大多一筆帶過,而后人的了解,大多通過封神榜了解,這其中的戰(zhàn)爭進程倒基本符合金文卜辭的記載,但是其中無數(shù)的神仙法術,那當然是藝術創(chuàng)作,而里面所提到的一些名字,其實人物是真實存在的,這里我們再簡單的認識幾個名字。
南宮適,隨文王武王征戰(zhàn)的著名將領,周朝重臣之一,后來被武王封曾地,稱曾侯,在如今湖北隨州一帶,今天歷史上影響巨大的國寶曾侯乙編鐘,就是出自某一代曾侯的墓中,也就是南宮適的后人。
散宜生,封神榜中稱為散大夫,他的家族很強大,很有實力,最大的功績應該是向費仲行賄,從而救出了被圈禁的文王,被稱為文王四友之一。
太顛、閎(hong)夭,文王四友剩下的兩位,陪伴和保衛(wèi)文王,沒有太多的記載,但能留名至今,實屬不易。
崇侯虎,被商封為崇侯,名虎,也是商末名臣,但是實力較強的諸侯國之一,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西伯勢大的隱患,奏請紂王囚禁了西伯,伐紂時,被武王征伐,打不贏,后來就投降了。
當然還有一些在封神榜中出現(xiàn)過的名字,比如大反派申公豹,雖然當時的記載中并沒有人物記錄,但也很有可能是當時申國的國君,同樣還有鄧公、梅伯等,大概也是莫須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