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西: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
十二月,洪秀全生,于族中排“仁”字輩,名仁坤,乳名火秀。出生日期,一述為十二月初九日,一述為十二月初十日,嘉慶十八年癸西于公歷跨1813、1814兩年,加以置換,則前者為1813年12月31日,后者為1814年1月1日。
甲戌: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
馬禮遜漢譯新約全書出版。
乙亥: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
馮云山生。
己卯: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
洪秀全七歲,入整讀書.
馬禮遜、米憐譯畢舊約全書。
壬午:清道光二年,公元182
洪仁玕生。
中文新約舊約全書出版。
癸未: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
楊秀清、李秀成生
丙戌: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
韋昌輝生。
丁亥: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
洪秀全十五歲,始赴廣州應(yīng)童子試。
辛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
石達(dá)開生。
丙申: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
洪秀全又赴廣州應(yīng)試,于街頭得傳教士派發(fā)之《勸世良言》。
丁酉: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
二至三月,洪秀全廣州赴試再失利,悲憤返鄉(xiāng),成疾,夢游“高天”,己更名“洪秀全
陳玉成生。
戊戌: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
十一月,以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辦海
己亥: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
二月,林則徐諭令洋商呈繳煙土。
四月,虎門銷煙
庚子: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
4月,英議會經(jīng)辯論,決定對華采取軍事行動,
6月,英艦隊抵于中國海面,鴉片戰(zhàn)爭開始。
壬寅: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
七月,《江寧條約》(《南京條約》)簽字。
癸卯: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
洪秀全于蓮花塘設(shè)館,詳讀《勸世良言》,自行洗禮,撤整中孔子木主,收首徒李敬芳。當(dāng)其回抵官祿?,向馮云山及洪仁開傳其教義,二人均信之。
甲辰: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
洪秀全偕馮云山等離鄉(xiāng)出游傳教,直至廣西貴縣賜谷村,居有三月余。八月,因進(jìn)展不利擬還鄉(xiāng),遣馮云山先行。馮行至桂平,臨時決定自往紫荊山布教。十月,洪秀全因故耽擱后動身東回,抵于花縣。
乙已: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
馮云山繼續(xù)在紫荊山活動,信從者頗多。洪秀全在鄉(xiāng)仍以開館授徒為生作《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xùn)》《原道醒世訓(xùn)》《百正歌》等。
丙午: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
馮云山約當(dāng)是年于紫荊山之平在山,創(chuàng)拜上帝會組織。平在山乃燒炭者聚居地,這批人后在大平天國被稱“平在山舊勛”。
丁未: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
二月初,洪秀全偕洪仁開至廣州羅孝全禮拜堂問教。洪仁開旋自離去,洪秀全獨(dú)留數(shù)月,有謀教職之意。不果,走投無路,得人贈錢百文,于六月去廣西尋馮云山。顛沛月余重抵賜谷村,得知三年來馮云山事跡,即由人護(hù)送,赴紫荊山會馮。
戊申: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
馮云山因組織會黨被舉告,捕入桂平縣監(jiān)。三月,洪秀全回廣東奔走營救。四月,楊秀清首以其身托言“天父下凡,代世人贖病。九月,蕭朝貴效之,行“天兄耶穌下凡”之事。
己酉: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
五月,洪秀全和馮云山(后者于去年遣解原籍)自花縣回歸紫荊山。
十月,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生。
庚戌: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
廣西、湖南各處亂熾。
正月,道光皇帝崩,皇大子奕詝即位,以明年為威豐元年。
二月,拜上帝會決定起義,蕭朝貴囑人曰:“太平事是定,但要緊口?!?p> 四月,進(jìn)一步確定宜待清軍為天地會所疲后舉義。
五月,洪秀全遣人往花縣搬家眷赴廣西。
六月至八月,拜上帝會對會眾發(fā)動和實施“團(tuán)營”:“將遣大災(zāi)降世,凡信仰堅定不移者將得救,其不信者將有瘟疫。過了八月之后,有田不能耕,有屋沒人住。”
楊秀清自四月起“發(fā)病”,十月初一日,潯州平南官軍圍洪秀全、馮云山于花洲山人村胡以晃家。是日,楊秀清“忽然復(fù)開金口”,諸病俱消,即與蕭朝貴,韋昌輝等自桂平金田村起兵往援,史稱“金田起義”
辛亥:清成豐元年,太平天國辛開元年,公元1851
二月,太平軍進(jìn)至廣西式宣縣東鄉(xiāng),洪秀全于茲宣布即天王位,號“大平天國”,立幼主,封軍師,后以是日為其“登極節(jié)”。
六月至七月,清軍向榮,烏蘭泰等驅(qū)太平軍回紫荊山區(qū)并圍困。
八月,太平軍自桂平新墟突出。
閏八月初一日,太平軍克水安州,占取首城。
十月二十五日,天王詔令封王,楊秀清東王,蕭朝貴西王,馮云山南王,韋昌輝北王,石達(dá)開翼王。另詔后宮稱娘娘,貴妃稱王娘。
十二月十四日,大平天國頒“天歷”、改正朔,以是日為其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
壬子:清咸豐二年,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公元1852
二月,太平軍自水安城突圍,往襲廣西省城桂林。清軍俘獲洪大泉。
三月,清副都統(tǒng)烏蘭泰因傷歿于陽朔。
四月,大平軍撤圍桂林,轉(zhuǎn)攻全州,擬北上。傳檄全國,發(fā)布《奉天計胡檄》、《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救一切天生天養(yǎng)及中國人民誤幫妖胡者諭》等。江忠源督湘勇敗大平軍于蓑衣渡,馮云山中炮身亡。大平軍棄舟登陸,入湘。自水州趨道州,破之。
七月,太平軍克郴州,得挖煤工千人,立“土營”。蕭朝貴引千人奔表長沙。
八月,蕭朝貴因傷身死,洪、楊聞訊即催全軍移赴長沙。
九月至十月,大平軍久攻長沙不克,遂撤兵西行,擬自益陽至常德,在益陽意外獲舟數(shù)千,臨時改由臨資口順流下,出洞庭、到岳州,以趨湖北。
十一月初三日,太平軍進(jìn)至岳州,發(fā)現(xiàn)是空城。清湖北提督博勒恭武先數(shù)日棄城而逃。城內(nèi)所貯當(dāng)年吳三桂炮械,俱為所得,且再獲船只以千計。
四日后,大平軍兵發(fā)武漢三鎮(zhèn)。十三日,取漢陽,十九日,占漢口,天王、東王駐此。
十二月初四日,武昌城破,清湖北巡撫常大淳等死之。是為太平軍所克首座省城。
清在籍丁憂禮部待郎曾國藩接受幫辦湖南團(tuán)練之命,十二月二十五日自湘鄉(xiāng)赴長沙。
葵丑: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公元1853
正月初二,初三日,大平軍次第出武昌,帆槽如云,順江揚(yáng)帆東下。十一日占九江;十七日,占安慶。沿途官軍與大吏部,望風(fēng)先逃。二十八日夜,先鋒抵于江寧,次日大隊隨至。
二月初十日上午,大平軍以穴地法轟塌儀風(fēng)門城墻,攻入城中,至晚各口皆破,清江寧將軍祥厚界等據(jù)內(nèi)城頑抗,次日被攻破,屠之。十二日,太平軍全城“搜妖”。十三日東王布告,號召市民“歸順”.十四日閉城門,編查戶口,男女分營,各入其館,至十九日畢。二十日,天王自水西門入城,以兩江總督衙門為天王宮,改江寧為天京,正式建都。
二月二十二日,清欽差大臣向榮督軍抵秣陵關(guān),繞至城東沙子崗扎營,不久移至孝陵衛(wèi),是謂“江南大營”。
三月十二日。清欽差大臣琦善于揚(yáng)州城外建“江北大營”。
三月二十三日,英國公使文翰訪問天京,表達(dá)中立態(tài)度,探詢叛軍有無東進(jìn)意圖。韋昌輝、石達(dá)開出面接待。
四月初一日至初八日,太平軍北伐,先后派出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朱錫錕等部二萬五千以往。十二日,胡以晃、賴漢英、曾天養(yǎng)等領(lǐng)戰(zhàn)船千余,溯江西征。
八月初五日,劉麗川小刀會占領(lǐng)上??h城,響應(yīng)太平天國。二十三日,石達(dá)開到安慶,建立政權(quán),屏障天京。
九月,太平北伐軍逼抵天津展開進(jìn)攻。
十一月初六日,法國公使布爾布隆訪問天京。二十四日,天父下凡,杖責(zé)天王。《天朝田畝制度》頒于是月。
十二月十七日拂曉前,胡以晃、曾天養(yǎng)破安徽臨時省治廬州府城,清安徽巡撫江忠源死之。
甲寅:清咸豐四年,太平天國甲寅四年,公元1854
正月,太平北伐軍因與清軍相持久,糧盡、天寒,退卻南還,清軍僧格林沁、勝保等追擊。
二月,大平北伐軍在河北陷入苦戰(zhàn),吉文元陣亡,天京張繼庚內(nèi)應(yīng)圖謀失敗。
三月,天京所派北伐軍救援部隊,于山東、蘇北被清軍阻截?fù)魸ⅰ?p> 五月初一日,美國公使麥蓮訪問天京。
六月初二日,太平西征軍再克武昌。
七月十八日,太平西征軍主將之一曾天養(yǎng)在岳州城陵磯陣亡。
八月二十三日,曾國藩收復(fù)武昌。
十二月末,石達(dá)開、胡以晃、林啟榮、羅大綱等敗曾國藩于九江,曾國藩赴水求死,為所部救起,退避南昌。
乙卯:清域豐五年,太平天國乙榮五年,公元1855
正月,楊秀清下《給配令》,準(zhǔn)男女團(tuán)聚婚配,十三日,上海小刀會首領(lǐng)劉麗川敗逃至虹橋被戮。同日,僧格林沁攻太平北伐軍于連鎮(zhèn),擒其主將林鳳樣。二十九日,李開芳以殘部八百余人自山東唐州突圍,南走茌平馮官屯。
二月十七日,秦日綱、韋志俊、陳玉成等奪回武昌,
四月十六日,僧格林為擒李開芳于馮官屯。至此,太平北伐軍全軍覆沒。
十月初一日,清江南提督和春克復(fù)安徽臨時省治廬州府城。
丙辰:清咸豐六年,太平天國丙辰六年,公元1856
二月,楊秀清調(diào)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援鎮(zhèn)江,十二日夜敗清軍、解圍,二十七日渡江,翌日擊破清江北大營。
三月,楊秀清令石達(dá)開自江西東回會戰(zhàn)。
四月二十九日,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大破清江蘇巡撫吉爾杭阿于鎮(zhèn)江商資,致其陣亡。(一說自殺。)
五月初三日,石達(dá)開部進(jìn)至天京大勝關(guān),與秦日綱東西合力,圍攻向榮大營。十五日總攻開始,至十八日連陷清軍營寨二十余,十九日欽差大臣向榮、總兵張國梁走句容、退至丹陽,江南大營全潰。
七月初九日,清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wù)、湖北提督向榮,憂憤卒于丹陽。
十五日,天父下凡,召天王至東王府,通封東王“萬歲”,天王佯允,約期天歷八月十七日“晉封號。
八月初四日(天歷七月二十七目),“天京之變”。
九月初,石達(dá)開自武昌抵天京,欲調(diào)解危難,為韋昌輝所忌,只身逃出,滿門被殺。
十月末,天王以韋昌輝“勢逼太重”“亂殺文武大小男女”,將其與秦日綱并誅,旋召石達(dá)開回京主政。
十一月二十二日,清軍圍攻武昌,守軍無心戀戰(zhàn),國宗韋志?。f昌輝弟)、洪仁政等洞開各門遇出,武昌再易手。
丁巳:清咸豐七年,太平天國丁巳七年,公元1857
五月,石達(dá)開不堪洪秀全之忌,攜部出走。
閏五月,清提督張國梁克復(fù)句容。
十月上句,參加第二次將片戰(zhàn)爭的英、法遠(yuǎn)征軍在珠江集結(jié)畢。十三日攻廣州,次日城陷,清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
十一月,清欽差大臣和春、提督張國梁攻克鎮(zhèn)江、進(jìn)通江寧,重建江南大營
戊午:清成豐八年,太平天國戊午八年,公元1858
三月初,英,法、美、俄艦二十余艘,云集天津大沽口。
四月,清浙江布政使李續(xù)賓復(fù)九江。
五月,清廷分與四國簽訂《天津條約》。
七月,陳玉成再奪廬州府
八月,陳玉成、李秀成敗清欽差大臣德興阿,破其江北大營。
九月,清提督張國梁復(fù)揚(yáng)州、儀征。滁州、全椒太平軍守將李昭壽降于清欽差大臣勝保。
十月,為爭奪廬州,清天戰(zhàn)于舒城、廬州間之三河鎮(zhèn),陳玉成、李秀成合攻李續(xù)賓,李續(xù)賓戰(zhàn)死。
己未:清咸豐九年,太平天國己未九年,公元1859
二月,陳玉成破廬州,擒前署安徽巡撫李孟群。
三月,陳玉成、李秀成攻浦口。洪仁玕抵天京,“未滿半月,封為軍師,號為干王”,至是恢復(fù)封王之例。洪仁玕呈《資政新篇》于天王。
五月,封陳玉成英王。
九月,天京開天試,洪仁開為正總裁。韋志俊,韋以琳等在池州降清。
十一月,封李秀成忠王。
庚申:清成豐十年,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公元1860
正月,李秀成與洪仁玕議定東取浙杭,以解京圍。
二月,李秀成兵進(jìn)皖南,中旬入浙,十九日攻杭州武林、錢塘諸門。
三月,清軍張玉良自江寧趨杭救援。李秀成經(jīng)皖南回師解京圍。
二月李秀成兵進(jìn)皖南,中旬入浙,十九日攻杭州武林、錢塘諸門,二十七日占杭州。
三月,清軍張玉良自江寧趨杭救援。李秀成經(jīng)皖南回師解京圍。
閏三月,李秀成、陳玉成東西夾擊清江南大營,擊潰清軍,和春、張國梁走鎮(zhèn)江、丹陽。天京圍解,共議進(jìn)取,天王從干王、忠王議,命取蘇常,限一月回奏,東進(jìn)戰(zhàn)略由此定。
二十九日,李秀成督軍攻占丹陽,清江南提督張國梁歿,李秀成為其收尸禮葬。
四月初,太平軍東進(jìn)至常州,清欽差大臣和春死于無錫。初十日,李秀成攻無錫,張玉良敗,退往蘇州。上海吃緊,清江蘇布政使薛煥派員商諸英法領(lǐng)事,請援。英法公使誓保租界,以情勢各自報告本國政府。十三日,蘇州為李秀成所得,清提督張玉良兵潰,江蘇巡撫徐有壬等死之。同日,由清蘇松太道吳煦支持、上海巨商楊坊出資,美冒險家、職業(yè)雇傭軍人華爾招募夷人,組建洋槍隊。自蘇州逃出的清兩江總督何桂清,求見英、法公使,希望正在上海集結(jié)、準(zhǔn)備北上攻打京津的英法聯(lián)軍,掉轉(zhuǎn)槍口去打太平軍。十九日,何桂清革職拿辦以曾國藩署兩江總督。
五月,華爾洋槍隊克復(fù)松江府。
六月十六日、二十三日,李秀成兩敗洋槍隊于青浦。二十四日,實授曾國藩兩江總督,并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wù)、水陸各軍均歸節(jié)制,
二十七日,李秀成發(fā)表《給上海百姓諄諭》,宣布即將進(jìn)攻上海,三十日,英國公使卜魯士致書李秀成,勸勿攻滬。
七月初二日,李秀成軍開赴徐家匯,至初五日,三攻不下,退徐家匯,復(fù)經(jīng)松江、青浦轉(zhuǎn)往浙江。
八月,美國教士羅孝全至天京,受天王禮遇。
十二月杪,英國水師提督何伯率艦自滬西上,探偵太平天國意向。
辛西:清成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辛西十一年,公元1861
二月,天王詔旨:“爺降一夢,啟示朕妻,命朕自后不應(yīng)再理庶政,”幼天王乃干本月開始批答本章。
六月,華爾整頓洋槍隊,改募華人為兵,由洋人訓(xùn)練。
七月十七日,清咸豐皇帝崩于熱河。
八月初一日,湘軍攻克安徽省城安慶,
九月,李秀成圍杭州。
十月初九日,清皇太子載淳即位,以明年為同治元年。十八日,清廷命飲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統(tǒng)轄蘇、皖、贛三省并浙江全省軍務(wù),所有四省巡撫提鎮(zhèn)以下各官悉歸節(jié)制。十九日,清廣西提督張玉良戰(zhàn)歿杭州城外。
十一月二十八日,李秀成二克杭州,浙江巡撫王有齡自盡。
十二月初二日,太平天國照會英國方面,拒其不侵及上海吳淞、九江、漢口百里之內(nèi)等四項要求。初八日,李秀成再告上海、松江兵民,即分五路水陸并進(jìn),諭令歸順,并勸洋商各宜自愛、兩不相擾。十三日,清蘇松太道吳煦與英、法領(lǐng)事會商上海防務(wù)。二十一日,太平天國慕王譚
紹光、納王郜永寬等率軍三萬余人進(jìn)攻吳淞,通寶山。二十四日,清廷以左宗棠為浙江巡撫。
壬戌: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公元1862
正月十五日,英國水師提督何伯、法國水師提督卜羅德等商議上海防務(wù),決定英軍守英法美租界,法軍守法租界及上??h城。十七日,譚紹光攻浦東,英法軍及洋槍隊拒之。下旬,英法軍、洋槍隊大敗太平軍于浦東高橋。應(yīng)曾國藩之命,李鴻章募淮勇至安慶,為開赴上海做準(zhǔn)備。
二月十一日,英國外相羅塞爾訓(xùn)令在華英軍力保上海及其他條約商埠,勿令大平軍占領(lǐng),并以軍艦保護(hù)長江英國商船。十四日,華爾再獲酒涇鎮(zhèn)大捷。
十六日,江蘇巡撫薛煥奏,因?qū)耀@戰(zhàn)捷,已將洋槍隊命名“常勝軍”。
三月,李鴻章及其淮軍自安慶乘英輪啟程來滬。
二十七日,清廷命李鴻章署江蘇巡撫。
四月十二日,英法軍助清軍奪回寧波。
十五日,陳玉成棄廬州北走,十七日在壽州為苗沛霖所執(zhí)。
五月,曾國荃逼江寧,扎營于城外四里雨花臺。
八月,華爾領(lǐng)常勝軍攻慈溪,重傷,二十九日卒。
十一月,李鴻章為常勝軍立約十六款,軍的改由江蘇巡撫衡門籌措。
癸亥: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公元1863
二月,英軍現(xiàn)役軍官戈登少校就任常勝軍領(lǐng)隊,
四月初,石達(dá)開部被困于四川大渡河。二十七日,石達(dá)開在洗馬姑投降,旋被害。
同日,曹國荃克江寧城外雨花臺要塞。
五月十五日,曾國荃再克九洑洲要塞。二十三日,李鴻章發(fā)兵三路西進(jìn),攻蘇州、江陰、無錫等。
十月二十四日,蘇州太平軍諸王殺慕王譚紹光降清,江蘇省城收復(fù)。
二十六日,李鴻章悍然殺降,戈登怒斥之,要求其退出蘇州、引咎辭道撫,否則即攻擊鴻章軍、奪回常勝軍所得城鎮(zhèn),交還太平軍。
十一月初一日,上海駐華英軍司令柏朗到昆山晤戈登,商定常勝軍由其節(jié)制,不再受李鴻章調(diào)遭。初五日,曾國荃挖地道轟陷神策門城墻十余丈,旋為太平軍搶堵。初十日,李秀成自丹陽回天京,自太平門入。本月,洪仁玕奉旨出京,“催兵解圍”。
甲子:清同治三年,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公元1864
正月,曾國荃完成合圍,天京遂為孤城,至是“糧道斷絕”,闔城斷糧,天王詔其眾曰:“合城俱食甘露。”二月中句,淮軍驍將程學(xué)啟重傷,尋卒。二十四日,左宗棠部克復(fù)浙江省城杭州。
三月初十日,李鴻章抵常州外,親督攻城。
四月六日,李鴻章部郭松林、劉銘傳、張樹聲、李鶴章及戈登常勝軍,三路進(jìn)攻,奪取常州,擒太平軍護(hù)王陳坤書。十八日天王“起病,二十七日“死畢”。死前,天王曾詔令“大眾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領(lǐng)到天兵,保固天京“。二十六日,常勝軍在昆山解散,留其槍隊三百人納入李恒蒿營、炮隊六百人納入羅榮光營。
五月初三日,洪天貴福即位,仍稱“幼天王?!?p> 六月,曾國荃發(fā)起最后攻勢。十六日,轟毀太平門城垣二十余丈搶入,正午至日夕,各門紛破,完全克復(fù)江寧。翌日曉前,李秀成扶幼主自大平門缺口突出,君臣失散。十九日,李秀成單槍匹馬在方山被獲。二十五日,曾國藩乘船抵江寧,親訊李秀成。二十六日,洪天貴福自安徽廣德入浙江湖州。二十八日,曾國藩發(fā)洪秀全尸,驗明焚之。
七月初,洪天貴福由堵王黃文金等護(hù)送西去。不久,干王洪仁開來會。
八月下句,洪天貴福、洪仁開一行入贛。
九月初九日,干王洪仁開、昭王黃文英等被擒,洪天貴福只身遁。二十五日洪天貴福在石城被獲。
十月初九日,鄂皖大平軍余部七萬人降于僧格林沁,扶王陳得才自殺。
乙丑:清同治四年,太平天國乙好十五年,公元1865
四月二十一日,福建太平軍余部侍王李世賢等,為郭松林?jǐn)∮谡闹荨?p> 七月初三日,太平軍余部在廣東鎮(zhèn)平內(nèi)訌,康王汪海洋殺李世賢與其黨羽。
十二月十六日,康王汪海洋因戰(zhàn)頭部中槍,身亡。偕王譚體元領(lǐng)其眾
二十二日,譚棄嘉應(yīng)州逃出,清軍追截,偕王中途墜崖被俘,降者四萬余。
至此,南方太平軍余部活動終。
丙寅:清同治五年,太平天國丙寅十六年,公元1866
太平軍余部遵王賴文光等與捻軍合股,轉(zhuǎn)戰(zhàn)各地。
丁卯:清同治六年,太平天國丁榮十七年,公元1867
十一月二十九日,東捻軍在山東壽光覆沒,遵王賴文光就擒
戊辰:清同治七年,太平天國戊辰十八年,公元1868
六月二十八日,梁王張宗禹之西捻軍被圍于山東茌平,遭全殲,捻亂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