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東南地區(qū)的吳國也強大起來了,吳王常欺負不狠強大的小國,還打敗了楚國。不久吳國攻打越國,越國被打敗,越王勾踐也被俘成了吳國的馬夫,到為吳國養(yǎng)了三年馬,受辱了三年。三年后,越王勾踐被放了回來。
且說越王勾踐回國后他變了樣,他勵精圖治,不再想過享樂的生活了,他決心治理好國家,等著有一天能報仇雪恨。他睡的是薪草鋪成的床,為的就是不讓自己睡的舒適,每一天吃飯前先嘗一嘗魚膽的苦味,如此都是為了能激勵自己的斗志,認為他這樣做方不會忘了報仇雪恨。此乃“臥薪嘗膽”的成語典故。結果,后來越王勾踐果然等到了報仇雪恨的時機,在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踐見吳王北上會盟,國內防守空虛,于是乘機發(fā)兵攻打吳國獲勝,吳國終敗于越國,越國不斷強大,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然而“戰(zhàn)國時期”,乃從歷史傳說“三家分晉”開始的。
歷史上關于“三家分晉的故事有很多,眾說紛紜。但大概的意思世人都知道,說的乃春秋時期最為強大的晉國,后來竟被三個國家瓜分了的可悲的故事。具體須看歷史記錄方清楚。歷史上對于此事講的較多的,多講述因當時晉國的國君昏庸無能,造成偌大的強國晉國被瓜分的可悲的故事。
古人云:“人心不足蛇吞象”。那意思在說人知足者常樂。若自私自利不知足即會如小蛇想吃掉大象那樣,吃不下大象卻會被大象撐死那樣無知愚蠢,故此世人都反對自私自利的可恥行為。但春秋時期,晉國當時的國君智伯也是因為自私自利自討苦吃造成亡國可悲的下場,傳說乃引起“三家分晉”的緣由。
原來,有一年,晉國國君智伯向諸侯索要土地,晉國下屬的幾個諸侯都害怕智伯,愿意服從。但不料只有趙家不服,不愿獻出土地。智伯大怒,乃聯(lián)合韓、魏幾家與趙家為敵,打了起來。當時雙方激戰(zhàn),仗打得難分難解。天忽然下起了大雨,雙方也只好休息停戰(zhàn),
卻說某天智伯見雨一直還在下個不停,他在城樓上察看地形的時候忽然間發(fā)現(xiàn)附近的晉河水高漲,就像欲淹沒趙家那樣氣勢洶洶,于是他心生一計:“何不借雨勢蓄水淹灌趙家?于是他與合作的韓、魏等諸家商議,認為乃妙計,于是吩咐安排人馬著手行動悄悄建大水壩蓄水以淹沒趙家。然而趙家不懼怕不投降,雙方這樣相持了數(shù)年。
且說正當智伯得意忘形,眼看趙國將被水淹沒的時候,晉國屬下的諸國地形環(huán)境同樣也在河岸邊,那么如果趙家被淹,其他的諸家同樣會很危險,人人自危,都心里很害怕。恰在此時,趙家也派人前往游說諸家,說服他們倒戈聯(lián)合對付智伯。結果趙國將計就計,派人挖壞了敵方的水壩,水倒灌沖入了敵方晉軍營里,水淹晉國,晉軍大敗,晉國也被屬下的諸侯三家瓜分了,形成戰(zhàn)國時期七個較強的國爭霸的局面,史稱“戰(zhàn)國七雄”并列,從此,七國不斷產生兼并稱霸戰(zhàn)爭,乃“戰(zhàn)國時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