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集 姚廣孝來了
小舍迷糊中,被如意低聲喚著道:“郎君,府上的同知來了?!?p> 小舍急忙起床,想老同知年歲大了,總不能讓他辛苦上來,穿好衣服準備下樓。
金主薄滿面春風(fēng),手里拎著些禮物上來了,一見小舍,便道:“張通判,你勞累了一天,趕緊躺著躺著?!?p> 小舍納悶,自已的官銜還是昆山縣衙的主薄,在蘇州府是臨時打雜的,啥時成了通判?
金主薄拱手道:“今天代知府大人來,一是慰問,二是轉(zhuǎn)告?zhèn)€好消息,經(jīng)吏部欽定,皇上批準,哥哥不才,現(xiàn)任蘇州府同知,正五品,賢弟任蘇州府通判,正六品。”說罷取出一紙公文,遞給小舍。
小舍想起,早上倒是有人喚他“金同知”的,當(dāng)時自已還在恍惚中,沒留心,原來自已高升了,便拱手還禮道:“老同知大人呢?”
“同知已經(jīng)告老還鄉(xiāng)幾日了,就是賢弟去無錫的那日?!?p> 通判是知府分掌糧運、水利、屯田、牧馬、江海防務(wù)等事務(wù)官,一個知府內(nèi)可有幾個通判官。同知則相當(dāng)于付市長,權(quán)力相差不大。
小舍破格上升,他自己都未必料到,心里當(dāng)然開心,請金同知下了樓,在客廳坐下,太太如意已經(jīng)把茶奉了上來。
同知道:“湯宗任山東按察史時,我就在縣城當(dāng)主薄,后來去他去北平,就帶著我,一直沒升任什么官,主薄,主薄一直叫到今天,這次聽說是戶部尚書夏元吉,太子少師姚廣孝大人幫的忙?!?p> 小舍道:“便是幫助燕王奪得皇位的道衍和尚,聽說現(xiàn)在在蘇州穹窿山隱居,什么時候我們?nèi)グ菰L拜訪?!?p> 金同知點頭應(yīng)允,新官上任他急著回府,張王氏攔也攔不住,燒好的一桌好菜,一家人就只好自已消受了。
張王氏道:“兒啊,明天我和如意要到杭州靈隱寺,寧波普陀山上香,路途遙遠,少至五六天,多至十天半月的,家里的事,由你姨媽照應(yīng)?!?p> 說起家務(wù)事,小舍便把那天醉酒后的事說了出來,告訴娘紅瑤是冤屈的。
張王氏懊惱了,她自己打臉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是為娘的冤枉孩兒和紅瑤了,什么時候為娘去紅瑤鄉(xiāng)下陪不是?!?p> 吃罷中飯,小舍覺得自已身體好多了,便去了府上。
自已的公房搬到了蔣通判一起,老上司也喜歡小舍的人品,臉上堆著笑道:“咱爺倆又一塊共事了,有你這個小犢子沖鋒陷陣,俺老夫可是如虎添翅,更上一層樓了?!?p> 小舍也客氣道:“大人,你是小舍的領(lǐng)路人,你可別把我甩啦,有什么力氣活只管遣差?!?p> 兩個忘年交,你一句我一句的肉麻起來。
欽差大臣暈船,身體欠佳,湯知府便請了蘇州名醫(yī)幫他調(diào)養(yǎng)了兩天,這日感覺好多了,便想去拜會他的老友道衍和尚,人稱“黑衣宰相”的姚廣孝。
說到曹操曹操就到,這日下午一頂官轎直接進了儀門,姚廣孝一身僧服,來了蘇州府。
這次蘇松水災(zāi),姚廣孝便回老家賑災(zāi),把獲賜了黃金全部給了宗族的鄉(xiāng)親,卻吃了姐姐和故友王賓的“閉門羹”,心里多少有些不爽,知道老戰(zhàn)友卜者金忠從浙江巡視回蘇,便來相會嘆嘆苦衷。
這朝中僧錄司左善世,年僅十四歲便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奇人真是奇相,他眼眶是三角形,面如麥色,像病虎一般.他是一個和尚,又拜了道士席應(yīng)真為師,學(xué)習(xí)陰陽術(shù)數(shù),所以和學(xué)占卜的金忠情投意合,無話不說。
兩人在客廳談得甚歡,連湯宗也插不上嘴。
金忠笑道“當(dāng)年成祖起兵那日,突有暴風(fēng)雨將王府的檐瓦吹落,這不祥之兆,連成祖也怕了。大人居然能看出,王府的青瓦墮地,是燕王要用皇帝的黃瓦這祥兆,真令小弟萬分欽佩.”
道衍苦笑道:“呵呵,賢弟的美言是一句,王賓的“和尚誤矣,和尚誤矣”也是一句,同樣是至友,為什么所言區(qū)別如此之遙遠。
小舍插嘴道:“大人,也許所處的地位不同,得到的利益不同,角度不同導(dǎo)致的?!?p> 小舍畢竟在官場混得少,又仗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直言相待,蘇州知府沒曾料到,趕緊用手勢打斷他的話。
道衍摸了一下光亮的頭頂:“張通判,所言極是,王賓獨居,沒有老婆孩子,每天穿件布衣穿行在蘇州鬧市,賣藥為生,走到哪里身后都跟著一群孩子看熱鬧,他看人的角度當(dāng)然不同?!?p> 聽姚廣孝叫他張通判,小舍知道金同知的判斷正確,自已的升任是這“黑衣宰相”幫了忙,便朝他拱了供手作了個揖,替他添了些茶。
金忠道:“王賓的老師是金華戴思恭,是全國最好的名醫(yī),明太祖病逝,建文帝即位,將所有侍醫(yī)全治罪,獨提升他為太醫(yī)院史,如今以老辭歸鄉(xiāng)里,我這次去浙江還特意拜訪了他?!?p> 姚廣孝道:“他與成祖可是舊交,又為皇上治愈過寄生蟲病,功勞不小。“他轉(zhuǎn)過頭對湯宗笑了笑又道:“老僧這次來,想麻煩湯老弟一點事!“
湯忠道:“大人說麻煩二字,可是見外了,有事盡管吩咐?!?p> 姚廣孝道:“明帝在光福穹隆山給了老僧一塊地,那里風(fēng)水極好,兵圣孫子隱居在那,寫了《孫子兵法十三篇》。老僧正好還有些銀兩,想建個寺院,多少給后人留些東西?!?p> 湯忠道:“建廟修橋,功德無量,不知大人需要小官做些什么?“
姚廣孝道:“不瞞賢弟,老僧雖然是本鄉(xiāng)人,浪跡江湖久了,對本地的工匠,勞力實在不熟?!?p> 湯宗看了一下小舍,手一指道:“張通判是本土人,他熟,他熟,就交給他便是。”
小舍沒料到湯宗會把這差事推給他,他想起了師父曾說過周莊的張廳是蘇州“香山幫”匠人建的,雕梁畫棟,金壁輝煌,工藝甚佳,而且“香山幫”匠人都住在穹窿山南的香山,胥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