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阿麗修煉出了第一絲內(nèi)力之后,整個人就越發(fā)勤快了。
若不是王博告訴她過猶不及,每天只要抽出兩個小時修煉,估計她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修煉。
對于這一點,王博可以說是深有體會。
他本人也是如此,每天看到自己的實力一點一點的往上漲,真的會讓人無法自拔。
這種事情就好像抽鴉片一樣,會上癮。
王博現(xiàn)在如今的修煉可以說是雷打不動,一天不修煉,就渾身難受,而每一次修煉,都會產(chǎn)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仿佛先前的痛苦,都不算什么,都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當阿麗的內(nèi)功修煉走上正軌之后,王博就開始傳授對方武功。
畢竟想要打遍香港,光靠內(nèi)功還不行,還要能打,所以武功尤為重要。
但王博思來想去,并沒有交給阿麗一些威力十足的武功,若是在武俠世界,他自然會這么做,但問題是這個世界是一個沒有超凡之力的世界。
而且那些威力十足的武功,消耗的內(nèi)力也會更大。
就算是阿麗將玉女心經(jīng)入門篇修行到圓滿,恐怕施展五六七八次,內(nèi)力就會消耗殆盡,之后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所以王博最終決定交給阿麗一套拳法,配合內(nèi)力施展,威力巨大,但就算是不配合內(nèi)力施展,也有很強的實戰(zhàn)型。
而這門拳法,就是……詠春拳!
不過這并不是這個世界傳統(tǒng)的武術中的詠春拳。而是龍虎門世界中的詠春拳。
兩者雖然是同一種名字,但實際上卻截然不同。
傳統(tǒng)武術詠春拳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
但發(fā)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jīng)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fā)展完善而成。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qū),流行于福建,而揚名于廣東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
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
有一種說法,說的是詠春拳的創(chuàng)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chuàng)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
之所以用“詠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學心得的結晶體現(xiàn)。如簡單的一個“詠”字的右半邊“永”字的點、橫、折、豎、勾、挑、撇、捺,就暗藏著詠春拳的拳理與招法。
另一種說法是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nèi)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
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粵劇紅船中當伙夫。
后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
后三娘將武功傳于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fā)揚光大。
而龍虎門世界的詠春拳,來歷就不那么清楚了。
更何況,王博有沒有進入過龍虎門世界,他說會的詠春拳是神大人通過漫畫中還原過來的,至于和漫畫是不是一致,王博就不清楚了。
但王博挑戰(zhàn)香港武術界,也見過幾個使用詠春拳的好手。
和他記憶里面的詠春拳截然不同。
這個世界的詠春拳的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
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nèi)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術,要求手、腰、馬、心、意、勁整體合一。
但是王博腦海里面,神大人根據(jù)龍虎門還原的詠春拳,卻非常的有武俠范。
它沒有小念頭,尋橋之類的東西。
王博腦海里面的詠春拳,就是一大堆的武功招式,一共九十九招。
所以也被稱之為永春九十九式。
每一招都有嚴格嚴格的要求。
而正兒八經(jīng)的詠春拳,壓根就沒有這么多招式。由此可見兩個世界的詠春拳截然不同,甚至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在也沒有其他相同的之處。
武俠世界的武功基本上都是如此,和現(xiàn)實世界的武術截然不同,每一招用多少力,打什么角度,都有著要求。
說白了,就是固定套路。
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固定套路只要使用的靈活,依舊是一門非常厲害的拳法。
若是能夠使用的活靈活現(xiàn),更是威力驚人。
所以王博才會把這門詠春拳交給阿麗。而阿麗也不負眾望,一天之內(nèi)就學會了五六招,一個星期下來,就把詠春拳前四十招都學會了。
這讓王博想起自己當初學習降龍神掌的時候,可沒有這么快。不過一想到降龍神掌不管是威力還是困難度,都在詠春拳之上,心態(tài)頓時平衡了許多。
而且王博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但他把詠春拳后面的招式交給阿麗,并且學會的時候,阿麗卻把前面的招式忘得差不多了。
這讓王博頗為無奈,仔細想想,自己當初一招每天就要連好幾百遍,若非如此,王博估計也會和阿麗一樣,一邊學一邊忘。
畢竟兩個人都不是什么天才,學東西一學就會,學會了就不會忘記。
能做到這種地步的人是天才,比如楊過,比如西門吹雪等人。
而王博和阿麗,都只不過是普通人而已。
既然是普通人,王博只好采取普通人的辦法,那就是苦練。
他干脆暫停了后面的招式,讓阿麗學習前四十招,什么時候把這些招式打的滾瓜爛熟,什么時候才學習新的招式。
對于王博的規(guī)定,阿麗并沒有不滿,反而憑借著自己的韌性,硬生生的見此了下來。
一轉眼間,王博進入這個世界,已經(jīng)過了一個月。
阿麗的武功也有了十足的進步,內(nèi)力積累不少,就連詠春拳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前四十招雖然沒有滾瓜爛熟,但也可以說是有模有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