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時辰后。
乾清宮。
朱棣見到了還沒有休息的朱元璋,將朱高煦調(diào)查到的情況做了詳細的稟告。
“兒臣不敢欺瞞父皇,高煦目前還沒有掌握到確鑿的證據(jù),來證明是晉王世子指使人散播謠言并殺人滅口?!?p> 聽完朱棣毫無隱瞞的匯報,以及最終的結(jié)論,坐在榻上靠著軟墊的朱元璋幽幽長嘆了一聲。
他望著朱棣略做沉默,接著緩緩說道:“就在剛才,咱已獲知此事的來龍去脈?!?p> 原來,潛伏在晉王世子身邊的錦衣衛(wèi)密探,已經(jīng)查到了晉王世子萌生野心,抹黑朱棣,推其父晉王上位的證據(jù)。
可惜,天下間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何況朱元璋的錦衣衛(wèi)無孔不入,就算墻上沒有孔,錦衣衛(wèi)也能創(chuàng)造孔。
或許朱棣正是知曉錦衣衛(wèi)的可怕,這段時間才會選擇以靜制動。
“至于晉王謀逆與萬民血書一事,咱也調(diào)查清楚了,確實與你無關(guān),你可以安心了?!?p> 朱元璋說到這里,再次緩了一下,接著道:“晉王世子散播謠言一案,咱會秉公處理,正本清源,還你一個公道?!?p> 朱棣聞言一喜,低頭恭聲道:“謝父皇?!?p> “事到如今,若你知曉其他與你三哥有關(guān)的事,皆可向咱稟告,不必有所顧慮?!?p> 朱元璋故意面露期待之色,盯著朱棣說道。
他刻意向朱棣隱瞞晉王勾結(jié)涼國公藍玉之事,是想試探一下朱棣是否知情。
不料,朱棣一臉的茫然道:“兒臣所知,皆已稟告父皇?!?p> “你三哥做了許多不法之事,甚至勾結(jié)軍中宿將,你可知曉?”朱元璋直接暗示道。
朱棣仍無動于衷,甚至面露疑色,詫異道:“竟有此事?”
朱元璋見朱棣表情自然,不似作偽,便轉(zhuǎn)移話題道:“據(jù)錦衣衛(wèi)調(diào)查,你三哥用天子儀仗是真,但他殺李中岳滿門并非其命令,而是另有隱情?!?p> 于是,朱元璋將其中隱情向朱棣做了一番解釋。
原來,真相是晉王派去抓李中岳的王府隊正,趁機公報私仇,毒殺了李中岳滿門。
不久后,城里便起了謠言,說晉王要株連李中岳的親戚、同窗及好友,這才令晉地官員人人自危。
數(shù)年前就有人告發(fā)晉王謀逆,后來懿文太子朱標奉命下去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晉王確實沒有謀逆。
但晉王違法亂紀的事干了不少,百姓怨言很大,當時被朱元璋批評教育后收斂了很多。
今年年初春節(jié)家宴上,晉王朱棡被朱元璋特別關(guān)照,過去很多與晉王有過齷齪的官員怕他繼位后搞清算,這才聯(lián)合起來制造謠言打算搞倒晉王。
他們看中了已經(jīng)八十三歲高齡且為人剛正的李中岳,利用其弱點弄出了萬民血書。
至于太原同知楊邦基攜帶血書投奔朱棣之事,錦衣衛(wèi)密探也調(diào)查出了結(jié)果——楊邦基認為燕王朱棣御下有方,可以與晉王抗衡,敢向朱元璋揭發(fā)晉王罪行,才逃去北平。
實際上,朱元璋與朱棣并不知道,晉地那些與晉王有仇的官員,之所以敢聯(lián)合起來冒死也要搞倒晉王,不僅僅因為他們害怕晉王繼位后搞清算。
還有一個外在因素,那便是朱高煦的穿越,間接性的令朱標多活了大半年,這給道衍和尚爭取了對付晉王的時間。
道衍和尚瞞著朱棣,暗中指使慶玄道人在太原府煽風(fēng)點火、推波助瀾。
而慶玄道人乃是深得晉王器重的謀士,他潛伏在晉王身邊超過了三年,在太原府所做的一切皆十分隱秘。
他并不直接挑起當?shù)毓賳T與晉王的矛盾,而是借以許多情理之中的摩擦引發(fā)雙方的對立,一步步令雙方走到你死我亡的局面。
那些潛伏在太原府晉王宮的錦衣衛(wèi)密探們,很難查出這些摩擦事件的背后有慶玄道人在推波助瀾,而且他們也不會去主動調(diào)查此類事件。
畢竟此等官員與晉王的矛盾,皆源于治政理念及利益沖突,何況他們并沒有對晉王下黑手。
由于秦王被宮人毒死之事發(fā)生不久,奉命潛伏在眾藩王身邊,監(jiān)視、保護眾藩王的錦衣密探們,誰也不敢大意,再讓類似秦王遇害的事件發(fā)生。
密探們沒心思去關(guān)注“藩王與地方官”的沖突,他們只想確保藩王的人身安全,以免被皇帝砍腦袋。
如果晉王甘于安穩(wěn)倒也罷了,可他偏偏仗著親王之尊,胡作非為,跋扈囂張,以朱元璋雖疼愛子孫但同樣亦嚴厲教育子孫的個性,晉王之倒臺也是遲早的事。
晉王墜馬是其狂妄自大導(dǎo)致,萬民血書是其與晉地官民積怨太深而引發(fā)。
慶玄道人利用人性的弱點,暗中推波助瀾,讓本就狂妄的晉王更加狂妄,令其最終走向了晉地官民的對立面,這才致使歷史上原本不存在的萬民血書問世。
一切水到渠成,沒有絲毫破綻,最終加快了晉王的倒臺。
“楊邦基有才干,有膽識,是個不錯的地方官,咱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允許他收養(yǎng)李中岳的孫女。此外,咱打算任命他為太原知府,過幾日便讓他帶著圣旨走馬上任,替朝廷去安撫當?shù)匕傩??!?p> 朱元璋提到為國為民的楊邦基,心情似乎有所好轉(zhuǎn),便多說了幾句,將楊邦基與李中岳的過往跟朱棣簡單介紹了一番。
原來,李中岳活著的時候,與四十三歲的楊邦基乃是忘年交。
李中岳專情,一生只娶了一個妻子,生有三女兩子。
但他的長子、長女、次女、幼女生不逢時,五十多年前乃是元朝末年,一子三女不幸死于戰(zhàn)亂、饑荒、疾病、天災(zāi)。
次子在數(shù)年前死于風(fēng)寒,得年三十九歲,膝下僅有一女,便是如今九歲的李瑤。
李中岳視孫女李瑤為掌上明珠,極為疼愛,在他決定說服當?shù)匕傩章?lián)名寫血書之前,就已經(jīng)將李瑤托付給了忘年交楊邦基。
所以楊邦基才會請求朱元璋,準許他收養(yǎng)李家唯一的幸存者李瑤。
“父皇仁慈?!?p> 朱棣發(fā)自肺腑的言道。
朱元璋頓了頓,隨口問道:“你覺得,咱該如何處置你三哥?”
這看似隨意的一問,卻讓朱棣掉入了兩難境地。
如果他建議“法辦”晉王,那么朱元璋必然會認為他不講兄弟情義,對自家三哥落井下石。
反之,若他強調(diào)晉王的功勞,打感情牌,建議從輕發(fā)落,以朱元璋的性子,定會認為他虛情假意。
“你怎得不說話?”朱元璋追問道。
朱棣急忙應(yīng)變道:“三哥雖犯下不赦之罪,但他曾為國立功,盡到了守土之責(zé),兒臣希望父皇可以對三哥從輕發(fā)落?!?p> “既然是不赦之罪,又如何從輕發(fā)落?”朱元璋緊追不舍道。
朱棣感覺后背有冷汗?jié)B出,當即躬身低聲道:“兒臣愚鈍,亦不知該如何是好?!?p> “你是怕咱猜忌你?”朱元璋面無表情道。
朱棣低頭道:“兒臣不敢。”
“既然是由你負責(zé)調(diào)查你身世謠言一案,之后牽扯出你三哥,那么如何處置他,你必須給咱一個態(tài)度!”
朱元璋十分強硬的命令道。
他不想放過這次試探與了解朱棣的機會。
“回父皇,兒臣認為三哥不能殺!”
朱棣猶豫片刻后,目露決然,堅定的說道。
PS:在已有確鑿證據(jù)證明晉王謀逆且朱元璋已知的情況下,不殺晉王對朱棣來說利大于弊。下章會做出解釋,兄弟們也可以猜猜是什么原因。
步驚俗
求票求票求票求票求票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