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李景裕年紀(jì)輕輕就久居高位,看起來風(fēng)光無限,卻也產(chǎn)生了許多的隱患。
首先,就是他的身份,一個南唐降將居然也可以身居高位,這讓后周的文武百官如何服氣?
于是朝堂上的明槍暗箭,皇城里的陰謀詭計,全都針對著李景裕。這些年來,參奏李景裕的奏折,幾乎堆滿了皇帝的御書房,少說也有上萬份,里面言辭之激烈,語氣之惡毒,足夠開一次罵人大會了!
只不過是因為李景裕一直待在徐州,專注發(fā)展;郭威又忙于布局收拾掉桀驁不馴的王峻和王殷,沒時間理會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所以雙方的矛盾才一直沒有爆發(fā)!
但是這一次不同了,李景裕隨大軍回朝,身邊只有百余名親兵,一萬定北軍全都駐扎在汴京城外,如此千載難逢的機(jī)會怎可錯過?
于是乎,一夜之間,柴榮就收到了一大籮筐的奏折,全是參奏李景裕的!
柴榮心中自然清楚朝中文武百官的那些小心思,看起來是為朝廷著想,防患于未然,實際上就是盯上了李景裕的位置,“歸德軍節(jié)度使”、“武寧軍節(jié)度使”,那可都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呀,李景裕一人獨占兩,誰不眼紅啊!
但是他們也不想想,兩鎮(zhèn)節(jié)度使這樣的封疆大吏是說殺就能殺,說囚就能囚的嗎?小心偷雞不成反蝕米!
李景??刹恢皇且粋€人,在他的身后,林仁肇、郭守節(jié)、孟堅等軍中將領(lǐng)可是唯他馬首是瞻,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殺一個李景裕很容易,可是想要將他的余黨都斬殺干凈可就千難萬難了!更何況,現(xiàn)在殺了李景裕,只會讓其他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產(chǎn)生兔死狐悲之感,寒了功臣之心,到時候,誰還肯為柴榮賣命?
不過柴榮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李景裕一人獨占兩節(jié)度,權(quán)柄確實是太重了,而且宋州離京師太近,對京師的威脅極大,柴榮可不想以后自己出征在外,還要時刻擔(dān)心著自己老巢的安全。
所以“歸德軍節(jié)度使”是一定要削掉的,可是政治講究的就是一個平衡,削掉了一個官職,就必須要給回另一個官職,這樣才能達(dá)到平衡,免生禍患!
封疆大吏的職位是絕對不能再給了,只能在朝中任職,而且這個官職必須比“歸德軍節(jié)度使”高,否則就會寒了功臣之心,權(quán)力又不能太重,否則朝中的群臣不服,到時候鬧起來可就永無寧日了。
既要顯耀無比,又不能招人嫉妒,那就只能在兩府之中挑選了。
而提到兩府,就有必要介紹一下這一時期的行政制度了。
唐代以三省六部制而聞名,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的最高長官就是唐代的宰相,而他們商議軍國大事的地方就叫做政事堂!
唐初,設(shè)政事堂于門下省,能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僅有三省的最高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仆射。
唐貞觀八年,右仆射李靖因病辭去宰相職務(wù),唐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p> “平章事”之名自此誕生!
唐貞觀十七年,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一事搞得朝野上下動蕩不安,唐太宗為了便于掌控朝政,授命親信大臣蕭瑀、李勣以“同中書門下三品”銜參與政事堂議事,實際上就是在行使宰相的權(quán)力。
“同中書門下三品”屬于差遣性質(zhì),本身并無品秩,任此職者必另兼職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jīng)過皇帝授權(quán)即可充任,不受資歷限制,這便于皇帝從中層官吏當(dāng)中選拔親信以分相權(quán)。
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為宰相。自此以后,為相者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銜,否則即使擔(dān)任中書令也不能稱為宰相。武則天時期曾改稱為“同鳳閣鸞臺三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其后,唐朝皇帝以“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為由,常以他官參加政事堂會議,漸漸地,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仆射這些宰相頭銜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虛銜。尚書仆射的相權(quán)自貞觀末年即已開始削弱,到唐玄宗時,已完全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中書令、侍中等官銜在安史之亂以后,經(jīng)常用來加授給功勛、大將,也逐漸變成虛銜。
唐中宗在位時期,移政事堂于中書省,由此,確立了中書省的中心地位。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改政事堂名為“中書門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樞機(jī)、兵、戶、刑禮五房。從此,“中書門下”正式成為宰相的辦事機(jī)構(gòu)!
富有錦繡
五代時期的行政制度大都遵循唐制,先簡單介紹一下一些官銜的來由,這些官銜以后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