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楊廷和眉頭緊鎖,不知心里在想什么,但是蔣冕卻是有些焦急了。若真是如此開啟君臣反目的大戲,那自己就是歷史的罪人,難道眼睜睜看著楊廷和與皇帝對著干。
有些嘆氣的看著楊廷和,楊廷和在如今文臣中的權(quán)威,確實無人敢掠奪鋒芒。即使自己這個次輔也要小心,不過如今內(nèi)閣可是少有的七人,這七人里除去汪俊,其余幾人同樣各懷心思。說句不客氣的話,原本楊廷和一手遮天的局面已經(jīng)被打破。
但楊廷和竟然還是在用老態(tài)度對待陛下,若是此時陛下直接不通過內(nèi)閣下旨,那內(nèi)閣的威信將會蕩然無存。
蔣冕有些埋怨楊廷和,“就算反對封皇考一事,何必事事與陛下過不去,陛下年幼就不能順著陛下說一說,小孩子哄一哄總是好的”。
“但愿汪俊兩人能勸回陛下吧”!蔣冕一邊唉聲嘆氣,一邊向著宮外走去,第一件事他要趕快去清查黃莊一事。
六部尚書各懷心事離開皇宮,本意此事只要楊廷和肯低個頭,給皇帝點面子。小孩子嗎,生生氣也就過去了。
誰知幾人還未回到各自班房,便聽到下面來吧。一群新科進士糾集了幾名御史,此時正向左順門而去,要求陛下收回冊封皇考一事,并像內(nèi)閣以及六部諸位大人道歉。
剛剛回到戶部的秦金屁股還未坐穩(wěn),便被戶部郎中找了過來,“大人不好了,咱們戶部的幾名主事,跟著眾人去左順門外跪諫了”。
秦金猛然做起來,“混賬,是誰帶頭的,簡直瘋了,哪個混蛋做的此事”?
“大人,你趕快拿個章程啊,現(xiàn)在據(jù)說有六部以及都察院,還有翰林院,那些新科進士剛?cè)牍賵?,正是氣血方剛。這被人一鼓動,現(xiàn)在都跑去跪諫了,眨眼間從者上百人”。
秦金差點沒暈倒,這小皇帝剛剛鬧脾氣,汪閣老與禮部尚書兩人在規(guī)勸。這前腳剛離宮,距離此時發(fā)生還不到兩個時辰,后腳便有人帶著人去鬧事,這存心讓皇帝與百官反目?;实壑来耸聲绾蜗??是誰泄密的,又是誰在背后唆使,一肚子的疑問不得其解。
那些人的反應實在太快了,快的讓秦金心驚。這邊內(nèi)閣才鬧出不到兩個時辰,這邊有人組織,這是有人在其中攪動渾水。
“到底是誰呢”?
同樣的問題,同樣出現(xiàn)在其他部門,。那些被煽動之人莫不過想出名,或者被所謂的同窗,同門所綁架,出于所謂道義。
甚至他們都不清楚內(nèi)閣到底發(fā)生了何事,只是盲目跟著大伙一同前來。
正在與朱厚熜閑談的汪俊兩人,還在有說有笑的逗弄著朱厚熜,經(jīng)過一個時辰朱厚熜氣消了許多,消了氣的朱厚熜也僅僅在耍些小孩子脾氣。
“兩位先生,如今朕這盤棋已經(jīng)下了,不知會不會有人上鉤”。
汪俊苦笑,“陛下,您貿(mào)然提出皇考一事,內(nèi)閣都不會同意,我想陛下鬧脾氣也是趁機收場罷了”。
朱厚熜氣鼓鼓說道:“若是那楊廷和跟朕道歉,朕可以原諒他”。
汪俊與王守仁兩人苦笑,若是楊廷和能屈能伸,那他便不是士林領(lǐng)袖楊廷和了。
“陛下,這樣僵下去,對誰都沒好處,不如各退一步”。
“哼,朕是皇帝,難道要朕去與一個臣子道歉不成”!
就在這是馬永成急匆匆跑了近來,“主子不好了”。
朱厚熜直皺眉,“老馬,你也是老人了,何事如此驚慌”!
“陛下,那些新科進士,以及六部主事,一些御史上糾集百人在午門外跪諫,奴婢看那些人分明在造反”。
“什么”?朱厚熜猛然起身,一張臉瞬間漲紅,“他們,他們將朕當昏君不成,豈有此…朕要…朕要”。
說著朱厚熜忽然感到眼前一昏,竟然站立不穩(wěn)。
“陛下”。
對于勵志成為明君的朱厚熜而言,此舉簡直是他的恥辱,稍有不慎史官便會記錄此事。就像武宗一般,成為笑柄。
朱厚熜冷笑,“好,真是朕的好臣子”。
“陛下,萬萬不能動怒,此時一定有內(nèi)情”。
汪俊膝行兩步,準備拉朱厚熜,卻被馬永成一把推開,“好你個汪俊,虧皇爺如此帶你,這就是你們這些狗屁文臣,關(guān)鍵時刻總是跟皇爺作對?;薁斁妥屌咎婺隹跉?,好好整治整治這幫文人,也讓他們知道知道廠衛(wèi)的厲害”。
“皇爺,這件事決不能姑息。要讓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知道,皇爺?shù)膮柡Α保?p> 朱厚熜喘著氣,“好,他們不是喜歡鬧嗎,這次就讓他們鬧個夠”。
汪俊與王守仁對視一眼,眼神中透露出擔憂之色。兩人也是無奈,這邊規(guī)勸結(jié)果還未出來,那邊開始鬧騰上,即使在大度的君主也不會在手下留情。
汪俊一咬牙,“陛下,老臣身為內(nèi)閣大學士,對此事看管懈怠負有同責,請求一同受罰”!
“臣也愿意一同受罰”。
朱厚熜冷眼看著兩人,“你們既然愿意跟著受罰,那跟著好了”。
此時左順門外,上百命官員在此跪諫,上次發(fā)生此事還是在武宗時期。武宗常年不上朝,玩樂豹房,致使政務懈怠。
如今新皇登基,每日勤于批改奏折,大小朝更是一次沒落下。只不過因提出為父王封皇考一事,便突然受此委屈,是個人都會惱羞成怒。
跪在最前方的有翰林試讀楊慎,御史楊澤、鎏金,已經(jīng)六部新進官員,大大小小上百人。
剛剛回到內(nèi)閣的楊廷和開始閉門思過,他在思考如何處理新皇之間問題。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以色列一些知道左順門外跪諫帶頭是楊家公子之人刻意隱瞞了楊廷和。
蔣冕急匆匆跑到楊廷和班房外,“快,楊大人在哪里”?
“蔣閣老,楊大人此時不在班房,至于去向小的也不知道”。一個門外伺候的小太監(jiān),低眉順目的說道。
“什么”,蔣冕只好找到當值的毛紀,急忙趕往左順門。
路上的毛紀尚不知發(fā)生何事,按說如此大事內(nèi)閣早該接到消息,可內(nèi)閣確是最后知道的。至今無人向內(nèi)閣匯報,就連蔣冕也是無意聽到門外小太監(jiān)嘀咕聲,才知道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