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石窠村,是沒有通電的,家家戶戶,照明都是煤油燈,通俗地叫法,也叫“火油”,煤油燈也很簡單,就是一個酒瓶子里,裝了煤油,通過一根燈芯繩,點燃燈芯繩,就可以照明。
張大蠻簡單收拾了一下屋子,將那些灰塵清掃了,打開一個破舊得快要被蟲子腐蝕倒塌的碗櫥里,“悉悉索索”,躥出來幾只肥頭大腦的老鼠。
冷不丁從碗櫥里躥出來,嚇了張大蠻一跳,他側身躲開,自嘲地說了一句:“娘的,幸好丫的跑得快,不然,就是老子砧板上的肉了?!?p> 老鼠肉還是有人吃的,雖然,那些燒烤攤說是田鼠,但是,哪有那么多田鼠等著讓你去抓,很多還是批量飼養(yǎng)。
張小蠻站在一旁,一語不發(fā),或者說,他回到這個熟悉的陌生老房子里,整個人都不好了,但又說不上哪里不好。
總感到不對勁,眼前的一切,很熟悉,但又像是好多年前一幕,仿佛已經封存在記憶中多年了。
對于前世的記憶,張小蠻是碎片化的,是零星的,甚至是空白的,只是當觸及一些熟悉的場景,總是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不對勁。
望著張大蠻收拾的情景,他越來越感到,眼前這個叫“爹”的男人,匪里匪氣,真的靠譜嗎?
“老爹,我們是有多久沒回家了?家里都長青苔了!”張小蠻好奇地問。
張大蠻瞅了一眼碗櫥里,除了幾個瓷碗,還有一小袋鹽,什么油啊、味精啊等等調料,一點都沒有。就連碗櫥里的碗都爬上了一層灰。
他只記得,前世老婆羅玉紅跟別的男人跑了后,他是離家過一段時間,按照目前這個局勢,應該是羅玉紅跟人跑了以后的事。
但是他實在記不起,到底離家多長時間,去了哪里,腦袋一團漿糊。
可能也是由于重生回來的緣故,很多前世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
他對著張小蠻,攤了攤手,“應該也沒多久吧!”
張小蠻的肚子“咕嚕咕?!濒[著革命,“粑粑,我好餓,什么時候才能吃雞?”
張大蠻一拍腦袋,尼瑪,是不是餓過頭了,差點忘了,這老房子里,東西臟亂差,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那就由他去,先解決肚子問題。
找來找去,也就只有那一小袋鹽充當調料,他嘿嘿咧嘴一笑,“小蠻,今晚老爹讓你嘗嘗張氏鹽焗雞!”
張小蠻帶著一雙懷疑的小眼神,但一聽到什么鹽焗雞,早已經口水都快要流出來了,哪管什么鹽焗,還是紅燒,有得吃就行。
單憑一小袋鹽,也做不出多么鮮美的雞,張大蠻也是自我調侃,鹽加雞,那不就是鹽焗雞咯。
找來烏黑麻漆,灰塵覆蓋的生鐵鍋,取來井水,一番洗洗刷刷,架著火爐,開始燒開水。
將那只從楊榮華家里順來的大母雞抓來,抓著雞脖子,用那把剛剛磨得鋒利的菜刀,朝著那雞脖子上就是抹了一刀,雞血從雞脖子上流了出來。
求生的欲望,戰(zhàn)勝了一切。
殺只雞,對于張大蠻來說,絕對是小K.S,惹毛了他,殺人都干得出來。
那只被抹了脖子的雞,血流盡,雙腳掙扎了幾下,從那一道血口子上,冒出幾個氣泡,就不動了。
水燒開后,將大母雞拔毛,清洗,斬成小塊,放進鍋里,燉煮起來。
不一會兒,屋子里開始彌漫著雞湯的香氣,飄散的氣味,讓饑腸轆轆的父子倆,不停地流口水。
毫不夸張地說,今晚這一只雞,煮出來的雞湯,一定是張大蠻這輩子吃過最香最美味的雞湯了。
一邊煮,一邊和張小蠻蹲在生鐵鍋旁,嗅聞那鍋子里飄出來的香氣,簡直比吸仙氣還要讓人振奮。
那種陶醉的感覺,就像那些吸食罌粟的癮君子,煙癮犯了,突然能夠吸上幾口。
“粑粑,還要多久才能吃呢?”張小蠻肚子咕嚕咕嚕叫喚不停了,張大蠻也是餓得前胸貼后背。
“還要一會,這大母雞,得燉久一點,不然啃不動,浪費。”張大蠻可不想浪費一丁點,最好是將這只大母雞的骨頭都燉酥軟,能夠嚼得動,那才一點也不浪費。
終于燉煮了半個小時左右,看著鍋里的雞湯開始變得有些白,撒了鹽,入味后,他夾起大雞腿,給張小蠻一只,自己也拿起一只。
根本不顧燙不燙,父子倆蹲著,“嘶嘶……嗦嗦……”一邊吐著熱氣,一邊啃著大雞腿。
這個年代,家禽都是不會有飼料喂養(yǎng)的,都是吃玉米糠、野菜之類的,真正的綠色,真正的落地土雞。
那味道可真叫神仙都吃不到,太美味了,鮮嫩的肉,一點甜甜的肉感,就連那一丁點汁水,都舍不得浪費,一邊啃雞腿,還要將那一丁點汁水吸進嘴里。
“粑粑,雞腿真好吃,真香!”張小蠻天真爛漫地笑了。
而張大蠻卻是眼里有些濕潤,心里有些酸楚,想不到,為了一頓雞肉,被楊榮華家的大黃狗追咬、楊榮華痛罵祖宗十八代,這叫什么事,這個坑爹的時代。
關鍵,這還是以非常手段,才有機會吃得上雞肉,不然,真像寡婦李春花說的,這年頭,別說吃雞了,雞屎都用作農家肥,連雞毛都沒得吃。
啃了雞腿,父子倆又每人舀了一碗雞湯,將那些雞塊混著雞湯,一邊喝熱乎乎的雞湯,一邊啃雞肉。
這樣餓到前胸貼后背,來一碗滾熱的雞湯,那簡直是人間美味,比龍肉都還要美味。
“小蠻,等上學讀書了,好好念書,以后,才有雞腿吃,明不明白?”張大蠻順便給張小蠻灌了一碗“心靈雞湯”,自己做刁民,干些缺德事,那都不是事,但小蠻不同,他要好好讀書,在這個年代,知識改變命運,那可不是一句笑話,而是實實在在的正能量雞湯。
多少寒門子弟,從貧寒中崛起,都是靠讀書的。
尤其像石窠村這樣的貧困山區(qū),讀書,是走出大山的一條途徑,或者說,是唯一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