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一詞不用過多費解,其是為種抽象概念,就中產生的影響,我們有切身體會過。似乎沒人覺得“善”不好,也都是喜歡它的,尤對于來自他人的善意,除非你實在討厭其人,以至于“愛屋及烏”地同厭上那股善意。所以和人類好逸惡勞的本性不謀而合——自己懶得付出,卻希圖他人更多的善意。然而不行春風,哪得秋雨?
付出善意到底是有好處的,且絕不會有壞處,憑以下幾點為證:
一層,所謂“大海無風三尺浪”,你縱有滔天本事,若無一人幫手,到頭來只會處于獨木難支的境地,好不尷尬。欲望得到他人支持并不難,前提是互幫才有互助,否則誰買你賬則個?與人為善即予己為善的道理正是這般。倘你逮住別人的善意不放,得寸進尺,以為理所當然,只能有一無二,窄了情路去。
二層,所謂相由心生,不侫在此扳援一則我們所熟悉的趣事:
蘇軾與高僧佛印論佛,蘇軾問:“你觀我像甚?”佛印答道:“學士似佛?!碧K軾聽罷笑道:“你可知我觀你若何?活脫脫一攤牛糞耳?!彼砸詾榈靡猓丶彝K小妹炫耀,蘇小妹譏諷道:“參禪是為了明心見性,佛印心中有佛,自然諸相生佛,你......”完。
支出善意比投資也不差,都有打水漂的時候,你硬求回報不來,要不是就變了味兒。又最大不同是,常以善為本之人,行狀油然變得可親可愛起來,絕不至于虧本。
三層帶些俗氣,就一個字——名。有人做好事不求留有姓名,他求的是第二層的好處;還有的人定要標個大名,甚者樹碑刻字哩;再有人半推半就,欲拒還迎,不獨想貪名,亦不想背這貪名的名兒。支出善意換來名聲,本就無可厚非,道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是半點不圖名的,卻能名滿天下,足見此意。關鍵在于求名求一個不慎,反要弄得一身臊,不如匿名的好。
以上是為付出善意的好處,不侫只撮其大略,還有許多不曾講哩。可要得到這些好處卻還有個提要——善事。若沒有具體事項,善意只能留步于“意”,而不可落乎“行”上來。我想絕大多數(shù)人者本善的,只闕了行善的主動性,該臨他頭上的時候,他自然去付出,撞不見的時候則不聞不問。易曰:“日新之謂盛德?!毙猩频木氵M可籍由網絡解決,譬如許多公益活動、捐款信息皆可得見于網絡,足不出戶亦能獻濟天下。不侫每月自去捐幾分薄力,不在乎多少,便給個塊把也表心盡意,妄修得些二層的好處——話說到這怕也有了求名的意味,自嘲,勿怪。
“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同?!本捅救酥庇^而言,求助學并求助醫(yī)是極多的,此二者亦為最苦重的,蓋不學不得以出路,毀一生;不醫(yī)不得以生路,死一命。嗚呼,人之生不由己也如此,人之脆弱也如此,人之拋低自尊于苦難也如此!反觀鄙身之好端端而無害,殊慚以不至于學問,不明乎道理,且勉,且勉。
末的,不得不說壅塞方今善意之禍首,便是生出善意,有了善事,仍不可為者,即各類“碰瓷”、“好人沒好報”事件云云。若輩荼毒之深,令人發(fā)指,似母親上一刻教導孩子助人為樂,下一秒即改前言,讓孩子小心為妙,處處提防者比比皆是。此害眾所心知,毋需多言,竊以為稟行善意始終無錯,殆保清心明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