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俊臣的確很有本事。
他折騰完,參加第三輪考試的考生還有八千人。
整整兩三千人,參與了誹謗太后執(zhí)政。
然而太后還穩(wěn)穩(wěn)的坐在朝堂上,想想,都讓人覺得可笑。
只能為他們默哀一下,誰讓他們運氣爆表,先是武后想要殺雞儆猴,然后老天爺又賜了大唐一個能臣。
這次開卷之前,便向考生傳達了“太后要一一過目所有的試卷”的信息。
八千份試卷,認真看,一天不吃不喝看十八個小時,大概要看二十五天。
有這份承諾在,想必這些考生都會更加認真的寫。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
就看誰能把握住了。
試卷是糊名的,所以考生可以大膽寫。
只要不自己作,寫什么還政。
這次科舉有兩份試卷脫穎而出。
兩個才子的作品。
兩人的議題都是加強集權。
一個是姚崇。
他的文章更注重民生。建議從吏治入手,裁剪冗官,限制諸王、功勛貴族和世族的權勢,對他們舉薦的人擇才適用。
清查田制,嚴懲濫用權力迫害民生的不法之徒。
鼓勵百姓從事生產,自給自足,朝廷予以一定的支持。
第二個是崔玄。
寫的是府兵制的弊端。
歷史上總結府兵制,對此十分肯定,府兵制度加強了唐軍的戰(zhàn)斗力,為大唐的繁榮奠定了軍事基礎。
但是最后因為貴族兼并土地,府兵無法維持生存,淪落為貴族的附庸。
府兵制的瓦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唐朝的戰(zhàn)斗力,降低了武人的地位。
后來,中原大地無力對抗胡人,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喪失了西域大片土地,都與此有關。
崔玄的分析更為透徹,貼合現(xiàn)實。
行文也很流暢。
首先肯定了府兵制的作用。
大唐通過府兵制做到了北方較大范圍的兵民合一,軍隊戰(zhàn)力特別強。
與吐蕃、西域諸國、突厥,三線常年開戰(zhàn),高麗百濟也偶爾來湊熱鬧,大唐也未落下風,反而屢戰(zhàn)屢勝。
高宗開疆拓土,得益于這一制度。
其次,寫了府兵由于年年征戰(zhàn),產生的許多問題。
府兵常年在外,家中的土地卻被親友、轄地長官瓜分了。
等到回來時,已經許多了過去年。
若是府兵出行前托付的人仗義,回來還能見到自己的妻兒。
若是所托非人,便是一出出人間慘劇。
因為府兵的報復引發(fā)的斗毆、甚至仇殺,引發(fā)了許多恐慌。
這只是其中一個問題。
還有更大的問題是,府兵對長官的依附。
府兵們一起作戰(zhàn),一起吃喝,共度艱辛和患難,會形成極強的凝聚力和戰(zhàn)友情。
統(tǒng)領他們,屢戰(zhàn)屢勝的將軍,是他們心中不敗的軍神。
能夠統(tǒng)兵打勝仗的合格將軍,無一不會收買人心,所以府兵對這些將軍特別忠誠。
愿意為了將軍的榮譽,觸犯大唐法律。
婁師德、黑齒常之這些大將,他們手底下的人對將軍的忠心遠遠超過了對國家的忠心。
李敬業(yè)謀反的時候,若不是手下將領帶著一些依附的百戰(zhàn)老府兵,也不能輕而易舉拿下了數(shù)座城池。
謀反,在所有人心中都是重罪,可是這些人依舊護衛(wèi)李敬業(yè)到最后一刻。
已經有了這個先例,便難保后面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再次,分析了這些問題的成因。
一是地方官吏實權過大,軍政不分,干預了府兵田制。
二是長年征戰(zhàn),原有的輪換制度,得不到施行。
三是府兵不能隨意調動。府兵的戰(zhàn)力太強,加上多年鎮(zhèn)守,對某一地區(qū)與特定人群作戰(zhàn)最為熟悉,已經是守衛(wèi)邊疆的核心力量,不能隨意調動。那些臨時招募來的士兵可以走,但是他們卻要留下來。
最后,崔玄給出了解決之道。
府兵應當歸入禁軍,將領應該由皇帝直接任命,將領應定時更換。
府兵將領,戰(zhàn)時帶領軍隊趕赴邊境,但不得常年駐邊,不得擔任主將。
禁軍的權益是沒人敢動的,這樣一來,府兵能夠自給自足,能夠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牢牢的掌控在皇帝的手中的禁軍也能擁有更強的戰(zhàn)斗力。
這份答卷分析的是大事,觀點新穎,分析務實,預見性很強,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
崔玄不知見過多少慘劇,思考了多少個日夜,才有這樣的認識,見解。
說是一個愛國青年嘔心瀝血之作也不為過。
武則天很認真的看了這兩份試卷,有些拿不定主意。
這兩份試卷是八位考官,聯(lián)合舉薦的八千份試卷中的最優(yōu)之作。
一定程度上,也是迎合武后的胃口選出來的。
若是沒有拆糊名,這狀元是非崔玄莫屬。
可是武后看完他的答卷,就立刻穩(wěn)妥的三下五除二拆了他的糊名,看看到底是誰寫的。
然后又慢慢的拆了姚崇的糊名。
崔家,再出一位狀元?這便又多了一位未來的宰相了。
武后看向面前的八位閱卷考官,“眾位愛卿,這兩份答卷你們如何看?”
沈三問想給崔玄爭一份公平,雖說這狀元是由太后來定的,并不是一定要寫的好,還得太后愛看。
但這兩份文章明顯不是一個檔次的,這兩個人也不是一個檔次的,崔玄若是寫民生,能列出的國策,也必然不會比此時的姚崇差。
武后喜歡那份答卷大家也不是瞎子,看的一清二楚。
若是二人名字互換,恐怕現(xiàn)在姚崇已經是狀元了吧?
“臣以為崔玄的文章,針砭時弊,字字珠璣。崔玄此人憂國憂民,乃是棟梁之才,狀元之名當之無愧?!?p> 自從裴炎死后,崔察也算在朝中站穩(wěn)了腳跟,發(fā)言也有一定的分量,此時他也在考官之列。
對于崔家的小子,他自然也是很滿意的。
但是聽沈三問說完,再考慮武后的態(tài)度,如果自己再支持崔玄,這讓武后心中作何感想?
所以,他做出了決定。
“臣以為姚崇的文章更加切合民生,治國當以民為先。玄兒一介布衣,妄議軍政,過于托大,還應該多加琢磨。臣請以姚崇為榜首?!?p> 沈三問對崔察厭惡至極,陌生人夸你一百句好話建立起的形象,可以被你親朋好友對你的一句貶低輕松摧毀,為你謀取的利益,也能被你親戚一句話打發(fā)了。
這就是所謂的為別人好。
這是一個叔叔對后輩,懷著善意的壓制,武后當然樂意成全。
沈三問設想過許多結識或者了解姚崇宋璟的場景,沒想到姚崇在這么個環(huán)境下殺進來了。
這么的突兀,讓自己措手不及。
姚崇比之崔玄,最大的優(yōu)點便是他身家“清白”。
他的父親姚懿,是高祖時就提倡科舉的重臣,對姚崇從小的功課考察,也與科舉形似,這也算題海戰(zhàn)術里掙扎出來的孩子吧。
姚懿為政一方便將姚崇帶在身邊。姚崇得以了解社會百態(tài),從小接觸民生疾苦,對百姓有十分真摯的同情。
這可能就是天定的狀元吧,遇上了最適合的時代。
有英明的君主,及時的科舉,還有一個才子被他踩在腳下。
沈三問
謝謝皮一下很開心,慕辰,種田,北涼深海的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