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黛玉知道她的自由時間不多了,若是等她嫁入了皇家,以后或許不可能再有出去走走的機會了,所以黛玉就同林如海提及了自己要跟隨他出去的要求。
林如海一直都很疼愛黛玉的,所以等黛玉提出了要求,想著這次有他在,隨后也就答應了。
所以黛玉就給胤禧去了一封信,畢竟她也是‘有家有室’的人了,這次跟隨林如海出門,還是得說上一聲的。
結(jié)果胤禧看完了信后,馬上就進宮和雍正帝請假去了,得到了應允,胤禧又去了他母妃那里說明了情況后,就出宮收拾行李去了。
所以等林如海帶著黛玉要出門時,胤禧也領著四個小廝四個護衛(wèi)等在門口,胤禧用行動表示也要一同出門的意思。
林如海想反正一只羊也是放,兩只羊也是放,再多一只也無所謂了。
于是林如海就帶著女兒和準女婿開始了他們說走就走的旅行。
這一路他們并沒有打算表明身份,所有人都是喬裝打扮出行,正好也明察暗訪一些事物,所以都是輕裝上陣的。
黛玉和胤禧真是高興的不行,能走出四方天,呼吸外面自由的空氣,身心都放松了不少。
黛玉看著車窗外掠過的風景,像是一副副絢麗多姿的油彩畫。
夕陽、山巒、晚霞、田野、樹木、村莊、牛羊、炊煙。
讓這一副油彩畫變得生動且生機盎然。
不過要是沒有胤禧旁邊嘟嘟囔囔的就更好了。
不知道是脫離了皇宮的束縛,放飛了自我,還是能和黛玉出門心里興奮的不行,胤禧這一路就沒消停,話癆一樣的說了一路,讓喜歡安靜的黛玉郁悶的不行。
倒不是黛玉討厭胤禧,主要是胤禧的態(tài)度和說出的話,幼稚的不行,就像是哄小孩一樣。
黛玉知道胤禧其實并不是幼稚的人,如此行事可能是時隔多年,再一次近距離的和黛玉相處,機會難得,還是在兩人有了婚約的情況下,又有林如海在一邊‘虎視眈眈’的,可能為了留下一個好印象,胤禧的說話做事,怎么說呢?也不是諂媚,就是有些小心翼翼中帶著一絲討好的意味。
黛玉也說不好是什么,或許是對于自己重視的女孩子有一種珍視的態(tài)度吧,總怕哪里有的不好,所以才會這樣,總之這樣的胤禧應該是把黛玉當小孩子哄著了,而有些時候黛玉回應他時,胤禧臉上的傻笑,讓黛玉覺得有些辣眼睛。
越往南走,天氣越暖,這時節(jié)正好是四季中最舒服的時候,吹在臉上的風不冷也不熱,這種恰到好處的溫度也吹散了心底的郁氣。
放眼所望,皆是一片青嫩的綠色,讓人見之歡喜,路邊也開滿了不知名的野花。
盡管不是什么名貴的品種,卻也別有一番動人的可愛之態(tài)。這種昂然向上的生機,便是植物花草的美妙之處。
特別是在見過北方冬天的肅殺和晦澀,在見到草長鶯飛,就越發(fā)讓人歡喜。
等到了晚上,大家就找了一個客棧住了下來,黛玉此次出行,就帶了寧嬤嬤和珊瑚珍珠三人。
簡嬤嬤被留在京城幫襯柴薇了,京城的產(chǎn)業(yè)黛玉就交給了清雨清雪。
等用了晚膳回房后,寧嬤嬤說道:“姑娘,晚間多蓋一層被子吧,老奴看這天氣,夜間可能會下雨,溫度會低一些。”
黛玉:“好吧,聽你的?!?p> 結(jié)果還沒等她們睡覺呢,外面就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
不知是下雨天比較寒涼,又或是白日里趕路累著了,黛玉此時感覺小腹一直在隱隱的墜著疼。
就在大家準備要就寢的時候,黛玉感覺下面一陣暖流,頓時她就不敢動了。
剛剛隱隱作痛的肚子,這會兒疼痛加劇了不少,這感覺讓黛玉明白:她來癸水了!
也顧不得大家要就寢了,黛玉急忙喊來寧嬤嬤,紅著臉把自己的情況說了一下。
寧嬤嬤一邊小聲的安慰著黛玉,一邊滿臉帶笑的給黛玉講解這是女孩成長過程的必經(jīng)之路。
黛玉無語的看著寧嬤嬤那高興勁兒,不就來個癸水嗎,至于這么興奮嗎?
黛玉并不知道寧嬤嬤所想,在古代女子來了癸水,表明這個女孩子的長大成熟,是可以結(jié)婚生子的了。
接著就是一頓折騰,換了干凈的衣服和被褥,又被灌了一碗紅糖姜水后,才抱著湯婆子躺下準備睡了。
這頓折騰,把寧嬤嬤和珊瑚珍珠給忙夠嗆,等一切塵埃落定再休息時,已經(jīng)很晚了。
于是第二天大家就都起晚了,不過好在天氣不是很好,小雨還在下著,這種天氣也不能繼續(xù)趕路,林如海已經(jīng)決定今天在此休整一下。
這樣黛玉主仆幾人的晚起也就不算突兀了。
黛玉就老實的待在屋里,哪也沒去,就連吃飯都沒出屋,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同行的胤禧和林如??隙ㄒ獑?,不過黛玉把問題扔給了寧嬤嬤,自己是實在不好意思,也不知道怎么對她爹說。
難挨的三天過去了,黛玉才重新又生龍活虎起來,不過大家卻沒有繼續(xù)趕路,而是又多停留一天。
于是三天沒出屋的黛玉,就帶著寧嬤嬤和珊瑚珍珠打算出去走走,正好這個地方也有一家黛玉名下的藥鋪,黛玉打算‘微服私訪’一下。
等到了藥鋪附近,黛玉就看到藥鋪里看病人不多,大夫、掌柜和藥童也都在井然有序的忙碌著,黛玉幾人就遠遠的站著。
黛玉還聽到那掌柜的耐心的給抓了藥的人,仔細的講解怎么熬藥,又怕抓藥的人記不住,又重復的說了一遍,態(tài)度非常端正不說還特別有耐心,這讓黛玉很滿意。
對于掌柜細心的叮囑對方熬藥的要求,黛玉也曾在上次義診的時候遇到過,貧窮的百姓因為拮據(jù),不敢生病抓藥,即使抓了藥回去也不會煎藥,都是一股腦兒的放到藥罐子里,添上水就煮,白白糟蹋了草藥的藥性,所以藥鋪的掌柜藥童每天都要把煎藥的方法說上很多遍,力求讓患者吃到嘴的藥的藥效能好一些,這樣也讓他們少受一些苦和省下些錢。
黛玉知道在古代醫(yī)書上便有“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的說法,古代醫(yī)者對此道可以說百家爭鳴,從煎藥的器具、取用的水、下藥材的順序、火候、次數(shù)、方式等有無數(shù)不同的見解和流派。
并且講究的是一病一方,可不是一個方子便可治所有人的,對不同的病癥、不同身體狀況、年齡的病人,藥方都會有所增減,總之就是中醫(yī)的學問大著呢!